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明扫墓,该带上孩子吗?”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壹心理创作者丨木棉959



又到了清明时节,去扫墓的时候,该带上孩子吗?这个问题真心不太好回答,大人们各有各的考虑:


李奶奶:“小孩子去墓地?不吉利!”


王伯伯:“这都什么时候啦,不搞封建迷信,但是孩子还小,又不懂,扫墓只会让他不舒服吧?”


张阿姨:“话是这么说,可是孩子总要长大的,我知道死亡这个话题是逃不掉的,但什么时候开始谈比较合适呢?”


赵爷爷:“是啊,总有一天我要走的,到时候我要怎么跟我亲爱的小孙女说呢?爷爷搬去云上住了吗?她闹着去云上看我怎么办?”


……


心理学家告诉你: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孩子谈及「死亡」这个话题时,无论是美化还是回避,都是错误的做法 —— 这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进而影响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但是不要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样帮助孩子认识死亡,才是最恰当的方式。


 01 

“人死之后,会在云朵上面生活吗?”

孩子们眼里的死亡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犹豫要不要带,原因之一是认为“太小的孩子理解不了死亡”。


吃下毒苹果的公主只是陷入昏睡,人鱼公主死后化成的泡沫还会折射彩色光芒,在提到“死亡”时,大人们往往给予美化。于是,在童话、新闻以及身边故事的熏染下,年龄小的孩子们确实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1]


“可能…… 人们死后是去云上,继续生活吧”


“人们死后是去了云上,继续生活吧”,看起来,孩子们眼里的死亡是蒙着浪漫的面纱的;听到这样温柔而美好的话,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浪漫?


只有浪漫还不够!在西方与死亡最相关的典型节日 —— 万圣节前夕,家家户户的小孩子们都要乔装打扮,不少孩子会扮成蹦蹦跳跳的幽灵、僵尸,然后挨家挨户敲门要糖:Trick or Treat?纪念死亡的日子,就这样在愉快的笑闹声度过了。


“社会氛围把摆在孩子眼前的死亡浪漫化、娱乐化,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会对理解有多大帮助,而是会让孩子们更加迷茫,尤其是经历过亲人死亡的孩子。”


心理医生 Pontikes 这样认为:摘下了面纱的死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前受到了欺骗。


“「死亡意味着终结」这样抽象的概念,对于初中及以前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才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感觉不到死亡的真实力量。他们会觉得死亡根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即便发生了,身边的人也会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到了上中学时,大部分孩子们就能慢慢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了 —— 没有王子可以吻醒死去的公主了。” [2]



 02 

“你对死亡避而不谈,但死亡不会因此远离”

说起死亡,大人常入的两大误区


也许,不拆穿孩子关于死亡的浪漫想象、支持孩子的娱乐,都是善良的大人们对孩子的保护。


但是啊!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孩子们迫切需要从你这儿学习「死亡课」,因为这会是他们受用一生的「生命课」。家长们最常乱入的误区有二:[3]


① 在孩子面前隐匿悲伤。坚强虽然是美好的品质,但万一自己身边的亲友去世时,强忍眼泪安慰孩子“他去了云朵上啦”并不是心理学家最推荐的方式,因为悲伤是正常的。


孩子摔一跤感到疼了、没有及时得到妈妈的抱抱,都会感到难过,甚至大哭,经历亲友死亡这样更大的创伤之后,哭泣和难过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反应吗?


② 回避和转移话题。还有的大人为了掩盖伤心,即便自己本来在谈论着死亡相关的话题,当孩子一出现时,就会立刻转移话题,企图通过不让孩子接触死亡相关的话题来假装死亡不会发生。


其实这是最不可行的。有研究探索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和孩子的死亡焦虑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这也就是说:


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就越会对死亡抱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4]


与此同时,死亡又是那样的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5年,全球有5640万人死亡,其中有一半的人被致死原因前十名带走,如最大的杀手 —— 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带走了1500万人,排名第十的道路事故也造成了多达130万人的死亡。还有人“主动选择”死亡 —— 每年的自杀人数大概有80万。[5]


这样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死亡可能就发生在孩子身旁,死亡教育,是大人们回避不了的。


“死亡给我要失去一个人的感觉。”

“这让我有点伤心。”


那么问题来了:带孩子去扫墓、也和孩子讲讲清明的传统,能够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吗?


 03 

“清明,要带孩子去扫墓吗?”

让孩子面对「死亡」的正确方式


回到开头的问题,该让孩子参与扫墓吗?


木棉君拿这个问题去问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爸爸说:


“咱们家的墓园就在老家那个小山坡上,人多、地方小,怕不安全,所以你小的时候都没带你去;后来你长大了,清明假期总是很忙,也就没想着带你去。现在想想,其实应该去的,每次站在那里,爸爸就会觉得,那里是最靠近我爷爷、我太爷爷的地方,虽然你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但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


在 Quora(外国人的知乎)上也有类似的问题,虽然国外没有清明扫墓的仪式,但有人会问“可以带小孩去参加葬礼吗?(Is it OK to take kids to a funeral?)”,在这个问题下面,有答主讲了这样的故事:[6]


“在我丈夫还不到六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因为太小,他没有被带去参加葬礼,甚至没有被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直到两个星期后,他问母亲:‘爸爸死了,是吗?’


他没有机会跟父亲道别,也没有机会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件事上,他永远原谅不了母亲。”


允许孩子参与仪式是很重要的,「死亡」这样的「生命仪式」就更重要。


在案几上摆一张逝去亲人的照片,清明时在墓前放一枝花,让孩子来做这些小小的仪式,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当下的场景和情绪是自己可控的。


尤其是中学的孩子。Pontikes 指出: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常思考家庭传承、人生意义的问题 [2]。在完成这些仪式的时候,也正是跟孩子解释、讨论的好时机。


当然,以上木棉君仅考虑了仪式的作用,如果墓园在偏远的山区,有太多对年龄太小的孩子来说的不安全因素时,这样的现场教育可以等孩子长大一些时再进行。


除了参与仪式,大人也可以创造跟孩子讨论“死亡”的时机,比如跟孩子一起看《寻梦环游记》。木棉君觉得里面的一些台词就很好地诠释了死亡 —— 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


《寻梦环游记》


此外,在教孩子面对“死亡”上,大人们还需注意三点:


① 坦诚相对,并直接使用 “死亡” 这个词


不仅在我国的文化中人们会回避 “死亡”“去世” 这样的字眼,即使是在西方,直接使用 “死亡(dead or died)” 也令人不舒服,还会被视为不礼貌,所以人们往往用 “离开”“走了” 或者有欺骗意思的 “睡着了” 来替代。


但研究表明:当涉及到解释时,用更加现实化的词来描述死亡,对整个哀伤的过程都是更有利的。[3]


② 适量分享关于故人去世的信息。


不必对死亡的原因等讳莫如深,但也不必一股脑都倾倒给孩子,这种分享最好根据孩子询问的问题来展开。有时,孩子们的一些问题也会很难给出答案,尤其是在这样难过的场景下。


他们可能会问:“爷爷在来到墓地这个家里前,是怎么想的?”


比起支吾瞎编,坦然表达 “不知道” 就好了。



③ 分享回忆和情感,并接纳可能带来的伤痛。


研究表明:分享逝去亲人的故事和记忆,其实在整体上有助于治愈哀伤。[3]


分享之后,准备好面对各种情绪反应:有的孩子在听到这些事后,可能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沉默不语,但没必要强迫自己或孩子在短期之内就振作起来 —— 难过的情绪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在谈论之后,孩子出现了日常生活活动的退化(例如尿床)、 睡眠问题(例如噩梦惊醒)等严重反应,并且持续了六个月及以上,家长才需要担心,此时需要求助于专业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


最后还有一点,是木棉君想格外指出的:


我觉得,能提出“要不要带孩子扫墓”问题的人,一定是认真思考并关心照顾着孩子的人。但在照顾、教导孩子的同时,一定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清明这个“对故人的思念如纷纷细雨浸润人心”的时节。


在自己的悲伤难以排遣的时候,记得及时寻求家人、朋友、咨询师等社会支持。


别忘了,能照顾好自己的人才更有能力照顾好身边的人。


愿你,和在你心中永驻的他们,都能安好。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木棉959 / 准V7.0 BNU PSYer

初级摄影汪 中级心理汪 高级段子汪 超级单身汪

愿以我所有知识全部温柔爱你

行走的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广告牌


—— —— ——


References / 本文参考资料:


[1] YouTube Video: Life and Death - Children's thoughts.

[2] ScienceDaily: Talking to kids about death amidst the fantasy of Halloween.

[3] Psychology Today: The Do's and Don'ts of Talking with a Child about Death.

[4] Slaughter, V., & Griffiths, M. (2007). Death understanding and fear of death in young childre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12(4), 525-35.

[5] WHO: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6] Quora: Is it OK to take kids to a funeral?


· 壹心理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