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美国打压数十年,日本为何依然能崛起,这四大战略令美国无奈


【被美国打压数十年,日本为何依然能崛起,这四大战略令美国无奈】


中企思智库,企业家第一智库: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习近平


老大与老二相互争斗,几乎是铁律,没有一个老大乐见老二超过自己;


美国与欧洲、美国与日本、美国与苏联都曾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展开较量,结果只有一个,美国胜;


谁都想争第一,就像体育比赛一样,当年费德勒、纳达尔称雄网坛时,德约科维奇还名不见经传,但德约科维奇卧薪尝胆五年,现在,德约科维奇在硬地比赛打的费德勒、纳达尔抬不起头来,只有俯首称臣。


现在很多人提问,面对美国贸易战,我们就没办法吗?不是,中企思智库企业家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北明城恒盛集团董事长张志国有一句名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直到今天,贸易问题仍然是美日之间重要的摩擦源。其实,在人类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绝对是少见的:


规模大,是发生在全球经济第一、第二国家间的面对面碰撞;


时间长,前后持续40多年,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平静。


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被打压40年里,日本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经济体。


日本国土面积小(大致相当于云南),人口多(全球十来名左右),自然资源贫乏。最要命的是,在整个冷战时期,日本都置于美国的军威之下。


考虑到这样特殊的内外部环境,日本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是日本且退且战,以拖待变。


其中,最主要的一招叫作“自主出口限制”,也就是日本方面主动在非重要产业、领域适当让步。比如,1971年,日美间正式签订“日美纺织品协定”,日本1971年后的3年里,对美国的毛纺织品和合成纤维制品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和5.2%以内。


类似的还有日美钢铁产品协议、日美彩电协议、日美汽车及零部件协议。日方对美相关产品出口增速得到控制。


通过这种方式,对日本来说,是无奈的选择,因为日本直到今天在美日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更不要说是冷战的大背景下。


但同时,也缓和了相关领域和美国的冲突,为国内产业发展赢得喘息机会,避免了对就业市场的剧烈冲击。


有意思的是,实施自愿出口限制后,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平均出口单价上升,出口汽车向高附加价值发展。


二是主动承压,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日本对传统企业在主动进行自主限制的同时,还在积极寻求转型。


还是拿纺织来说。


日本碳纤维起步比欧美要晚,发生棉纺织品贸易摩擦后,日本纺织企业开始进入碳素纤维领域。其中,东丽公司在世界碳素纤维市场中的份额位居第一,到2015年碳纤维营收占比只有8.85%,但却贡献了高达23.38%的营业利润。东丽已成为波音公司最稳定、最主要的供货商。


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鼓励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在家电、钢铁、汽车等领域贸易激烈摩擦的同时,1978年,日本推出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聚焦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知识产业发展,投入大笔政府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资助,并给予税收和金融方面优惠。


在这漫长的40年打压中,创新逐渐成为日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是回避锋芒,开辟海外战场。


作为岛国,贸易是日本立国的重要基石。如何让贸易不丢,日本用了两个手段。


其一,大规模向外直接投资。


1986年,著名的《前川报告》提出摆脱贸易问题造成的国际“孤立危机”,日本要加快扩大海外投资,把全面国际化作为日本的立国之策。


其实,早在1970年代日本就开始了海外产业布局。日本在韩国等亚洲国家建立纺织品、电器工厂,把亚洲变成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加工地”,同时,还带动了日本零部件、成套设备的出口。


1986年开始,日本对外投资达到高潮,还开始大规模向美国直接投资,1988年超过45%资本流向美国。


像汽车产业,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相继在美国投资生产。随着这些工厂在美国陆续投产,1987年后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逐渐减少。但实际上,日本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另外,日本也更加重视美国之外的市场,发展对欧盟、中国等市场贸易,通过出口多元化,分散对美国单一市场的高度依赖。


四是内部挖潜,收入倍增造就日本黄金时代。


高度依赖出口,如果又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对外贸易很难避免冲突。


所以,必须把经济发展从“依靠别人”(外部市场),变为“依靠自己”(国内市场)。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到1967年,日本就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一倍。到1973年,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


从此,日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也就是所谓的“一亿总中流”。普通人变富愿意消费,企业愿意扩大投资,这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最大底气。


到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相关链接】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真相

有人说,主动提议召开这次广场会议的其实并非是美国的贝克,而是当时的日本藏相(财务部长)竹下登(1987~1989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贝克只是选择了具体的会议地点。


1995年,日本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刊物《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报道,竹下登本人承认了上述说法。


关于竹下登主动参与筹备广场会议的一个佐证是会议召开的时间——1985年9月22日。选择星期日公布重大消息是各国政府的一个惯例,因为金融市场休市,这时候宣布消息可以给市场充分的反应时间。9月23日这一天是秋分,是日本的公休日,而欧美是不休息的。


据参加广场会议的、当时的日本大藏省财务官大场智满回忆,当时代表西德参加会议的西德中央银行总裁培尔以为,日本是“广场协议”之后第一个面对市场的国家,因为东京外汇市场在最东边的时区。后来得知第二天是日本的公休日,西德因此成为第一个开始营业的市场。培尔满脸不悦,认为落入了日本预先埋下的陷阱。


即使竹下登没有主动提议召开广场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也是最受瞩目的一位。有一个细节是,在与会国的G5之中,媒体特别把美国和日本称为G2。广场会议前后围绕竹下登有太多的小插曲。比如,会议之前为了保密,竹下登在赴美之前先与人约好在成田机场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打球,然后虚晃一枪直奔机场,穿着一身高尔夫球衣上了飞机。同机的日本中央银行总裁则戴了一副大口罩,以防止被媒体辨认出来。


在协议发表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 “日本为什么会容忍日元升值?”竹下登的回答是:“因为我的名字叫‘登’啊。”(“登”与“升”在日语中同音)。



责任编辑:钟思

微信美编:启明

审       校:智慧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习近平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

◆端午节,欧阳艳来自乌鲁木齐的特别问候和祝福

◆75年前的今天凌晨,在法国的这个地方决定了人类命运,今天美、英、法、德首脑都来到这里

◆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