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张“卫生纸”擦出安全感的真正数值

2018-03-01 崔男 维观天下

台湾爆发“卫生纸危机”,各地民众疯狂抢购囤积卫生纸。各大卖场陆续出现卫生纸断货、供货后快速被扫清的场面。民众的哄抢热情高涨且强悍,媒体形容抢购场景“有如丧尸潮”。这起“危机”也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英国BBC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强调目前并没有全球卫生纸存在涨价的趋势,并且以美国为例,“家用品大厂彼此竞争,还得把零售价格压低”。《纽约时报》也形容这次事件是“台湾奇迹”。


这种情形不由让人联想到大陆2011年爆发的“抢盐潮”。2011年3月,受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全大陆蔓延,在江浙沿海城市首先出现抢盐潮,百姓纷纷抢购食盐以图备战日本核辐射污染。当时出现抢盐潮有两个原因,一是传言吃碘盐可防辐射,二是谣传核泄漏污染了海盐。食盐一度被称为“盐王爷”。但是大陆政府迅速辟谣,并且大量铺货食盐,让这场“闹剧”快速落幕。



除了大陆的抢盐潮和台湾抢纸潮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的抢购潮。就最近十年来说,2008年美国出现抢米潮,2011年法国出现抢碘片潮、日本出现了抢水潮,2012年全欧洲出现过牛奶面包的抢购潮,2016年德国出现过枪支抢购潮,2017年日本出现抢薯片潮等。


本来台湾社会出现抢纸的现象本属正常,毕竟百姓居家生活能省则省,此乃天性。因此出现卫生纸的抢购潮本身并不需要大惊小怪。但是除了相关业者借由未经证实的“国际木浆”涨价的消息营造噱头,挑起了事端进而造成恐慌之外,今年恰逢九合一选举的到来,政治操作进一步让本次的“卫生纸事件”变的不简单。


但是除了以上的因素,藉由本次事件会看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两年来蔡政府执政不佳,让这些深层次问题显的尤为明显。



一、政治的存在感在增强,但是政府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台湾的政治存在感一直都很强,政治斗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恰逢大选之年,政治氛围更是浓厚。大陆百姓戏称台湾“文革还在搞”,就是指台湾多年来始终处于“政治第一政治挂帅政治当家”的社会环境。


但是在这样的浓厚的政治氛围里,三十年来台湾并没有出现“能力第一”的政府。历届政府的执政几乎都是乏善可陈,其下场也多以败局收官。在这个状态下,台湾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企业和百姓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国际上台湾政府无所作为、无法为企业冲锋陷阵,甚至由于岛内政党恶斗,政府对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阻碍。


总体来说,政府的存在感越来越低,“正面”的存在感更是几乎荡然无存。



二、政党的斗争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本次卫生纸事件爆发后,尽管行政院做出了澄清并保证“(卫生纸)供应无缺不用恐慌”,但是几乎所有的抢购民众并不理会这样的发言,超市卫生纸依然被快速扫清。这说明百姓越来越不相信政府。


台湾的每次选举,所有候选人都会洋洋洒洒的表达着各种各样的理念。尽管语言形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核心却一样,就是“一旦我当选,台湾会更好”。但是三十年来,台湾百姓发现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无法兑现他们的承诺。不仅如此,在这些候选人陆续登上权力高峰之后,台湾却日渐走向了他们的相反面,开始了持续的衰落。


久而久之,百姓对这些人物以及由这些人物组成的政府越来越不信任。《中华民国群我伦理关系促进会》曾经做过一个民调,台湾民众最不信任的对象是什么?答案是“政府高官”。



三、台湾民生产业链的危机

由于环保组织和相关政策的双重约束,台湾长期未建立木材产业的供应链。本次的卫生纸危机或许只是该产业链的最末端问题。如今世界各国都存在生态保护的要求,木材出口正日益紧缩,这造成了木材成本只会越来越贵,不只是“卫生纸”,与木材相关的民生产业成本恐都会持续增加。


不仅是木材及“卫生纸”的问题,其它的与民生紧密相关产业链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何时会爆发?台湾未来是否会出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抢购潮”?


这些都是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四、台湾百姓的安全感薄弱

早在2013年,贝莱德集团就曾在全球十二国家、针对一万七千人,做了一份全球投资意向调查。从结果显示出台湾人中长期退休规画“极度没信心”。2015年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民众对退休生活缺乏安全感,指数居“亚洲之冠”。2018年初,台湾致公党“致力为公,国政建言”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普遍对未来发展没有信心。


或许,正是这种安全感的长期缺失,是“卫生纸事件”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总的来说,薄薄的一张卫生纸,折射出了台湾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中解决,人人都充满疑问。当政府花大价钱购买各种武器的时候,却无法向百姓提供给基本的安全感。


这不是讽刺,是严重的危机。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