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来袭,一起追忆民进老一辈的美丽爱情故事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繁华三千,知己难逢。红尘之外,生死相依。若有来生,他们一定会找到彼此,再共赴一趟不离不弃的美好行程。
民进老一辈许广平、冰心以及雷洁琼与严景耀流传下来的美好而纯真的爱情故事,同样可以为后世典范。
七夕来袭,一起追忆民进老一辈的美丽爱情故事……
我要好好为中国做点事,才能对得起你!——鲁迅
鲁迅与许广平
在感情的天地中,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纯真爱情,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1925年3月,40多岁的鲁迅正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的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这是许广平第一次走进鲁迅的世界,这一年,鲁迅45岁,许广平27岁。通信一个月后,许广平第一次来到北京西三条的鲁迅家做客,许广平把这次访问叫做“探险”。在她的眼中,鲁迅命名为“老虎尾巴”的书房充满了奇幻色彩。1925年6月底的端午节,鲁迅请许广平等6个女学生来家里吃饭。这以后,两个人通信的语气更加亲密了。就这样,在1925年的夏天,鲁迅和许广平越走越近。
许广平后来去了广州,鲁迅在厦门,他们用书信传递彼此的思念。后来,鲁迅将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编为《两地书》,这是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爱情的见证和写真。
1929年9月26日,许广平与鲁迅的爱子海婴诞生。此后10年中,许广平伴随着鲁迅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过着半地下状态的生活,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共同度过那艰难的岁月。为了使鲁迅能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她不但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要替鲁迅购买书籍,抄写稿件,查找有关资料,校对译著……由于得到许广平这样的助手,鲁迅后期10年的创作成果,竟超过了以前的20年。鲁迅曾对许广平许愿:“我要好好为中国做点事,才能对得起你!”
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至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1938年4月,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20人组成的“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
相遇第10年的时候,鲁迅曾赋诗题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冰心
冰心与吴文藻
再来说说冰心与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吧。
时光回到1923年8月18日,冰心与同学一道乘邮轮去美国,她的同学吴搂梅托她在这次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冰心请自己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结果把吴文藻带来了,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那时几个燕大的同学正在玩丢沙袋的游戏,就也请吴文藻加入。冰心回忆:“后来,我们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我问他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他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我看过没有?我却都没有看过。他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他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这次在船上,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像他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畏友!”
冰心听了吴文藻的进言,也深刻地记住了“吴文藻”这个名字。
一直以来,品貌双全的冰心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两个星期的邮轮生活也不例外,冰心到学校不久就收到很多同船朋友的来信。信的内容基本一致,男同学除了表示认识她非常荣幸,都希望与她多交往,但唯独有一个人没给她写信,这个人就是吴文藻。他只礼貌性地写了张明信片给冰心。
而少女冰心偏偏觉得这个只言片语的男人更有个性,所以,当时给她写信的人她都用明信片回复,偏偏只有写明信片的吴文藻,写了一封信回给他。
接到冰心的信,吴文藻有些意外,他给冰心买了几本文学书寄到了波士顿冰心的求学处,作为对冰心第一封信的回应。也算是以书传情,冰心欣然接受了。
之后,吴文藻给自己买书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给冰心买几本。而且,他每次都会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红笔划出来,并在给冰心的信中,提醒她应该注意这些有标注的地方。而这些用红笔标出来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写爱情的句子。所以,吴文藻实际上是通过寄书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冰心别样的爱。于是,两个看似性格不同的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心动和惊喜。彼此爱慕与相思之情,在书信中跃然纸上。
话说吴文藻向冰心求婚,得到的答复是须从父母命。于是,吴文藻提笔写了一封有趣的求婚书,称“谢先生、谢太太启”。信中先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论述爱的哲学意义,稍露对冰心的爱慕之意。接着笔锋一转,就大谈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意义,总结和下定义若干,洋洋洒洒,俨然学术论文一篇,就是这么一封求婚书,居然打动了未来岳父、岳母!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名言,也是她一生所坚持的信念,冰心和吴文藻婚后的生活从容且美满,他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50多年的光阴。
直到1985年9月,吴文藻因脑血栓住进北京医院,带着他对冰心的眷与恋病逝了,享年84岁。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的冰心去世,应她的遗愿,她与先生吴文藻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生同眠,死同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动容而完美的爱情了。
参差两两好安排,嘉礼从今美例开。越粤人才夸璧合,前称周许后严雷。——赵朴初
雷洁琼与严景耀
民进还流传着另一段佳话,那就是同为民进人的雷洁琼与严景耀的爱情故事。
雷洁琼19岁去美国留学。1931年,26岁的她拿到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留学生当时所能获得的最好成绩“银瓶奖”回国,前往当时的北平,在燕京大学当了一名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开讲台,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1941年,她从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回到上海,这是她回国后的第十年,这个时候的她已在中国妇女界很有影响力了。
严景耀1928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并担任社会学系助教。1931年,也就是雷洁琼去燕京大学任教的时候,严景耀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主修犯罪学,1934年1月获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人获得的第一个犯罪学博士学位。
1935年,严景耀重返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和雷洁琼成为同事。由于教学工作关系,两人接触频繁,在工作中结下友谊。同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在占据东三省后又步步紧逼华北,整个华北又陷入国亡无日的危机中。北平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联合起来,组织了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严景耀积极加入,当时参加救国会的还有北大教授马叙伦等。12月9日,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严景耀和雷洁琼并肩参与了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游行,并且,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第二年,白色恐怖笼罩京城,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在城内已无法找到开会的地方,北平国民党当局实施各种手段迫使进步教授离校,严景耀被迫离开燕京大学来到上海。
1940年以后,雷洁琼也来到上海,先后执教于上海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与严景耀再次相聚在一起,雷洁琼主要研究妇女和儿童问题,严景耀研究的是儿童犯罪问题,由于对劳苦大众生计的共同关注,他们经常一起纵论天下事,一起为抗日奔走呼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渐渐升华。
1941年7月5日雷洁琼与严景耀在上海举行婚礼,婚礼上,同是民进人的赵朴初即席赋诗以示祝贺:
参差两两好安排,
嘉礼从今美例开。
越粤人才夸璧合,
前称周许后严雷。
这首诗写得甚妙,严景耀和鲁迅都是浙江人,而雷洁琼和许广平是广东同乡,两对夫妇真是珠联璧合。赵朴初吟诗的话音刚落,婚礼嘉宾们便会意而笑。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严景耀夫妇曾经一同在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执教,他们当时的同事与邻居纷纷回忆这段时光道:“每天早晨雷洁琼、严景耀俩人总是形影不离地走出家门、一同去坐班车到学院路上班。”“我记得有一次看见过严景耀先下车,给雷洁琼开车门,并作出一个手势,意思是LadyFirst,请雷洁琼先走,非常绅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夫妻关系,让我们颇为感慨。夫妻之间都那么彬彬有礼,实在难得。”“每天早上到校园,严景耀一定把雷洁琼送到联合楼门口(雷洁琼的办公室在联合楼二层),二人相互摆摆手说再见……下班的时间,严景耀也是去接雷洁琼一起坐班车回家。严景耀从来都是让雷洁琼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走。”
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雷洁琼不要孩子,严景耀尊重雷洁琼的决定。夫妻二人虽没有过生育自己的子女,却一生过着举案齐眉互敬互爱的生活。
(来源:《民主》杂志微信服务号“开明视点”)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关注“”开明视点“”;了解《民主》杂志更多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想发表评论?想和小编聊天?
没问题!!!
民进网微信公众号开通评论啦!
我们等你来留言!
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