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山行南太行国宝之路



文化圈里流传一句话“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山西文物又以太行山周边的晋城、长治一带最为顶级。黄河环绕而过的太行山,自古就是距离文明中心地带最近的大山川,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很难想象先民克服了多少艰难修筑了这些国宝建筑,但也正是由于这里地形复杂,历史才为我们保留了它们。浊漳河谷切割开了南北太行,也成了自古以来山西与河北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商贾穿梭,人货密集,河谷中的信仰之地被逐渐营造,这里也成了太行山中的另一处国宝密集之地。我们的自驾便是以这些国宝为点,串联起来的一条穿梭于太行山中的古建艺术之路。

 


 

 济源——晋城

120公里:济渎庙——奉仙观——阳台宫——王屋山


我的自驾旅程从太行山最南端的济源开始。济源最大的国宝便是城北的济渎庙,庙内的北宋大殿是河南省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济渎庙的占地面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硕大的明代木牌楼式大门,顶着繁复多层的斗拱装饰,大门后面的神道笔直悠长,行道树倒是成了天然的遮阳伞。院子里有两棵巨大的槐树,据传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成了百姓们祈福的地方,挂满了红布条。北宋大殿正在维修,虽没能看到整体建筑,但有幸看到古代木建筑的落架大修,也算难能可贵了。



不远处的另一处仙风道骨之处是奉仙观,听名字就充满世俗感。目前的奉仙观还是宗教之地,有道士生活,中午和晚上还有道教课程。道观面积虽不大,却胜在有故事的文物多。三清殿是金代建筑,减柱法的运用让大殿看起来“手法豪放,运思奇特”,梁架之上还存有彩绘。院内的石刻有太多有趣的看点了,不过确实需要多了解一点历史,才能懂其意,比如康熙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刻,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之父的墓道石羊,还有唐玄宗撰文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唐碑。唐玄宗和玉真公主都是受过籙的道士,公主还和李白传出了绯闻,她的晚年便是在济源西边20公里的王屋山度过。


从济源到王屋山的山路七拐八拐,车行过王屋镇,远远地就能看到主峰天坛。王屋山的海拔不算高,立于太行山脉南端、黄河北边,给人一种壁立千仞的壮阔感。很多人因为“愚公移山”知道王屋山,可在道教里这座山可谓神气活现:据说顶峰曾经为轩辕黄帝祭天的地方,唐朝又因为皇室的推崇,名气达到巅峰。

 


 

 晋城——长治

100公里:青莲寺——玉皇庙——开化寺——观音堂


从济源到晋城要穿越太行山南支,得益于高速公路的便捷,我们几乎都是在隧道中行进,但也少了点盘山的乐趣。去青莲寺的山路,沿着丹河盘旋而上,山坳中就隐匿着寺庙群,面山背水的青莲寺把风水观念展现得十分贴切。整个寺庙由上下两处分离的建筑群组成,始建于北齐年间的下寺早于隋唐开建的上寺。两寺6尊唐代彩塑和44尊宋代彩塑,共同造就了青莲寺唐宋彩塑博物馆的美誉。


参观完青莲寺便赶往城北的玉皇庙,沿着陵沁路向北行驶15公里来到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就在镇子北部的山岗上。这里的参观要求非常严,几乎是一个保安陪着一个游客参观,以保证300余尊宋金元明彩塑的绝对安全。整个玉皇庙的彩塑,为人们立体地描述了中国整个道教神仙系统。玉帝周围环绕诸多侍女和百官仙家,营造出一种天庭的场景。这种脱离了部分宗教神话而世俗化的作品,和太原晋祠中的侍女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玉皇庙到开化寺要走60公里左右的国道。还没到山门,登山步道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大于40°度角的楼梯有99级。寺庙的山门是座很特别的阁楼建筑,并不多见。整个建筑群最大的看点就是北宋大殿,木结构梁架上保存的宋代彩绘图案与宋刊本《营造法式》书中给出的纹样十分一致,是研究古代建筑样式的实物样本。大殿内三面墙壁绘满了北宋壁画,描绘的多是佛经故事。


长治市西北角梁家庄的观音堂,虽只是一座小庙,但其雕塑却是明代的。整个建筑群体量很小,门外聚集着村子里下棋斗牌的人,俨然就是村子的娱乐中心。这里香火很旺,主殿内还有人在做法事,只听神婆用方言连唱带跳地嘀咕着“上一本,上硕士,上博士”,时代变了,神仙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殿内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都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神仙圣人的彩塑。这里曾经是明代官宦人家的家庙,所以在“到底要塑哪些神仙”这个问题上也显得开放了很多。喜闻乐见的各路神仙应有尽有,观音、罗汉、关公、王母、玉帝、孔子还有他的七十二弟子,门窗之上还有八仙故事。殿内祥云环绕,各路神仙大显神通,不愧是明代彩塑的精品之作。

 


 

 长治——林州

120公里:天台庵——大云院——佛头寺——龙门寺

 

沿着浊漳河从西到东穿越太行山,这条路延伸在河谷之中,深入太行山中的景观难以简单地用“壮阔”来形容,道阻且长的深山峡谷阻碍了现代化的进入,留下了几分原始的风情。这条河谷里的人文景点,几乎都是半开放的,因为游客少,平时都锁着门,如果有人拜访自觉拨打挂在大门上的电话叫人即可。在天台庵,我们叫来了第一位守护者。


一位大爷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吸着旱烟,满脸笑容地向我们小步快跑。我们不好意思打搅了大爷的农活。他憨厚一笑:“么事,难得有人来看我们村的国宝。”的确,作为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建筑之一的天台庵,有幸留存至今,是值得自豪的事。天台庵始建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的那年,地基垒起时,伟大的唐代结束了。原本给天台庵设计的建筑体量不算小,晚唐的乱世让这个建造计划一再缩水。最后做成的大殿非常小巧,硕大的斗拱显得额外突兀,木栏式样的窗户,如斯如飞的四翼,倒是唐风十足。



上世纪初,国际建筑史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宝,但是要看实物必须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等地,因为中国大地上唐代木构建筑已荡然无存。梁思成去山西民间做田野调查,在五台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佛光寺,一见其主殿的形制,不禁大惊,经过一系列审慎严密的调查考证,确定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中国无大木唐构的说法从此不攻自破。几十年后,又有三座唐代大木作被发现,到目前能确定断代为唐的较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也仅仅只有四座。全部都在山西省境内,且都地处偏僻,各自隐于小山村的一隅,也许这也是这些跨越千年的老建筑得以保存的因由。

 

院子里只有一间屋子,大树下边还有一块字迹已经无法辨认的唐碑。30分钟不到,我们打算离开,大爷热心地问:“是不是要去大云院啊?我给你们管理员的电话,你们早点通知他,以免他不在那里。”


去大云院的山路,狭窄而且完全是土路,难走。从河谷公路沿着实会村的村民自制指示牌,行车大概10分钟就到。大云院坐落于龙耳山的山腰上,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实会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如今,观音堂早已不知踪影,马超避难的连环洞也难觅踪迹,只有这座建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寺庙留存。



沿着河谷继续东行,佛头寺的管理员刘大哥要比大云院的幸福多了。佛头寺在阳高村中,因为背靠一座形似弥勒佛头的青山而有此名字。专家从建筑的形式上断定它为宋代作品。在上一次维修中,文物部门剥开了裹在墙壁上的泥浆,露出了元代二十四诸天壁画,为全国仅有。刘大哥说,以前很多孩子到寺庙内玩耍后被壁画神灵的眼神吓到,大人们便挖去了眼睛,让这些珍贵的壁画遭受了破坏。


五代建筑龙门寺,也是我们国宝之旅的最后一站。此寺周边山势陡峭,三面被高山环抱,门前有条小河流过,景色确实清幽。见有人参观,管理员王大哥会卖一些香火来补贴家用。这种木结构建筑群的防火要求很高,我们提议不如改焚香为卖点门票。王大哥说,以前是象征性的收10块钱门票,后来被人举报,就禁止了。每个月的工资就1000多块,他曾想去做点别的事,不过他还是更喜欢这些文物建筑。他没读过什么书,自从做了文保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看看资料,慢慢的家中的书已经堆积如山。


从浊漳河谷驶出,已是傍晚。想着这一路上碰到的游客很少,也许“清静”就是这些国宝留存至今的秘密吧。


(南太行山古建国宝挡案,详情请翻阅《旅行家》杂志2017年12期)

END -

微信编辑:裴雅

原文编辑:吴丹丹

2017年12月刊

请移步我们的微店预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