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朝时的北京灯节

2017-02-12 老客杂谈(94) 有思想的年轻人

(灯景。摄于北京北海公园)


清朝时的北京灯节


皇室


       清朝皇室正月十五观灯放烟花大致分三个场所,顺康两朝以南海子(南苑)为主,雍乾嘉道咸五朝主要在“西厂子”(圆明园),同光宣三朝在三海(即中南北海。明代已有三海之称,瀛台一带为南海,蕉园一带为中海,五龙亭一带为北海)。

       康熙朝,西郊圆明园尚未修葺,正月十五灯节燃放烟花多在南海子举行。灯节日,帝后两宫率王公及文武群臣出永定门至南苑,天黑后庆典开始。首先出场的是五十位身穿彩衣彩裤者,每人肩担两灯于场地先后左右变换队形,高低上下盘舞彩灯,呈星光撒天之象。随后燃放筒花。双筒同时燃放五次,每次各五朵,层层升高。继则放巨炮三响,崩出线状焰火,由下而上若彩带高悬。再后燃放四箱花灯。第一箱是珠帘火塔、葡萄蜂蝶。第二箱是九石灯,每个内藏小灯。一声迸散,万灯齐明。第三箱是鼓手乐队,随烟花节奏作响。第四箱是先跳出四小儿相搏坠地,再出四小儿击鼓拍板舞秧歌。最后钟鼓齐鸣,作乐而罢。

       圆明园完工落成于康熙朝末,其西南隅有“山高水长”楼,俗称“西厂子”,系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自雍正朝始,灯节庆典多在此处举办。雍正四年(1726)正月,皇帝驾幸圆明园。有大臣进献巧灯三千对儿。这年正月十五日,京师九门提督担心城里失火走水,元宵夜未允许街巷商肆民间张灯。雍正帝得知后,命于正月十七至十九日补办。于是该年京师“正灯”后延了两日(正月十五日当天曰“正灯”)。时值国力渐强,京城户民悬灯演剧格外纵情,以庆大有丰年。雍正皇帝补办“正灯”或有效法古代先王赐民大酺之意。

       乾隆间自正月十三日起,帝后即移驾圆明园。先在同乐园(圆明园宫门东)赐宴宗室王公群臣及蒙古王爷、外藩使臣、属国陪臣,并赐听戏。正月十五日,皇帝并太后至山高水长楼。当日晨曦,圆明园宫门内摆列数十架烟花开始燃放,徐徐焰火遂勾画出五色栏杆形。每架烟花将烬时,中间显现出宝塔阁楼,伴有数十只白鸽、喜鹊自盒中乘火飞出喻以“放生”。下午三点,帝后在西厂子观赏撂跤、秋千及八旗子弟马术表演等,谓之“看玩意儿”。骑手最精彩处是二人对面跃马奔来,相会瞬间,俩人在马上腾身互换坐骑而各自驰去。

       天黑之后,三千名舞灯者在楼前列队。每人手执彩灯一边齐唱《太平歌》一边变换队形组字。三千人先组成一个“太”字,再转成“平”,依次再作“万”、“岁”二字。最后组合成“太平万岁”,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舞罢,花炮齐鸣。随着焰火中千万条璀璨之“小红鱼”尽没于夜空,内苑西厂子复归静谧。此时园内花炮纸屑达寸许厚,弥漫火药苍烟经久始散。步军统领率军士用水泼浇未消馀烬,谓之“压火”。

       咸丰朝后,圆明园隳废不可复用,元宵灯夕庆典移至三海。同光两朝国力已不及雍乾嘉道,灯节规制仪仗虽逊于前,但过节之喜庆气象依旧浓厚。三海内的耍龙灯、放焰火仍颇可观。烟花之空中造型有古代历史风景、葡萄紫藤等花卉,精巧之变幻皆匠心独具。每及燃放烟花时,旁边可有移动的小木屋。西太后慈禧率领后妃宫眷居其中观灯看花,以避深夜寒气。

       “六部灯”也是京城元夕一景。清代六部九卿衙门集中在东西长安街。吏、户、礼、兵、工、宗人府等衙署位于宫城东侧,即今历史博物馆与公安部机关大院一带。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位于西侧,即今人民大会堂迤西一带。元宵夜,六部衙门在大门之内仪门之外皆高悬纱壁灯,其中以工部最盛。明清两朝京师官场以富、贵、威、武、贫、贱形容六部。户部管钱粮为富,吏部掌职官为贵、刑部操生杀为威、兵部事军政为武、礼部司清仪为贫、工部匠杂流为贱。工部虽位列殿后得一“贱”字,每年灯节却最露脸。缘于工部有掌管天下能工巧匠之便,得以于元宵上元大显身手。其衙署所设之灯,量、质、精、巧、繁、奇各项皆拔尊京城。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载:“头门之内,灯彩四环。空其璧以灯填之,假其廊以灯幻之。且灯其门,灯其室,灯其陈设之物,是通一院皆为灯也。此皆吏胥匠役辈为之。游人阗咽,城内外士女毕集,限为之穿。”

        如此可见元宵夜的工部衙门近乎灯艺博览,一时成为“灯部”。京城男女老幼竞相前往观赏以致进出壅塞,官家不得不限制入署人数。工部衙门仁义厚道,身份虽“贱”却也未卖票创收。


民间


       清代京师自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期。东安门外“灯市”虽已不存,元宵观灯之景象却不逊于明代。

       自正月十三日起,以正阳门瓮城两侧城根儿为中心,前门外大街、花市、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厂甸等商铺市廛皆修葺妆扮一新,家家悬挂新灯争奇斗艳。京城制灯不乏巧匠名家,工艺之精雅,彩绘之肖妙可谓登峰造极。全本《三国》《西游》《水浒》《聊斋》等故事人物于绢纸纱灯中淋漓再现。另有凿冰成瓮、瓶、鼎等器形,燃灯于内,高悬酒肆作幌子揽客。

       灯节期间,前门外一带戏园儿连日贴演大戏,户外街巷则有杂耍花会。诸如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扑蝴蝶、跳白索、藏矇儿、舞龙灯、打花棍、翻跟头、竖蜻蜓、踢石球、鞭陀螺、抖空竹、弹拐子、滚核桃、打尜尜、踢毽子等。此一带“五夜笙歌,六街骄马,香车锦辔,争看士女游春,玉佩金貂,不禁王孙换酒。和风缓步,明月当头,真可谓帝京景物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清代京师有专门的花炮棚子制作烟花炮竹,品种样式极尽工巧。名头有:锦盒儿、花盆儿、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捞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儿、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儿、天地灯、双响儿震天雷、升高三级浪、地老鼠、水老鼠、霸王鞭、竹节花、泥筒花、叠落金钱、大梨花、千丈菊等。一个烟花锦盒儿内有整出戏曲故事。人物神态、花鸟造型无不精妙。京城一般人家儿总要买些花炮过节。阔主儿则竞相成架购买,一架数层烟花盒子,焰火层层绕圈儿依次作响。

       灯节夜,京师女人有相约群遊之俗,相传这晚群遊可纳福免灾,又叫“走百病”。群遊女性有一人持香于前头领引辟人,专寻有桥的地界儿走。凡遇桥,须三五成群一块儿过,名曰“度厄”,俗称“走桥”。然后竞相前往正阳门洞儿摸门钉儿,据说此举有益于家里男人。

       东四牌楼一带灯景颇盛。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三有如下记载:“每上元五夕,西马市之东,东四牌楼下,有灯棚数架。又各店肆高悬五色灯球,如珠琲,如霞标,或间以各色纱灯。由灯市以东至四牌楼以北,相衔不断。每初月乍升,街尘不起,士女云集,童稚欢呼。店肆铙鼓之声,如雷如霆。好事者燃‘水浇莲’、‘一丈菊’各火花于路,观者如云,九轨之衢,竟夕不能举步。香车宝马参错其间。愈无出路,而愈进不已。盖举国若狂者数日,亦不亚明代灯市也。”

       震钧系满人,居京师十二世,其本人历经咸同光宣四朝至民国,是位“老北京”。

       内城还有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前街、东安门大街等处也是正月里娱乐之所,情景与前门外、东四牌楼大体相同。内城有“东西庙”之说,意为两处庙会。西庙指皇城西北的护国寺,东庙即隆福寺。护国寺元代曰崇国寺,系元顺帝朝丞相脱克脱(脱脱帖木儿)故宅。明代叫大隆善护国寺,至清代名护国寺。隆福寺建于明景帝朝,寺中白石台栏取自明英宗软禁南内时之翔凤殿。清雍正朝重修隆福寺。正月七、八两日开西庙。九、十两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服饰、饮食、花卉、鱼虫、器物、杂耍等无所不有。两庙以花厂尤为雅观。京城花匠能在正月里培育出盛开的牡丹、海棠、丁香、碧桃等春夏花卉,且鲜艳灿烂。

       清代灯节期间,北京内外城的略微差别是内城以观为主,谓之“灯”;外城以商铺为主,谓之“市”。二者合谓“灯市”。正月十八日,京师坊间有“残灯末庙”一语,喻灯市庙会尽散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