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关注】辽宁广播电视台:荒漠映绿数风流(三)

2017-08-25 辽宁广播电视台 彰武宣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42m77s0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荒漠映绿数风流(三)


【记者出镜】三十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1400亩的流动沙丘,如今这里的土质依旧是松软的细沙,但是曾经白茫茫的沙丘,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使这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彰武个人治沙第一人杨海清。

1984年,国家开始鼓励个人治沙,可动员了三天,谁也不愿意承包村里寸草不生的沙坨子。时任村会计的杨海清挺身而出,成为彰武县第一个承包沙丘,固沙造林的人。

【杨海清】包下来之后家里就反对,说好好的日子不过,你整个大白沙滩子,到时候栽上树,把家底都扔里头咋整啊?我说我这个人就这样,我答应了承包了,那我高低都要栽。谁说也不行。

倔强的杨海清按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先种草固沙,后栽植樟子松。34年,12000多个日夜的辛苦付出,茫茫沙丘变成了绿洲。30多岁的小伙儿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杨海清】现在孩子在城里给我买楼,要接我。那不行啊,我这大山谁给我看呀!你给我整城里去。

同样在沙地里坚守30多年的,还有彰武县国有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一个人、一匹马,他守护8500亩森林,34年没发生过盗伐和火灾。

【李东魁】老辈父辈们留下这些树,栽时候相当艰苦,不容易。不能把林子交给咱们,给损失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樟子松枯死问题为初见成效的彰武治沙造林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成为困扰国内外荒漠治理界的一大难题。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宋晓东通过二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大量现场试验,成功解决了这一国际性难题。用知识捍卫了荒漠上的绿洲。

【宋晓东】以后就要对退化林分进行修复,提供科技方面的支撑。另外就是一方面研究,怎样去提高我们固沙林的经济效益,还有稳定性。

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是彰武风沙最严重的地区,面对肆虐的风沙,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给出了整村移民搬迁的建议。是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董福财却选择了坚守。

【董福财】这地方沙化严重,如果不治理,马上可能就是说风沙把人撵走的危险。想我们永远的住在这个地方,永远生存,所以说为了把沙子赶走。

董福财率先垂范,带领村民向沙漠开战。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在茫茫沙丘上栽树300多万株。将辽宁治沙防线向北推进了13公里,实现了人进沙退。可是多年积劳成疾,董福财却在2015年3月因病去世。

【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邢守龙】山变绿了,老董头发变白了。最后树长高了,他离开了人世。董书记的敢于担当精神,鼓励我们两委班子,继续往前走,搞治沙。

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不仅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丰碑,也在彰武人心中筑起了一道精神丰碑。

【彰武县委宣传部部长陆英】以董福财和治沙团队为代表的彰武治沙人,身上体现着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砥砺担当、用于探索。当前,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全县人民为了实现新一轮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的努力奋斗。


                                                                 记者:侯森、王鑫 、孔倩茹

相关链接:



【媒体关注】新华社:再访治沙人:羊蹄种草 按迹锁踪


【媒体关注】辽宁日报:在樟子松林唱响“大漠风流”——阜新市彰武县治沙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记事
【媒体关注】辽宁广播电视台: 荒漠映绿数风流(二)


【媒体关注】辽宁日报:在大漠风沙中铸起“两座丰碑”——阜新市彰武县治沙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媒体关注】辽宁广播电视台: 荒漠映绿数风流(一)


【媒体关注】东北新闻网:沙漠变绿洲!彰武人创造绿色奇迹!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