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小平当年是如何率先打破平均分配,实行奖金制度的



【邓小平当年是如何率先打破平均分配,实行奖金制度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1978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通知》,正式恢复了已经停止实行十多年之久的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度,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随后,国务院及其所属综合部门重新发布或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国家优质产品奖励条例。


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恢复、实行,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但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环境条件下,每迈出一小步都那么步履维艰,阻力重重。


正是在这些关键时刻,邓小平及时给予关注甚至作出有理有据的拍板,从而使工资和奖金等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有序、健康、有效地推动下去。


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几年,党政干部和解放军官兵实行供给制,到1955年才普遍改为工资制,学习苏联的办法,在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在国家干部中实行各种级差的工资制度。


“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把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商品制度都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借此来推行“大锅饭”、平均主义,使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极其严重的打击,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邓小平在1975年8月18日《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就批评当时劳动报酬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倾向,说:“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只干不说


开滦煤矿是一座中外著名的百年老矿。早在1970年,开滦煤矿井下工人董泽民,拿着第一个月工资75.4元,心里乐开了花。其父非常惊讶:做了一二十年井上工,月薪比儿子少了20多元。董泽民清楚,当初选择下井就是因为“挣钱多”,这就叫“按劳分配”,但在当时没人敢明说。


当时正批判“奖金挂帅”“物质刺激”,否定奖励机制和工资差别,按劳分配更没有名分。受“文革”的影响,开滦煤矿一度实行月工资制,工人特别是老工人表示不满。开滦煤矿出现上班不上班一个样,旷工不少得,上班画道儿,开支点票儿。


为了出煤,矿务局党委书记肖寒恢复日工资制,多劳者可以多领钱,出勤率立马提了上来。肖寒决定,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对坚持下井作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每一年或半年给一次政治荣誉奖(一张奖状和一个搪瓷缸);对完成生产计划、生产指标、工程规格质量符合要求、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达到规定出勤工数的,每月多发一定的钱。


标准是,井下工人高于井上工人,主要工种高于辅助工种,重体力劳动高于轻体力劳动,工人高于干部。为了不留把柄,这部分多发的钱不叫奖金,工资单上也没有名字,至今不少老工人只记得领过这些钱,但都不知道当时叫什么。


刚推行计时工资加奖励时,工人中争论很大。有的说,咱们嘴上批判的和自己搞的,完全是两码事。有人说,奖励取消又恢复,不是倒退了?1974年前后,姚文元撰文称,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随后,按劳分配被指是搞“奖金挂帅”“物质刺激”,是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复辟、回潮。


全国形势如此,开滦煤矿党委必须组织工人批判按劳分配。一切只能只干不说,但那层窗户纸差点被捅破。当时一名地委政工书记要到开滦煤矿蹲点,打算组织工人搞批判试点。肖寒一听到消息就非常担心,他找到唐山市委书记死磨硬缠,说唐山市委统一领导开滦煤矿已经非常好,开滦地委就不要派人蹲点了。最后,市委把政工书记挡了回去。


还有一次,计时工资加奖励差点被树成典型。由于开滦煤矿产量年年创新高,中央派来调查组调研,结论说开滦煤矿是个生产典型。当报告送达上级时,“四人帮”极力阻挠,开滦煤矿经验一直没有面世。


邓小平发问


粉碎“四人帮”后,一些人仍对开滦煤矿的做法有非议。在这关键时刻,开滦煤矿按劳分配的制度得到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肯定。


1977年10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煤炭部工作汇报。汇报者说,开滦煤矿“四五”计划最后一年──1975年生产原煤2563万吨,矿井提升能力翻番,5年间累计多产煤炭2000多万吨,平均每年400万吨,相当于年增加两座年产200万吨的大型煤矿,全员效率1.673吨/工,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效率一倍。


“为什么这么好?”一个声音发问。


李先念等插话:“开滦工资井上井下不一样,井下工资也不一样。他们最早恢复工程师责任制,坚持各项生产安全规章制度。”


发问者总结说:“大庆经验要学,开滦经验也要学。开滦生产翻番、效率比全国高一倍,肯定是好经验。开滦经验要总结,包括按劳分配,包括岗位责任制。


30多年过去,当时的汇报者、时任煤炭部部长的肖寒仍能清楚地记得这段谈话,而那个发问者就是邓小平。


拍板发奖金


1977年到1978年,《人民日报》涉及按劳分配的文章不下13篇。虽然按劳分配变得理直气壮,但奖金的名分始终未得到明确恢复。197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开滦煤矿实行按劳分配政策获得良好效果》,肯定了开滦煤矿的按劳分配方式,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按劳分配制度没有了阻力。


开滦煤矿坚持按劳分配,但从来没敢明确提出恢复奖金,因为大多数人反对“奖金挂帅”。有一次,针对奖励劳模的奖品只是搪瓷杯的做法,在河北省常委会上,肖寒本想明确提出奖金一事。话还未出口,一些省领导马上问:“那得多少搪瓷杯?这样合适吗?”一看架势不对,肖寒也就不提奖金一事了。


机会还是来了。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开滦煤矿,肖寒陪同。


“煤炭价格太低,工人工资低,福利差,不如电力等系统职工。此外,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艰苦危险,夜班工人一年四季不见太阳,现在没有奖金,可否发点奖金?井下班长实行岗位津贴?”肖寒试探着问。


“可以。”邓小平当即拍板。


“奖金是否马上可以发?”


得到肯定答复后,肖寒迫不及待地给康世恩副总理打电话请示。


“小平同志同意了,当然可以发。”康世恩说。1979年1月,全国煤炭工作会议,经国务院批准,平均每吨煤提价5元,井下班长岗位津贴,增加采煤工人井下津贴。4月起,井下班长岗位津贴等在全国煤矿系统执行,按劳分配中的奖金终于名正言顺。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考察中,当邓小平听到开滦煤矿党委书记赵成彬说到取消附加工资,有的老工人收入有所降低时,邓小平关切地说:“对老工人降低收入,首先是不对的,附加工资不能取消,不能减少老工人的收入,就按万里的办法办(不取消附加工资,奖金照发)。按掌握技术情况,该评几级是几级,老工人可能因文化水平低掌握新技术可能受限制。


这样,新工人可能提的快,但矛盾也出来了,现在技术跟过去不一样了,用手、眼少了,好多都是靠仪表操作,技术要求高,机械化、自动化,用人少了。因此要进行技术训练,宁肯把三班生产改为四班生产,每班拿出两小时技术进修、训练,对他们不减工资。老工人不是按年龄计算,是按工龄计算,40来岁的,20年工龄的人,这还不是老工人吗?有的工人年纪很大了,看仪表盯不了啦。


现在普遍出现知识不够的问题,将来对几级工的要求都会变化的,用手工操作算八级工,有机器操作就不行了,今后逐步要按掌握新技术来考核的。可能年轻人成为技术高的工人,有的老工人掌握新技术不行了,掌握现代技术,不能看他们工作轻松,可是责任大,不能出事故啊。新技术和老技术考核也不一样了,但有个原则,无论如何不能降低老工人的工资收入。”


(来源:天津日报)


【相关链接】1979年邓小平携夫人访美9天,走路去见基辛格

作为中国国内首部讲述邓小平1979年访美九天整个过程的影片,《旋风九日》 揭秘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其中包括邓小平在访美期间经历的遇袭一事。导演傅红星解密了《旋风九日》的拍摄故事。


这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拍摄


中美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作为新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美国,历时九天。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的足迹遍布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和西雅图等美国大城市。


在这九天里,邓小平一行参加了白宫国宴,瞻仰马丁·路德·金之墓,向林肯像献花,参观福特工厂,登上登月飞机。他还以朋友身份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坚持走路去见老朋友、美前国务卿基辛格,同时也遭遇反建交游行示威以及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


拍摄《旋风九日》有点“误打误撞”。傅红星说,最初想拍一部关于美国总统卡特的电影,在翻看资料的过程中,却被邓小平访美的经历吸引了,“邓小平访美是受卡特邀请,我翻看这段历史,觉得特别适合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在这九天里,暗杀、反对、情感交织等线索萦绕其间,充满了戏剧张力,是比电影剧本还要精彩的真实历史。”为此,傅红星决定先搁置拍摄卡特的计划,全力投入《旋风九日》的拍摄中去。


电影《旋风九日》镜头


影像、人物、细节都是真实的


《旋风九日》不刻意回避邓小平九天访美之旅的任何一个敏感事件,基于史实呈现。电影首度展现邓小平访美九日全过程,第一次将邓小平访美遇袭这一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


“邓小平出访美国时,相关部门已得到情报,加强了安全工作。邓小平在休斯敦时,他下榻的酒店正常营业。保护邓小平的内圈是中央警卫局警卫,外圈是白宫特情局人员、美国联邦调查局,还有休斯敦警察。”


傅红星说:“当邓小平一行经过酒店一个过道时,突然有个人越过人群冲向他,一边还从兜里掏东西。美方担任邓小平安全警卫的保罗·凯利迅速反应,一拳将此人打倒。经调查,袭击邓小平的是美国臭名昭著的三K党成员,袭击者参加过越战,担任过美国机枪手。”这段充满惊险又珍贵无比的影像资料在《旋风九日》中首次公开,此前甚至连邓家人都没有见过。


《旋风九日》剧组远赴美国实景拍摄,遍访当年亲身参与邓小平访美活动的中外人士,包括时任总统的卡特、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名外交家及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等。傅红星表示:“这些影像是真实的,这些人物是真实的,所有的细节也是真实的。它不需要看上去逼真,它就是一部真实的电影。”


“萌版”邓小平漫画形象登场


《旋风九日》在叙事方式上新奇巧妙,除了将影像资料和真人采访相结合,还大胆使用许多轻松活泼的元素,比如邓小平的漫画形象在电影中首次出现。


傅红星说:“因为政治电影的题材比较严肃,通过动画的形式可以增加一些幽默感,取得更好的视听效果。”影片中,邓小平访美期间参加的两个重要“饭局”是通过动画形式呈现的。“动画形式一开始遭到制片人反对,认为这么严肃的电影中不应该使用。但我们在提前试映时,邀请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试看。老年观众不觉得突兀,90后观众纷纷点赞,认为这样的邓小平好萌好可爱。这些反馈也让我们的制片人松了口气。


在傅红星看来,《旋风九日》 是故事片、纪录电影、动画片的“合体”,“这是一部电影,电影的主要职责就是讲故事,把故事讲好了,观众才愿意走进电影院。”



责任编辑:钟思

微信美编:启明

审       校:智慧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当前有五种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中央要求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

◆沉痛悼念中企思专家顾问、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

◆普京谈列宁最大的失误,红场为什么不把列宁墓迁走

◆赤水河畔,青花郎“同河PK”茅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