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圣陶:我愿到死之前实践这两句话,也希望民进的同志们能够广为宣传

民进网 2020-09-05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1987年6月5日至10日,民进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民进历史上一次特殊的会议,推进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合作交替。会议同意叶圣陶等27位老同志主动辞去中央委员职务的申请,接受叶圣陶辞去中央主席职务的请求。




1987年6月9日,民进全国代表会议期间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叶圣陶以“有无诸己”勉励大家,被广为流传。这句话有什么来历?对民进人有什么意义?

今天,来听研究室的同仁“小研”和大家分享——


“有无诸己”:一位老教师的最后教诲

学习叶圣陶在民进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叶圣陶在1984年12月召开的民进七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由于健康原因,他于1987年主动提出辞去民进中央主席的职务。

叶圣陶出席民进全国代表会议。

6月9日,叶老扶病来到民进全国代表会议会场,做了五分钟的临别赠言,中间背诵了两句古文,老人家一字一顿,背诵了两遍。由于乡音,与会同志茫然不解,只有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听明白了,是《礼记·大学》中两句像绕口令一般的话: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意思是,自己有了道德学问,然后可以以道德学问要求别人;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叶老说:“我愿意到死之前实践这两句话,也希望我们民进的同志们能够广为宣传这两句话。”

赵朴初手书这两句话。(注:经查证,赵朴初手书时间6月8日应为笔误)

赵朴初把这两句话和它的意思写下来,会上印发给了大家。他说:“这是叶圣老最后在大会上向我们讲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后来又在另一次会上讲:“‘反求诸己’,对一个团体,一个党派,对国家,都是有用的。”

这便是“有无诸己”的来历。小研认为,之所以叶老多次重复、赵朴老亲自书写流传、被民进十七万会员至今作为行为准则,是因为它对于民进组织、对于广大会员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有无诸己”,是老师党的朴素真理。

叶老不是第一次谈及“有无诸己”,早在1941年写成的“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即已谈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为什么要如此?无非实做两句老话,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是叶老一生教育心血的结晶,也是为人师表的第一准则。作为以教育为主要界别的中国民主促进会,这句话可谓是叶老送给每一位会员的谆谆教诲。

有无诸己”,也是送给每个人的人生格言。

它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精华的继承,是在论语里一再出现的“恕”。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复:“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如果说,“有无诸己”有些拗口而陌生,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所耳熟能详的,两者的内在精神一致,都是把握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理解法制社会的基础。如果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起点更多是在“欲”——想要与否的心理层面,有无诸己则其起点就已经站在“有无”——做到与否的客观事实层面,似乎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有无诸己”,更是对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求。

正如《大学》原文所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自身存有不能以己量人(恕)的心、而能够说服别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无诸己”,一方面意味着要反求诸己,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意味着要求之于人,必须有所作为。中共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作风建设作为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见,“有无诸己”不应是只停留在自身反思的层面,而是在反身内求之后要用于作为、求之于人,是对领导干部实干精神、勇于担当的更高期待。疫情之后,决胜攻坚,民进作为参政党,也要发扬团结、民主、务实、进取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以严实的精神真抓实干。

“有无诸己”,是行为规范,并非冷冰冰的规则,是每个人内心的生动道德实践;是实现求诸人的工具,但也并不是只是工具,而是在内心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产生情感和道德共鸣的桥梁。正如叶老所说:“必须‘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出愿望来,吐露出话语来,才有真气、才有力量,人家也易于受感动。如果不能‘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和吐露的时候,自己先就赧赧然了,哪里还有真气?哪里还有力量?”(《如果我当教师》)

九十三岁,年迈多病的叶老在家人学生们的搀扶下,最后一次走上民进讲台,告别民进同仁;我们也知道,他将在第二年里离开人生舞台,离开他热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世界;但是我们更加知道,这一句“有无诸己”的殷殷嘱托,将和叶老的一生事迹作风精神一起,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END—
来源:民进中央研究室

更多推荐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