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战败被杀的将军,为什么最终走上神坛,每年春节都有人拜


【一位战败被杀的将军,为什么最终走上神坛,每年春节都有人拜】



中企思智库企业家第一智库,给所有会员和读者拜年了。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别称“美髯公”,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


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羽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219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


在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了刘备兵败徐州,关羽被曹操擒获,紧接着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建立奇功,于是曹操上表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然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却封金挂印、留书拜辞曹操去寻找刘备。
这段历史记载不足300字,罗贯中却在他的小说中用了四个章回的篇幅将关羽忠于兄弟之义、君臣之义以及降汉不降曹的正统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四个章回的故事可以概括为辞曹归刘、秉烛达旦、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古城聚首,这些故事个个精彩绝伦,对塑造关羽的品德人格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一连串极具道德倾向的故事情节,罗贯中将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忠和挂印封金的义渲染的异常充分。特别是当关羽为了心中一个义字,而千里走单骑,最终找到兄长刘备的那一刻,一个忠义神勇、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就已经在世人心中扎下了。
小说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狼狈不堪败走华容道,不料迎面又被关羽率领的军队所击,曹军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无奈之下,曹操只好上前求情: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云长答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旧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关羽没有办法,内心很纠结,关羽放了曹操他就必须回去挨刀;不放曹操,他将来留下一个坏名声,关羽不讲义气。所以他在名和生命之间关于反复权衡,最后决定宁可死也要留下自己义的名声。
华容道上,关羽终于放走了曹操,那个曾经的恩人和知己,尽管做出这样的抉择无比艰难。在孙刘联军奋勇击曹的赤壁大战中,只有关羽犯下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他放走了敌人。
罗贯中在此把具有普遍人性的儒家传统美德赋予了关羽。在敌对两大阵营的血腥搏杀中,在整个战局处于关键时刻,关羽却毅然把个人的知遇之情,至于集团的利益之上,宁可背弃军令,也绝不背叛自己内心恩高义广的道德原则。
而关羽舍身取义的抉择,又无可阻挡的迸发出具有高度人性的精彩和光辉。在此时,宽容代替了赶尽杀绝,关羽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利益、矛盾和仇恨,正所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天下仰义名。
关羽的义,是统治者欢迎的忠君大义,江湖上欢迎的桃园情义,老百姓欢迎的个人恩义,这三个指向一个义,包含三个层面,体现了关羽的人格理想。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一种人格理想的追求。
1760年,有地方官员上奏乾隆皇帝,他说,关羽死后的谥号壮缪侯与关羽的功德不服,请乾隆皇帝改谥为神勇。壮缪候是关羽死后后主刘禅追谥的。壮缪不是美谥,所以1500多年后还有人提出改谥的请求。公元1768年,乾隆谕旨,凡官修关帝庙及祭祀典籍中一律将壮缪改为神勇。
又过了八年,乾隆再次降职,指斥陈寿因其父被诸葛亮处罚固撰写三国志时多存偏见,以至于关羽谥号为正史沿用,而这个谥号隐寓讥评,不能令其流传后世。他要求将正在编撰的四库全书中所有的关帝谥号全部改为忠义,用垂永远。
历史上,关羽首先是以勇武著称。在官渡大战双方焦灼时刻,被曹操委派解白马之围,他瞬间就将颜良刺于马下,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有人说,关于万人之敌,也有人说他勇冠三军。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从史料来看,关羽骁勇善战,万人之敌,是当时魏蜀吴三方都极为流行的看法。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这样评价观关羽:这个人是有本领的,你留心把三国志看,自刘备用兵以来,不分兵则已,一旦分兵总是自己带一支、关羽带一支,可见他有独当一面的才略。他还分析道,北方人是不习水战的,而关羽一到荆州就能带水军,亦可见其确有本领。
据史书记载,公元219年,独当一面的关羽向曹军据守的樊城发起攻击,试图打开通往许都的门户。他围困曹仁,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三万曹军成为它的俘虏。曹操对此十分畏惧,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关羽锋芒,这时的关羽威震华、夏声名如日中天。
小说中有关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罗贯中只是将医生的角色换成了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并且通过华佗之口将强忍刮骨之还能泰然自若、把酒弈棋的关羽誉为天神。
关羽的神勇不仅在三国时期流传甚广,两晋南北朝之际,关于几乎就成了勇武的代名词。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他的威名,不仅使同时代的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奕无人不震而惊之。
随着时代演进,关羽这位战将逐渐成为义和勇的化身。唐朝的诗人赞颂说,将军秉天之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三次追封关羽,最终将义勇武安王的桂冠戴在关羽的头上。
尽管这样,距离关羽最终成为神圣的时光,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公元219年,当关羽在樊城与曹军鏖战之际,东吴的孙权派大都督吕蒙偷渡长江,一举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此时的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为吴军俘获,死于湖北当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关公亡年58岁。
没有哪一本史书记载了关羽的最后时刻,没有援军,英雄末路。此时的关羽唯有仰天长叹,连威震八方的青龙偃月刀也失去了往日光环。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河南洛阳,即关林。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湖北当阳,即关陵。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故里即是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
关羽去世后,荆州大部为孙权占据。痛失荆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关羽傲慢自大,缺乏大局观念的自身缺陷也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陈寿认为,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一位战败丧命的将军,最终却走上神坛,成为享尽九州烟火的关帝。极度荣光,不仅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诸多史家对此疑惑不解。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到,关云长对部下不能开怀推恩的掌握,对于敌情的判断、侧位警备也全部马虎,造成两面受敌的危境而不自知。最后,他的部队毫无斗志,不战自溃。以这样的记载处置标准的文献,而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实在令人费解。
清代史学家赵翼也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唯独关羽唐宋之前历代都没有祭祀。而到如今,祭祀关羽的香火旺盛到要与天地同不朽,难道连鬼神的兴衰都有定数不成?
众所周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刻意回避关羽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性格缺陷,不过罗贯中暗含深意的是,在关羽与东吴的冲突中,加入了强烈的道德评判。正如清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评价的那样,东吴背盟诗意在先,关公用阳,而吕蒙用阴在后,才导致了荆州之失。这样一来,关羽首先占据了道德高度,再加上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关羽虽败犹荣的结论自然顺利成长。
应该说,罗贯中从纷繁中清理提炼总结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判断。最后,罗贯中不仅虚构了玉泉山关公险胜,还让他的魂魄追索吕蒙的性命,惊倒了曹操,关羽也由此走上了封神成圣之路。

【相关链接】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官渡之战中任用谋士许攸火烧袁绍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攻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 ,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责任编辑:钟思

微信美编:启明

审       校:智慧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03年非典持续8个月,建议:五一之前您的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夜空中我们能看到什么?2019海亮教育如何走过

◆于彦忠致信东莞叶正芬,您是企业也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最稀缺的资源

◆浙江出身的新任山西省委书记,刚上任就发出这样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