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20期【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下)

2017-03-31 彰武县委宣传部 彰武宣传


        为展示彰武地域历史积淀,弘扬本土特色人文资源,诉说彰武自己的故事,体现彰武特有的内涵。“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特别策划本栏目。本栏目将以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系列故事让尘封的历史讲述彰武的辉煌,让远去的故事汇成滋养读者的一泓清流,激励彰武人民传承历史,不忘初心,昂首走在“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前进路上。




音频由彰武广播电视台制作


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下)

 “彰武红山人”生存的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至5000年,那时彰武覆盖着苍郁的深林和葱绿的草原。成群的鹿、羚羊、野兔、野猪出没在深林里,或穿跃于草莽中。这些动物为彰武红山人提供了重要食物来源。当时人们还处于群居阶段,男人主要从事狩猎,妇女和儿童从事采摘和简单的农业。狩猎是非常辛苦的。他们白天手持木棍或石器,成群结帮在深山密林或茂密的草丛中,追捕、围打野兽。晚上,他们背负肩扛猎物,筋疲力尽地返回村落草屋,将猎物剥开,放在火上烧烤,然后,大家一起尽情享受辛苦得到的美餐,天长日久,在篝火旁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灰烬和大量食剩的兽骨,至今仍然可见。同时他们还将兽皮晾干,用兽骨磨成细小的骨针,缝制围裙、披肩,作为遮挡的衣服。

  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彰武红山人开始由游猎走向定居生活。此时的建筑房屋则为发展农牧业和狩猎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彰武红山人居住条件总体来看很好,他们选择相对平坦的台地上建房造屋,房址为半地穴式,这可能是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的气候所致吧。形制上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几类。而且房屋的位置都不会离水源太远,或是房前、或是屋后,总会有一条长年流淌的河水经过。这不是红山人风水观念所致,而是当时人类生存条件的所需。四合城、兴隆山平安堡、冯家等地遗址位置相对较高,但四周平缓,水源充足,适于聚居。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成为彰武红山人生息繁衍的最佳领地。

  从挖掘的文物就可以证明,由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而定居生活的出现,又刺激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建造房屋工具的需要,彰武红山人创造性地制造了砍伐树木和用于耕作、建筑使用的工具,如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铲、石锄和石棒等。平安堡遗址发掘出的房屋遗址8座,房址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坡类型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相结合的形式。基本特征是: 圆形,直径一般为4.5—7米,建造房屋地基外缘四周都有黄色硬土埂或不规则的锯齿状窝槽。圆形房屋墙壁是用粘土夹木柱和木板而筑起,较为坚固。居住面为黄砂土铺垫而成,厚0.15米,坚硬平整。房屋有柱洞或没柱洞两种,柱洞一般以长圆形,直壁,平底深而粗大, 灶址则位于房子北部,日常生活所用陶器物主要排放在灶址周围。房子的门道与屋室之间,有一个两侧围起小墙的方形门坎,符合东北地区冬防严寒霜雪,夏防烈暑风雨和凶猛动物袭击的需要。房址发现有一处圆形地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居住面为黄砂土铺垫而成,厚5厘米,坚硬平整,东部和西部各有一圆形柱洞,深13厘米,北部有一直径约100厘米的圆形烧烤面,应为用于炊火的地方,居住面外缘有一周黄色硬土。这种结构是具有原始风俗的建筑特色,屋顶用树皮、稻草铺成。

  发掘遗物中有石、骨、角、陶器。用做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证明当时已有了农业生产。家畜有猪、狗和黄牛。但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有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墓葬人体葬式均为侧身屈肢葬。墓葬出土的陶器除罐外均施红陶衣,出土时钵或碗覆扣于壶上,大概是专用明器。

  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多磨制,并有少量琢制的细小石器,均有使用痕迹。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镰、石环、石镞、刮削器等。

  骨制生产工具多以动物肩胛骨、下颌骨、髋骨,经劈裂、切削、磨制成器。种类有铲、耜(原始翻土农具“耒耜” ,lěi sì的下端,形状像今天的铁锹和铧)、凿、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锥、针等。


彰武红山人吃什么?穿什么?

红山文化时期已进入到原始农业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种植农业开始进入人们生活领域。当时种植主要以谷类植物为主,小米、糜子米已成为人们餐桌主要食物,采集食用野生植物的茎叶、野果、根菜,是彰武红山人主要蔬菜来源,渔猎山鸡野兔、龟鳖鱼虾是彰武红山人增强体质、获取蛋白质的最佳途径。彰武红山人已熟练地掌握了猪的饲养,并成为家庭主要饲养动物之一。

  众多的考古发掘对彰武红山人的穿戴有了初步的了解。脚蹬勒靴、身着兽皮,是彰武红山人的基本装束。在红山文化时期,动物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用动物皮缝制的皮靴既保温又耐用,自然成为红山人脚下的首选。此时的纺织业也已产生,夏季来临,穿上纺织的衣物会让彰武红山人生活得更加惬意。

  彰武红山人究竟长啥样呢?专家考证,红山文化人群属古华北人种,现代人群中与达斡尔人、内蒙蒙古人最近,其次内蒙汉人,韩国人、日本人。特点是肤色浅黄至稍深的黄色至浅褐色,黑直发,粗而密,髭须较少,体毛极稀,且不明显。长头型或圆头型。眼褐色,脸长、颧骨高,鼻子较小且不突出,鼻梁低,多不具鹰钩状尖端,面部较扁平,下颌宽。

  红山文化,相当于传说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炎帝神农氏)五帝的五帝时代。五帝有多种说法,按《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其中黄帝、颛顼、帝喾都曾以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阜新、朝阳、赤峰、沈阳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继黄帝之后,约4500年前我国北方和东北方的帝王是颛顼。《史记》中说颛顼是黄帝之孙,黄帝崩,颛顼立。传说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文献记载,今辽西曾是颛顼北方故地,阜新北部地区曾有“颛顼之墟”(“墟”, 遗址、故地),曾经是颛顼统领各部族的中心。颛顼,也是彰武红山人的最高领袖。

  彰武平安堡遗址共分三种文化遗存。第一种是有压印和刻划之字纹陶和彩陶片,夹砂黄褐陶平底筒形罐,具有红山文化的特征。第二种是以双耳筒形罐为代表的平安堡二期类型,反映了该地区由新石器向青铜文化过渡的时代特征。经碳十四测定标本距今约4100-4500年,第三种是高台山(位于新民)文化类型,距今约3500年,器物有鬲(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制鬲和青铜鬲。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罐、碗、壶、钵等,属青铜文化。

  新石器时代以后就是青铜器时代。彰武平安堡遗址历经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东周这一历史阶段,其绝对年代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夏建立于公元前约2070年,建立者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禹县。约公元前1600年在桀的手中灭亡。夏建立距今近4000年,东周结束于公元前221年)。根据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质料,这个时期曾先后使用过两种金属器具青铜器和铁器,青铜器贯穿于夏、商、周整个历史时期,铁器只有到春秋时期才出现,因此这个时期又可称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平安堡遗址已出土的青铜器种类有小刀、喇叭形耳环和铜刀,并发现石范一块,表明该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彰武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127处,文物藏品也比较丰富。青铜时代,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之一的生产工具,有了长足的进步,仍以磨制石器为主,但种类明显增多,分工更细,形制更趋于科学合理。

  用于伐木垦荒的磨光石斧,锄草翻土的扁平石铲,收割禾惠的石镰、石刀等等,这些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里的石钺比较特殊,它不是生产工具,是礼器,身份比较高贵的所持有。

  青铜器时代,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陶器是当时的主要生活用具,制陶业在手工业部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烧窑技术稳步提高,熟练地掌握了高温(1000℃左右)下的铁素还原技术,烧制的陶器呈灰黑色,质坚耐用。商代制陶业又有了新的进步,制陶业内部分工明确,如有的作坊专烧鬲等炊器,有的作坊专烧盆、罐等盛器,其至出现了专烧随葬所用明器的作坊。

  陶器造型规整,表面磨光或饰绳纹,划纹,附加堆纹或饰彩绘图案,构思巧妙。陶器种类明显增多,如炊煮器鼎、鬲,盛器盆,罐、碗、杯、壶等,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

  从目前发现的遗址数量可以看出,彰武在青铜器时代是一个人烟较密集,开发较早的地区,进入了早期的繁盛时期。

(《彰武故事》编写组)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


第115期【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上)


第109期【彰武故事】(三)九一八之后日寇铁蹄下的彰武


第106期【彰武故事】(二)彰武籍共产国际情报员朋斯克传奇


第104期【彰武故事】(一):1928年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彰武成立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