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开播秒红,他献宝故宫的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近日,央视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回归,节目一播出就火了!连续数周霸占国内口碑综艺榜第一名,连年轻的90后都惊呼要被“老古董”们吸粉了。
其实,文物不是冷冰冰的摆件,它们有传奇的前世今生,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每一件国宝,都是活着的传承。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宝的守护者。今天,就为您讲述郑振铎献宝故宫的故事……
郑振铎(1898—1958)是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收藏家。郑振铎嗜书成癖,爱书如命,一生写书、编书、出书、藏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古陶俑素有研究,喜爱甚至痴迷收藏陶俑。
唐,三彩马俑,郑振铎捐献,现藏故宫
郑振铎收藏陶俑始于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一天,他偶然发现几件精美的陶俑,要价不高,便买了下来。在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时,他时常查看有关古器物书籍,发现书中多载有古陶俑,对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很有用处,便萌生了收藏陶俑的念头。
郑振铎收藏陶俑从来不惜花钱。有一次他独自去苏州,在一家古董店被一尊童俑吸引住了。他曾作文记载:“此童俑姿态活泼,汉式俑中之最上品也。头部前发作刘海式。一手持一小鸟,一手牵衣作步行状,衣褶柔和,表情逼真。”店家要价很高,经几番讨价,最后倾囊买下,可却发现回上海的路费都没有了。
汉,陶绿釉磨房,郑振铎捐献,现藏故宫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看到市场上流散着大量从古墓中出土的各类陶俑,成为外国人抢购的目标,为了减少并防止这些文物流落海外,甚至遭受毁损,他不惜举债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公私收藏机构相比争。个人陶俑藏品丰富了,但他不得不在夜阑人静时拼命撰写和翻译文稿,以偿还债务。
1947年春到1948年冬近两年时间,郑振铎共集得从汉魏六朝至隋唐的陶俑近500件。著名作家冰心曾回忆,她去拜访郑振铎,看见他的书斋里,书架上下乃至地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陶人、陶马、陶屋以及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陶,怒目圆睁、浑身肌肉的武士,深目鹰鼻、满脸络腮胡、手牵骆驼的西域商人……栩栩如生,呼之欲舞。
隋,陶黄绿釉女俑,郑振铎捐献,现藏故宫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并兼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鉴于陶俑一直被古董家视为不祥之物,故宫博物院里非常缺乏,1952年6月16日,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示愿意将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献给故宫,一来弥补博物馆藏品之不足,二来裨益科学研究。
9月14日,郑振铎捐献的657件陶俑全部移交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因此成为国内收藏历代陶俑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批藏品横贯汉、魏至两宋1400多年的历史,品种丰富,服饰、宴乐、仪仗、出行、狩猎俑等无所不包,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10多件被定为一级文物。
2004年“五一”节前夕,故宫博物院从他捐献的陶俑中遴选出136件,举办了“郑振铎捐献陶俑特展”,以纪念郑振铎为保护文化遗产所作的巨大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周惠斌。
人物简介
郑振铎(1898—1958),著名作家、编辑、教授、学者、社会活动家,曾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
少了传承,便是生活在文化荒漠
穿越时间与空间,每一眼都是感动与震撼
让我们一同为文物保护者们打call
为我泱泱大中华的国宝们打cal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