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基础教育 | 民进中央提案建言布局教育“新基建”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疫情期间,孩子们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在家“停课不停学”。人民政协报记者 贾宁 摄
一场疫情,让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话说,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网络教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实验,把线上教育甚至未来教育的一些设想都提前预演了一遍。
“我们完全可以把‘互联网+基础教育’理解为教育领域的‘新基建’。如何做好线上教育的布局,使其与线下教学完美互补,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如果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又被‘打回原形’,那我们的苦就白吃了。”朱永新如是说。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既是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力量,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进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转型升级,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还存在着重大挑战。
这次两会,民进中央提交《关于加快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深度聚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与解决方案。
让信号不再“一格难求”
这次疫情,有几个孩子的身影让大家感叹且难忘。
新疆女孩库乃·阿扎为了连接上网课的网络信号,每天都要在最暖和的下午六七点,穿上厚厚的冬装爬到积雪覆盖的山顶短暂地连接网络,一张漫天飞雪下手拿手机坚持上课的图片让人心疼不已。
南通市港闸区北城中学初一学生宁欣然因疫情滞留湖北荆门,因山里信号不好,收发一张图片也要三五分钟,宁欣然只能每天晚上在妈妈的陪同下爬山上课。一套桌椅、一部手机、一盏充电的小台灯成为标配。每天晚上,母女二人在山顶上一坐便是3个小时。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案板下的小女孩”柯恩雅因蜗居在父母的卤菜店学习广受关注。如今,中国联通已免费为她开通了一条新宽带,她终于离开了案板。
“我认为应首先加快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硬件建设。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不顺畅的问题凸显,不仅是乡村不顺畅,城市的网络也经常拥堵,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顺畅的网络势在必行。”朱永新说。
信号“一格难求”也反映出“数字教育”鸿沟的日益扩大。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教育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教育互联网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学校教育形态。而在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育却仍然靠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来运行。此外,由于缺乏顶层制度设计,一些学校热衷于“自己建平台、自己配硬件、自己搞应用软件开发”,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开发,既造成了大量的教育投入浪费,又因运营、维护、升级等需要给学校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正因为缺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一个国家级的资源平台,线上学习的受众只能在手机上下载数个App才能满足学习需求。
还有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本没有明确的资金支出渠道、县域和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应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也都在阻碍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人财物”一个都不能少
针对上述问题,民进中央建议尽快确立“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明确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畴,加快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体系。民进中央认为,国家应列专项经费,确保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将学校教育信息设备更新和日常应用成本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将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费。
“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也被民进中央重点提及。他们提出,应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尽快出台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在数据标准上实现与国家、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以及平台的运营、维护等,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
对于“互联网+基础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系、教学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民进中央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他们认为,应建立课程资源的专业标准和准入机制,大力支持、鼓励建设一个开放、灵活的课程资源市场。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团队参与开发与教材配套的互联网教育资源。通过探索建立“双师教学”体系,开发“智慧学伴”工具等方式,建立发达地区教师和乡村教师协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同时,培养适应“互联网+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加强县域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配备,实现“互联网+基础教育”技术服务专业化。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吕巍
—END—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