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恶性事件频发,政府将严格把控“产品”安全!开发者们勿踩雷!

黑桃明 七麦研究院 2019-07-05

七麦研究院 作者 - 黑桃明


距离上次“空姐遇害”事件不过 100 多天,上周,【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再次发生恶性杀人事件,一名年仅 20 岁的女生在使用【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时,遭到顺风车司机的绑架勒索,最终被顺风车司机残忍杀害。



事件太过于沉重,这里也无需再把事件经过详细列举,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起“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故”。


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众对于【滴滴】的声讨也不绝于耳,负责顺风车业务的总裁与负责客服业务的副总裁相继被裁,可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


出行社交化?【滴滴】埋下“定时炸弹”


【滴滴】的错误,不仅是因为客服反馈机制存在漏洞,更大的错误,是【滴滴】对于顺风车业务方向上的错误。


此次被革职的顺风车业务高管,早在 2015 年接受采访中就说过:顺风车业务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 sexy 的场景。用户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来,为何一个顺风车的业务场景是“sexy”的,最多是“friendly”,现实的恶果,早在那时就已埋下。


在产品的宣传上,【滴滴】更是喜欢打“擦边球”:“低俗的客户标签”、“露骨”的宣传海报、污言秽语的用户评价……


(无法想象这竟是一个打车软件的宣传海报)


【滴滴】强行在工具化的产品中加入“社交属性”,最终却越走越偏,导致了恶性事件的频发。


而另一网约车巨头【Uber】,它对于“社交出行”的态度却和【滴滴】完全相反,【Uber】官方在不止一个场合发表过声明:建议乘客不要与司机过多接触(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以免出现纠纷事件。



其实早在“空姐事件”过后,媒体曾爆料【滴滴】内部一度计划砍掉顺风车拼车业务,最终却并未这样做。


原因之一就是滴滴顺风车日均订单量达到 200 万,占滴滴总订单约十分之一,而且【滴滴】无需对顺风车支出“保养”、“管理”等费用,等于变相进行了公司的“资产轻量化”。


而另一方面,“顺风车”也承载者【滴滴】对于“出行社交化”的美好愿景,在这个连购物都可以“社交化”的时代,“出行社交化”可能是【滴滴】未来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如何【滴滴】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的“肥肉”。


也就是说,【滴滴】大力推广的“顺风车业务”,就像一个包裹着糖衣的“炸弹”,随时有可能会爆炸,但是【滴滴】,依旧只“愿意”看见顺风车带来的好处,选择性的忽视存在的管理问题,最终酿成了悲剧。


【滴滴】口碑“爆炸”,蝴蝶效应初显


事发之后,群情激愤,“卸载【滴滴】”的口号也是时常出现,【滴滴】屡屡被曝出“安全问题”,不仅让用户寒心,还“迫使”许多用户纷纷转投别家“打车应用”的怀抱。


在 App Store 中,一众打车类 App(除了【滴滴】),在事件发生后,排名和下载量都迎来了飙升。



而随着一篇名为《她用一招,吓退了企图不轨的滴滴》的推文走红,文中提到的一款“网络报警” App【公安110】也随之走红,【公安110】更是在短短两天之内,登顶 App Store 总榜第一。


这款由中国公安机关官方出品的应用,集合了:视频报警、安全守护神、线索举报、警务服务等特色功能。(注:视频报警功能非全国上线)



其实这款应用早在 2017 年就已上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用户的重视。经过此次恶性事件,广大群众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出行的安全问题,“蝴蝶效应”让【公安110】迅速登顶总榜。


但是,多么希望大家一辈子都不需要用到这款 App。


应用不良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进程的加快,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猛增,各种新兴概念被一一提出,但是随之而来的,除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还有越来越频发的安全事件。


支付宝“圈子”事件


2016 年年底,【支付宝】上线了“校园日记”、“白领日记”两个新功能,意图加强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同样是工具化产品加入社交属性,【支付宝】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功能上线后,“裸照事件”、“假借贷事件”频频发生,【支付宝】一度被人调侃是“支付鸨”,最终【支付宝】紧急下线“圈子”功能,并对外道歉,承诺未来加强管理,给用户打造一个安全、绿色的支付环境。


共享单车“儿童禁骑”事件


2017 年,不断出现儿童因使用共享单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 10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督促“共享单车”公司,完善产品功能,并严格控制中小学周围的共享单车投放数量。



彩票 App 下架事件


7 月底,央视报道了“彩票类 App”导致用户财产受损的事件,最终苹果官方针对 App Store 上的相关应用进行了大规模下架处理。



除了上述三件,还有太多太多的 App 引发的关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不良事件,如果列举出来,恐怕一天一夜都说不完。


【滴滴】事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某些互联网企业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自信心。


嘴上说着“用户第一”,行事作风却是“金钱至上”,被猛增的用户量和营收冲昏了头脑,永远只顾眼前路,从来不看身后身。


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家企业高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市值,来源于每一个普通的用户,用户才是这些 App 的根基,没有用户,这些 App 和背后的企业,无异于一具空壳。


应用安全问题、用户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内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未来要严肃对待的问题,和公司的市值一起增长的,永远应该是更大的责任心和更严格的监管制度,而不是膨胀的自信心。


结语


所有开发者,无论大小,应当把“安全”谨记于心。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


政府有关部门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对于 App 的安全问题、规范问题,开发者不要试图去打“擦边球”,最终只会让自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安全问题”,才是一款应用,最大的“Bug”。检验一款产品的标准不仅是流量或营收,更是要得到用户的认同,让用户产生归属感,如果没有用户的认可,再“完美”的 App ,再大的公司也将轰然倒塌 。


- end -


本文由七麦研究院专栏作者【黑桃明】原创,转载需联系七麦研究院获取授权,七麦研究院有权向非授权转载追究责任。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开启“无限喜欢”盈利直增,探探“社交+”模式辟新路!


政府监管+流量瓜分,连王思聪都救不起的“直播”业,还有“钱”途么?


评论权重恢复?不到 1 个月苹果闹了 4 次,开发者们:心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