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审查制度,审掉了我们多少好电影?

2017-06-19 有思想的年轻人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学术讲堂上,听到某知名网站的视频运营总监大谈国内影视市场的兴起、发展等,并且分析了内地影视未来几年的走势。讲堂上,有大学生问到,近几年内地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烂片大行其道,市场骂声一片,究其原因何在?该总监谈到激励机制、谈到创作团队,甚至谈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但由于种种原因,似乎始终对个中的重要诱因避而不谈,那就是我们的影视审查机制


  电影审查制度,自出台以来,就一直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所诟病。在此制度下,我们的许多优秀电影,逐渐从市场上消失,尘封到档案馆里,成了他们内部批判专供反面教材。甚至一些奇葩规定,让许多电影都沦为了笑柄,比如现在所有的玄幻惊悚片,不管过程如何,最终都要回归到一场梦,或是精神分裂等现实中,看完以后就好像吃了一碗稀粥,喝到碗底发现有一堆蛆虫,简直是恶心的半年不想吃饭。在这样的机制下,有思想、有内涵的好电影要么就是过不了审查,比如说《活着》,要么就是等到三五年后过了审查,观众早已不感兴趣,比如说《无人区》,要么就是过了审查,却因为叫好不叫座,排不了场次,导致大家认知度偏低,比如说《百鸟朝凤》。


 
 
 

  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香港在华语电影的发展和对外影响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树一帜的风格、顺应时代的变迁,让香港电影在赢得票房的同时,甚至可以与好莱坞分庭抗礼,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尤其是香港的武侠片、僵尸片,更是开创了一代潮流的先河。但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繁荣,那些曾经优秀的港片制作人们,为了能够迎合内地市场的审查机制和观影口味,逐渐开始沦陷,使得香港电影也开始步入到“烂片”大军中,尤其是一些“演尔优则导”的影星,完全不考虑影片的内涵,只顾一头冲入市场,疯狂捞金,砸掉自己多年经营的口碑。


 
 

  这里要插一句,不是小草我不爱国,也不是小草我不支持国货,只是近几年受骗经历太多,小草内心太苦,所以现在已经彻底告别内地影片,连港片也逐渐放弃了。


  纵观目前电影高度繁荣的两大基地——好莱坞和宝莱坞,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的电影分级机制。尤其是作为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在秉承着言论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对电影市场的管制一直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级制度,影片的好坏全靠票房和口碑体现,减少人为干预的因素,于是好莱坞大片受到全球观影者的热捧。编剧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得以充分发挥。只要剧本够好,就可以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在此机制之下,好莱坞的系列电影跳出“系列电影一部不如一部”的怪圈,每一部都保持着高水平和高质量。宝莱坞电影虽然以音乐剧为主流,但是在“动不动就尬舞”的场景中,电影的情节还是能够吸引不少忠实粉丝,毕竟情节和内涵才是电影的灵魂。制片人作为商人,始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影迷们的票钱。


 
 

  韩国在1984年为了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废止了电影审查制度。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发现没有电影审查机制,电影市场开始混乱,于是在1998年,为了应付太多的少儿不宜电影,韩国开始实行分级制度。自此以后,韩国电影市场开始健康蓬勃发展,优秀电影,尤其是有思想有内涵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近几年,好莱坞大片在韩国难敌本土优秀影片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想必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吧。


 

  没有电影分级制度,那些血肉横飞的战争、打斗场面,恩爱缠绵的激情场面,是否真的适合儿童观看,不知道我们的监管部门有没有认真考虑过?电影审查机制,存在是为了顺应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在电影审查机制的执行过程中,我们是否要考虑一下,有多少优秀的电影,就因为委员们的一些偏见被束之高阁了?又有多少毫无内涵和价值的烂片,因为迎合了委员们的口味而登堂入室?在这种“一语定生死”的机制下,是不是还有可能会催生出审查过程中的腐败和权钱交易?毕竟孟德斯鸠坦言,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