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要给孩子充分的理解自由和喜好自由

民进网 2018-12-17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近来,小萱收到不少留言,说民进名师荟萃,能否找机会请名师来给孩子们讲讲学习与读书。

今天,小萱给大家发“福利”,请咱民进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谈谈语文应该怎么学、怎么教。

掐指一算,此处有掌声


要知道,赵丽宏可是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多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国内中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及新加坡中学中文课本,共选用了他的49篇散文作品。

赵丽宏


以学生、语文教师为主形成的多元读者群体让从事文学的赵丽宏对于语文教育也有着颇为深刻的思考。

现在,就和您分享——

语文教学中不该过度解读


在“作品入选课本最多的当代作家”这样的标签面前,赵丽宏十分淡然,甚至带着一丝无奈。“毕竟我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着它要成为一篇课文。只能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吧。”

剑的一端,是一茬接一茬的学生在读他的文章,他们学习甚至背诵他的文章,作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想而知。

而另一端,则是那些伴随教材本身,始终存在的负面影响,即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过度解读,让学生根本无暇也无心感受文字的美感,这也让原作者颇为尴尬。

《赵丽宏语文课》

赵丽宏主动讲起了一桩趣事,来说明他对于这种过度解读的无奈。

“我有一篇被纳入了教材的文章,叫做《学步》,是写给我的孩子的。我儿子六年级的时候学到了这篇文章,然后有一天,他就拿着他的练习册来问我,说‘爸爸你是作者,你是权威,你来帮我看看这些题应该怎么答。’我看了看,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回答。”

在根据自己写的文章出的阅读题里,赵丽宏犯了难。“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怎样的词?用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能不能换成别的词?为什么?”在原作者眼里,这样的题目就是“对学生的刁难”。

“后来,我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作家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还可以。能不能换别的词?可以。接下来应该是,如果你认为可以换别的词,那么请你想一想,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我儿子可以写出一串这样的词,完全不比原来那个差。”因此,如果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样启发式的问题更好,而非那些规定了标准答案的、刁难学生的“阅读理解”。

在赵丽宏看来,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只鸟,活的鸟,灵动的鸟。它站在树上,有彩色的羽毛,还会唱歌。如果你要去抓它,它拍拍翅膀会飞起来。

可是,有一些语文老师会怎样呢?他把这只鸟从树上捉下来,然后放在笼子里,让学生观察这只鸟。然后,带着学生,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下来,最后解剖,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指点得相当清楚。

这只鸟,变成了一只死鸟,它被解剖得明明白白,却了无生气。

我们要做的,难道不应该是让孩子观察树上的鸟,听它们歌唱,看着它飞,甚至和它一起飞吗?

阅读,要给孩子充分自由


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其他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

在赵丽宏看来,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读闲书是很重要的,读怎样的闲书也很重要。”

至于如何帮助年轻人挑选值得读的书目,他则直言老师和家长应当读在前面。“老师是读书人,才有能力向学生推荐书。老师热爱阅读,才能和学生讨论起来。至于一个具体的书单,其实是不太必要的。”

除去一些实在不必要读的,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而这个自由,包括理解的自由与喜好的自由。

首先是理解的自由。

在多年前一封来自湖北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来信中,他向赵丽宏咨询了学生对于赵丽宏作品《蝈蝈》的理解是否恰当的问题。

蝈蝈


《蝈蝈》写了一只被老人养在笼子里的蝈蝈,起初不叫后来整夜整夜地叫,最后逃走的故事。这篇文章被选在了当地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并且,教参里关于文章主旨的标准答案为“让生命回归自然”。

但是,有学生读到了父爱,因为老人听到儿子对蝈蝈叫声的抱怨而偷偷放走了蝈蝈,他心疼儿子,不想这蝈蝈影响儿子休息,这就是父爱。有学生读到了老年的孤独,老人一个人在家里,看着笼子里的蝈蝈叫,想像一下那画面,就能感受到它的孤独。

“这解读有问题吗?完全没有。”在赵丽宏看来,创作者在表达时往往会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部分,这是作者设计的一些没有明确突出的点,“有些读者能意会,那很好,有些没有注意到,也没关系。”

这里是一个单篇课文解读的故事,但同样适用于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一本书中有更多的人物、情节,如果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有些自己的念头,甚至能从这样的表达中,读到一些作家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事情,那是再好不过的。文学就是这样子的。”

再来是喜好的自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最关注两件事,一是快乐,一是阅读。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在孩子床头放上三四本书。“那都是我读过觉得之后觉得很好,又适合他读的一些书。所以他也会翻一翻。”

后来,孩子大了,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赵丽宏也欣然接受。在他看来,老师、家长该做的是引导,而非规定。“他房间里的书架比我的都大,走廊里还有一排书架,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孩子并无子承父业的想法,那个当初拿着《一课一练》让爸爸做阅读理解的小孩子,如今已是教设计的大学老师。赵丽宏说,“他对当作家没有兴趣,但读书让他见识广,想法多。”

写作是为了记录生活表达感情


仔细翻看《赵丽宏语文课》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发现这位作家大多是在记录生活,表达感想,并无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么,时代不同了,衣食无忧的我们,是否还能像这些作家一样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对于这个疑问,赵丽宏表示,并不会因为时代不同,现在的孩子就没有生活可写。“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是不值得写的。现在的小孩,经历着很多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如果能把这些事写出来,把经历这些事的感受写出来,我相信,会有好的作品。孩子们大可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么,该如何避免令语文教师们深感头疼的“假、大、空”作文呢?

赵丽宏说,一方面还是来自于考试的导向,“学生写出来生活中真实的事,老师不欣赏,考试拿不到高分,他自然不会再写。”当然,还有一些内在原因。 “也许,他们没有养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习惯。写作,只是为了应试。但原本,写作只是为了记录生活,表达感情。

这种用文字表达的习惯并不难养成,记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他建议孩子们从小就写,小学写一两百字,初中三百字。不要记流水账,就记事,记感受,记自己情绪的波澜。

这些积累会成为孩子们以后写作的素材,这样的习惯也让他们在写作文时不会为了煽情而写一些虚假的事。

不管阅读还是写作,自由率性是第一重要的。因为自由率性,才能保持真实。

可是,应试的孩子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语文老师要有两把刷子。一把刷子应付考试教学生怎么写800字作文,告诉他们得分技巧。另一把刷子,就是要让他们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表达。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考试,当然也不该只有应试的手段,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对人生更有意义的方式。

“当然,如果两者能够结合起来更好。”赵丽宏说。

来源:外滩教育微公号,作者张楠,原题为《作品频繁纳入语文课本,这位作家说给孩子两个“自由”才能学会阅读》,本文有删减。

— END —

近期重点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