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33期【彰武故事】都尔鼻山·都尔鼻城·都尔鼻路

2017-05-02 彰武宣传


        为展示彰武地域历史积淀,弘扬本土特色人文资源,诉说彰武自己的故事,体现彰武特有的内涵。“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特别策划本栏目。本栏目将以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系列故事让尘封的历史讲述彰武的辉煌,让远去的故事汇成滋养读者的一泓清流,激励彰武人民传承历史,不忘初心,昂首走在“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前进路上。




音频由彰武广播电视台制作

都尔鼻山·都尔鼻城·都尔鼻路

   

当人们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的盛京地图,会发现今彰武县境标着“养息牧场”,而在今彰武县城位置则标着“都尔鼻城”,这是咋回事?

  原来,明末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与明朝征战,这里曾是备受重视的交通要塞和战略要地,曾在都尔鼻山下修建一座都尔鼻城,并在盛京到都尔鼻城之间修建了最早的“高速公路”——都尔鼻路。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叶赫那拉建立后金,之后迁都沈阳。因为彰武地域是通向辽西的交通要道,后金政权将这里视为重中之重。当时,养息牧河尚未改道,今彰武县城一带还没有柳河。以养息牧河中游流域为主体的地域称作“都尔鼻地方”。这里平川上突起着一座小山,山顶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四方形墩台,可望见周围数十公里。

《奉天通志·山川志》记载:“高山台,城西南十里,此山与诸山脉不相连接,盘亘三里许,形如卧龙,其南巅有古台,因是得名。”经考,都尔鼻山,即今高山台山。古书中记载的“都尔鼻”、“都尔弼”、“杜尔笔”均为蒙古语,汉译为“四方”之意。都尔鼻地方是因都尔鼻山得名。这里距盛京较近,中间又有辽河天堑相隔,是会集归附的蒙古各部大军征讨明朝、征伐蒙古林丹汗最为理想之地。清人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称,“太祖征明,大军必由都尔弼入边。”努尔哈赤认为,由都尔鼻方向征讨大明,路直且非常近。“盖我朝未入关前,以此为全辽筦钥矣。”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一对父子的眼中,都尔鼻地方相当于打开辽西大门的一把钥匙!

  话说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又率兵先后攻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地,继而乘胜向辽西进兵。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统治者深知辽沈失掉后,辽西首当其冲。辽西不保,山海关若失,京师自然难保。于是向辽西倾注重兵,以图遏制努尔哈赤进攻。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得知明军加紧修筑辽西诸城,立即决断于当年五月率大军再向辽西进发,兵临锦州城久攻不下,转攻宁远(今兴城),时明朝大将袁崇焕坐镇宁远,凭坚固城池和大炮轰击,使皇太极吃了大亏,不得不班师回沈。

  两年后,皇太极为攻下辽西,夺取京师,产生一个非常大胆而冒险的想法:避开宁锦防线,绕道内蒙古,突袭京师,来个调虎离山,将袁崇焕“调”到京师,将其除掉。于是亲率十万大军绕道进关,出沈阳,西北行,经都尔鼻进入今内蒙古科尔沁,至青城扎营。后来,皇太极进兵京师,袁崇焕果然离开宁远急驰山海关,而明朝皇帝也果然中了皇太极的反奸计,认为袁崇焕有意引导清兵入关,而将其杀掉。这次皇太极攻取京师,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正是从今彰武过境的。

  《太宗实录》记载:“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上率大军征察哈尔,出抚远门,谒堂子,大军西发,己巳,大军渡辽河,值河水涨泛,上与诸贝勒乘舟以渡,并渡辎重,人马皆浮水而过,凡两昼夜。辛未,大军至都尔鼻地方,喀喇沁、土默特诸贝勒各率所部兵来会。”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大军西发,出上榆林口,至辽代塔前驻营。戊申大军渡辽河,抵阳石木河(养息牧河),沿河二十营。己酉,大军至都尔鼻地方,与前兵会。是晚,大军于其地驻营。”

  综上所述,彰武自古即为兵家重地,是有充分根据的。

  正是因为皇太极对都尔鼻地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视,崇德二年(1637年)三月,皇太极下令:“遣达代统每旗护军校一人,每录甲士人一人,携家口往都尔鼻驻防。”并决定在都尔鼻地方建城。

  “崇德二年八月丙辰,以筑都尔鼻城,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相度基址,多罗绕余贝勒阿巴泰率甲士夫役,前往兴工”。筑城摊派的民工,当时是每三个成年男人中要出一名民工去修城,还有“护军400人,防卫筑城工役”。崇德三年(1638年),“夏四月,竣都尔鼻城工,并改名为屏城”,由皇太极“赐二门额:一曰安边门,一曰广边门”。

  那么,这座城池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城有多大呢?“养息牧,旧作阳什穆,又作杨柽木,在锦州府广宁县北二百十里,牧场设在杜尔笔山下。太祖征明,大军必由都尔弼入边即是地也。城在牧场东南五里,周一里百七十步有奇,高三丈,东西各一门。”

  今都尔鼻旧城早已无存。经考,有学者认为昔日都尔鼻城之址,为今彰武县王家屯古城址;也有学者认为昔日都尔鼻城之址,即为今彰武县四方城古遗址。

  王家屯古城址,位于今彰武县城西南3.9公里五峰镇高山台村王家屯。城址北1公里为高山台山,北1华里为101国道,东距郑大铁路线300米,东距柳河2公里,南城墙外侧即为王家屯。城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米,东西宽240米,方向南偏西10度,城墙均已颓坍,现呈土岗状,唯北墙明显,存高3.5米,塌宽15米,西北角有角台,坍塌平面呈方形,边长11米,存高4米,东城墙由东北角向南80米,似有城门。城址东北角已被村民取土,露出城墙断面,有夯层,为花土。城址内遗物稀疏,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有:青花瓷器底、酱釉碗底。紧邻此城北发现一座辽城,王家屯古城利用该辽城南墙作其北城墙。

  四方城古城址,位于今彰武县城南3公里的西六家子乡四方城村西,城址西临柳河,北距柳河大桥1.5公里,东距前四方城屯1公里,东北距后四方城屯1公里。城为土筑,现存三面城墙,东墙保存完整,长160米,西城墙被柳河水冲毁,城墙不存,北、南城墙西段均被柳河水冲毁只余东段,北墙残长51米,南墙残长100米。南、北城墙被河水冲毁留下的城墙断面看夯土非常明显,南墙断面夯土现存26层,坍宽25米,坍高6米,夯土层厚15——20厘米。城址内遗物非常丰富,俯拾皆是。采集的标本有:酱釉、绿釉缸胎瓷片、乳白釉罩酱釉地白花瓷片、铜铭押、碑头、大青砖等等。青砖的长、宽、厚分别为41厘米、18厘米、11厘米。

  为了通向都尔鼻地方的道路畅通,在修筑都尔鼻城的同时,清王朝又“复治盛京至辽河道。道广十丈,高三尺,濬壕夹之”。这是一条两侧设有排水沟的标准公路,这在300多年以前,其“档次”不亚于今天的高速公路。

  史料记载,从天聪元年到崇德八年(1627——1643),清军到都尔鼻地方就有10多次,可见盛京至都尔鼻城之间交通的繁忙以及这条“高速公路”的重要性。都尔鼻城不仅为清的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当时彰武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彰武故事》编写组)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


第125期【彰武故事】(五):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


第122期【彰武故事】(五):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


第115期【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上)


第120期【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下)


第109期【彰武故事】(三)九一八之后日寇铁蹄下的彰武


第106期【彰武故事】(二)彰武籍共产国际情报员朋斯克传奇


第104期【彰武故事】(一):1928年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彰武成立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