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回归常识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喻旭初,民进会员,著名语文学科特级教师。从教50余年,师能精湛,师德高尚,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中学语文界,都称得上是泰斗级人物。
在什么都追求“新”,强调“快”,重视“量化”的当下,我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观点可能不太合时宜,甚至会被有些人看作是“过于传统”、“考虑现实问题太少”。
但50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这些观点是常识,其中提到的有些作法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都很难改变。
教育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人,培养人,造就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往简单里说,就是培养好习惯。除了培养学习的好习惯,它还包括待人接物的好习惯,讲究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做人的好习惯。
在组成教育的各种因素中,人是最珍贵的。可现在,“人”不见了,或者说,见到的是若隐若现的“人”。
北大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摆出了令人痛心的现状:“办学如工厂,学生为原料,教室即车间,老师似工人”。“越来越繁复细密的规章制度,如同一个理性的铁笼,将鲜活的人束缚其中”。他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每个人都被成功地组装成性能良好的零件,那么又该有谁对方向负责,并且用什么机制对方向负责呢?”
我理解这里的“方向”,就是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个问题不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能够解决的。这需要顶层设计,从源头抓起。眼里只有分数没有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一定要达成一个共识:让学生能考个好分数,是重要;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他的学科成绩更重要。
教育的实施
教育的目的要回归常识,教育的实施也得回归常识。
如何实施教育?简言之,遵循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什么是固有规律?就是:什么年级在什么时候做些什么,该怎么做,都要符合这个年级、这个时候相应年龄的人的客观需要。
对教师来说,就是要知书达理,严于律己,重视身教。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经常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专业水平。
作为学校领导,要保证以下常规的落实: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认真负责的集体备课,能凝聚众人的智慧,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各人精心预设的同时,要给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课堂生成留足空间。
坚持教学方法的有效。有效的教学模式要经常用;同时又要根据学情和社会的新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模式,而不致于使模式僵化。
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而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该讲的还是要讲;但必须精讲,重视点拨,不要满堂灌。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跟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学到切实管用的知识和技能。
坚持作业布置的合理。作业的布置,一要精选,不能太多;二要多样,既有记忆型的,也有思考型的,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既巩固本课之所学,又能适当拓宽思维空间。老师还得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引领学生如何做人。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刻苦求知,学会做人。具体说,要对老师敬重而有礼貌,要跟同学和睦相处,要养成生活起居的良好习惯,要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要关心社会进步,为促进和谐出力。就求知而言,要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要及时而独立地完成作业,且认真书写;要谦虚谨慎,有问题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要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努力培养探索精神;要在课余经常读书看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去繁琐,求简约
近些年来,浮躁之气、功利之心使教育背离了常识,教育被搞得花里胡哨,让人眼花缭乱。其责任主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我到过江苏各地的几十所中学。所到之处,校领导往往都会送我一些宣传该校成就的书籍、画册。见多了,我有个发现,各校都把自己打扮成一朵花。普遍的现象是:标签化、口号式、泛理想化的“改革”红极一时,但很快就偃旗息鼓;接着又有新的标签、新的口号被推出。有些校长生怕落人之后,热衷于提炼“办学理念”。
这些理念多半很宏观,甚至带有“哲理”,再配上学校各项活动的照片,展现在你眼前的画册,显得非常抢眼。初看,一饱眼福;细想,缺乏内涵。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媒体宣传的需要,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校领导的“业绩”。这种只重表面、不重实效的现象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教育是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但它首先要符合常识。教育决不能为标新立异、吸人眼球而乱提口号、瞎定要求。教育是朴素的,它的本质是求真、简约。我们应该抛却功利之心,摒弃浮躁之气,坚持基本的常识,遵循教育的规律,追求简约,轻装上阵,让教育回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本真。
教育是公共福利事业,学校的一切费用应由政府买单;保障教师福利,关心教师健康,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而无后顾之忧,这是政府的职责。这一条正在做,有进步,但离应做的尚有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追求高速度。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物”的生产可以加班加点,“人”的培养只能循序渐近。见“物”而不见“人”,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尤应将它铭记于心。
台湾地区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这样的:“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公民。”
——这是吸纳世界各国教育理念后的提炼,虽然未必每句话都很精准,但它突出了教育的核心任务,关注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塑造成现代化国民。这是常识,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江苏民进》)
想发表评论?想和小编聊天?
没问题!!!
民进网微信公众号开通评论啦!
我们等你来留言!
不见不散哦!
了解民进更多资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