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犯罪,沉默便是最大的帮凶

2017-12-15 有思想的年轻人

人应该要有的是真诚、善良和同理心。


江歌刘鑫案开庭了,围绕事件的始末里,刘鑫是为大家所痛恨和不齿的。为什么人们这么讨厌刘鑫?为什么即使大家知道江母动用自己的能力人肉刘鑫,将她送上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并不属于绝对的“法律正确”,大家仍旧觉得错全在刘鑫一个人身上?因为刘鑫的一切行为都不符合情理。
闺蜜江歌因刘鑫而死,刘鑫理应跪下来乞求江母的原谅,并终生侍奉江母将其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对待,江母老后无人来尽的孝,由她来尽。这在大众来看,是真正符合情理的。

 
开庭前,江母祭拜女儿


什么是情理?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案情和事理。从人道层面而言,我觉得是感情和道理。且不论案件的真相里,刘鑫究竟是协助杀人还是旁观杀人,究其案件源头,刘鑫是根本。事后她保持沉默甚至有推卸责任的嫌疑,所以,大家觉得,她连呼吸,都是错的。
倒不是世人太过热爱伸张正义,其实他们都知道,完美的英雄主义只会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现实生活中屈指可数。但有一点很重要——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帮凶。
在2011年5月20日的一则新闻里,浙江温州鹿城区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原因是他漠视车内的另一名乘客当着他的面强暴一位15岁的少女。
暴徒在他车上对女子侵犯的过程中,他仅仅是在一开始劝说劝过几句,之后便保持沉默,且按暴徒要求绕道行驶足足开了30分钟。

 


类似的事件早在电影里看到过,武仕贤2001年的时候拍了一部短片,时长不到12分钟,名为《车四十四》。短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和早些年《读者》上的一篇小短文如出一辙。

 


在四十四路巴士上,开车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司机,她载着乘客在熟悉的道路上平稳的行驶着,途中忽然遇到了劫匪。
可想而知,车上的乘客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不但如此,劫匪还把美丽的女司机拉下车拖进了路边的草丛。
在劫匪作案的过程中,除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试图阻止劫匪结果被刺伤之外,全车乘客集体保持沉默。
受辱的女司机走回车后,把那位试图救助她的小伙子赶下了车,女司机决绝地开车冲下山谷,全车无一人生还。
短片画面算不上精美,演员演技也没有出类拔萃到令人过目不忘的程度,但故事真实得几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惨烈的生活,惨烈的人性,惨烈的结局。

 


短文和短片有些不同。
短文中歹徒只强奸了女司机一人,短片中歹徒洗劫了全车;短文中歹徒没带刀,短片中歹徒有刀;短文中歹徒在车上,短片中歹徒逃走了;短文中着力描写了女司机被强奸后车上乘客的反应,“几个乘客窃笑”、“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们,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短片中的乘客们没有这些表现。
在短片中,事件来龙去脉非常简单:歹徒逃之夭夭,女司机制造车祸。
影片和文章在探讨一个共同的话题。即“道德上的原罪能不能成为杀人的借口”?
短文里,从女司机的角度而言,她之所以要让汽车失事,是为了和歹徒同归于尽。至于其他乘客,既然他们之前不在乎她的安危,她后来也就没必要在意他们的生命了。
这种因果导向,从道德层面来说,其实是不对的,但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女司机因为倒霉遇到了歹徒,乘客们因为倒霉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虽然乘客本身其实拥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死亡。

 


短片里,女司机制造车祸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寻死,二是报复没有救她的其他乘客。问题来了,寻死应该一同拉上胆小怕事的乘客吗?这是否是一种心理扭曲?如果真的要报复,为什么不直接报复伤害她的歹徒?歹徒才是真正死有余辜的那个人啊。
人在生死关头更容易披漏本性,乘客们应该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但女司机本身的所作所为也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匡扶正义”,相反,她有些欺软怕硬的嫌疑。
江歌妈妈不存在这种嫌疑,是因为陈世峰是刘鑫的前男友,是二人共同将感情矛盾上升到了命案,而被害人正是江歌。
短文中乘客们对道德最大的亵渎也并非冷漠与胆小,而是他们幸灾乐祸、欺软怕硬、助纣为虐。他们除了没有胆量,可以说与歹徒并无分别,因此很少有人会对乘客的死亡提出质疑。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卑鄙的人应该只占极少数。所以短片里并没有着重体现这一点。短片里更多的是想表明,乘客也不一定各个都是禽兽不如,大多数人并不是不关心女司机,而仅仅是缺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和为别人去冒生命危险的高尚情操吧。

 


女司机将对这种软弱的不满情绪极端化,于是酿成了车祸。只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把女司机的位置换到任意一位有妻儿老小的普通乘客里,她会挺身而出吗?没人知道这个答案。

 


就像江歌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对闺蜜的拔刀相助会让自己命丧黄泉,如果她知道,她会采取措施自保以及保护自己的朋友。但现在江歌遇难了,持有社会公平理想的人,会觉得刘鑫就是错了,如果她不受到惩罚,那么就是打破了社会秩序的平衡。
至于车上那些乘客,见死不救终归还是要归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

 


观影者同情女司机,并不是同情她本身,而是因为惧怕认可沉默。一旦默许了这种沉默,等同于默许来日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无人搭救。
试图搭救他的小伙子也并非完美的英雄人物,至多算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凡人。上车的时候,他觉得女司机很漂亮,想要搭讪,并且在车厢内抽烟。歹徒侵犯他的时候,他不是没有挣扎过,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出面。最后他得知自己的这个行为替自己捡了一条命,他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这笑容里有侥幸,也有嘲讽。侥幸自己一念之差,就得以活命。嘲讽的是女司机居然因这一个小小的行动,就断定他是一个彻底的好人,因此放了他一条生路。
反之,我们搭救一个人,是为了得到感谢吗?如果不搭救,是否注定要被毁灭?这是不成立的。这种毁灭多少有些主观。

 


马丁·路德·金曾说:“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种沉默固然可怕,但也不禁令人好奇, 在这种沉默之下,好人是否还能够被看作绝对的好人?大概真要应了《圣经》里那句话了:“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最近因为《演员的诞生》,袁立的一段公益演讲视频非常火,视频的末尾她也分享了《圣经》里的一段箴言。
“要替不能说话的人发言,维护孤苦无助者的权益,要替他们辩护,按正义判断他们,替穷困缺乏的人申冤”。
这段话套用在刚才的短片里成立,套用在最近发生的任意一个新闻事件里也成立。人应该要有的是真诚、善良和同理心。永远都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