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时候是换工作的最佳时机?

2017-11-01 蛙哥youge2016 职场蛙

么时候是换工作的最佳时机?我总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有点幼稚,偏偏这问题还反复被问。

都什么年代了,希望正在找工作以及正在职场打拼的人,千万别喝鸡汤,鸡汤会浪费你的青春,会让你对自己犯罪,多年后都不愿意宽恕自己。你说鸡汤有毒到什么程度了。

我从两个方面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该跳槽该换工作的时候。

【一,亲身经历的结论】

  • 1,菜鸟是如何跳槽的?

2003年第一波校招,我签了一家昆山的大型台企,名南亚电子,职位印刷电路板布线工程师(PCB Layout Engineer),月薪1400。

8月底,我跳槽到了隔壁的台企,仁宝电子,职位机械设计工程师(ME),月薪1880。仨月后,看到舍友的工资居然有三千,我向襄理提出转岗,他不答应,但是我们副理答应了。于是,我进入舍友的部门,职位RMA工程师,全称为客退品维保工程师,月薪2900元,6天12小时工作制。

半年后,上海的达丰电脑和英业达来挖人,我和好多同事一起,拿着工资单月薪翻番,就去了英业达。我的职位产销专员(Order Manager),也属于资材部。

6个月后,我感觉这产销都“女孩做的事”,我得“往我的专业靠一靠”,于是申请了资材部内部转岗到机构件物料助理(Material Assistant),学名采购助理,简称Buyer,连加班月到手大概5500元。

2004年底,大学同学兼舍友来电话拉我创业,说要做中国餐饮连锁第一品牌,我觉得很对,热血沸腾,于是去南京创业五个月,亏光了5万块本金。2005年夏,回到上海继续打工,这实际上是失业求职,进入一家合资电器公司,职位采购专员(Sourcing Specialist),月薪4500。

  • 2,面霸是如何炼成的?

至此,机械专业的我毕业三年,经历过好几种内部转岗、外部跳槽,并创业过。此后才进入了职业相对稳定期。

稳定期,实际上也是个动态平衡,在商业化社会中纯竞争性的行业和公司里面,谁敢说工资不重要的,谁有这个权利说自己不准备跳槽也不会失业的?即使在2005-2017这相对稳定的十二年里,我也仍然不断尝试面试和跳槽,这也是一种锻炼,这可以让你时刻知道自己的市场价值。

概括来说,这十二年稳定期内,我也有过三次集中的密集面试期。

第一次,是2006-2007年期间,印象深的面试有德尔福、通用电气、必能信、施耐德,后来入职之后还去面试过几家,包括做轮胎的米其林。

第二次,是2009-2010年间,面试过菲亚特、马瑞利、库柏电气、李尔、天合汽车、宝洁、沃伯特、塔塔汽车、克里奥、奥迪斯、德莱赛、诺信。

此间我琢磨出一个道理:跳槽得事先谋划,争取花仨月到半年的时间用来密集面试,获得三份以上Offer,最后综合评估选择最好的一家去上班,这是变被企业挑我挑企业,化被动为主动,这才是真正的跳槽。因此,我从不在一家企业吊死,尤其在当下的中国,我相信这家企业的寿命,基本不可能超过我直到退休前的职业生涯之长度。目前最长的一家单位我做了7年,但我也时刻准备跳槽。

第三次,是在2016年中,我面试了大概15家公司,包括苹果(Apple)、奎斯特(Quest Dianotics)、西门子医疗(Simens)、林克斯(Lynxx)、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索克曼(Socomec)、丹纳赫(Danaher)、杜尔涂装(Durr)和飞利浦(Philips)、奥托立夫(Autoliv)、欧司朗(Osram)、施耐德(Schneider)、米高、贝斯特、屹上、吉徕开关(Gira)。

这么多次面试下来,我自然有心得,也指导过身边很多人跳槽,被戏称为跳槽大师。但我想,还是有些心得的,大师不敢当,叫“面霸”却也不为过。

  • 3,十几年身体实践的结论,是什么?

这种一直居安思危时刻保持面试状态的面霸人生,是怎样一种体验呢?体验还是非常多的,我这里讲重点。

首先,本科毕业第三年时,我的工资就超过了上海本地社保缴纳的上限,这上限是个什么概念呢?每年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倍。直观点来看,本科毕业三年时,我都月薪过万了,不少此时毕业研究生同学来找我,有的来上海入职,有的则为了省房租,短期来上海找工作。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大多找到月薪五六千的工作,已经算幸运。同学、同事、亲友等同龄人,他们的平均工资应该就是你的市场价格,如果要求你的工资达到这个市场价的10倍,那是强人所难,但达到或者接近2倍,是现实的

这里的结论(从上家的角度)就是:如果你的工资不到同龄人的2倍,理论和实践中证明,都是可以跳槽的;如果你此刻的工资甚至没赶上同龄人的平均工资,那么,你换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说明:此结论和本文所有规律,都只适用于纯竞争性的商业企业中的员工,不包含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各种体制内人员。)

其次,面霸的真实经验中,到了最后这个2016年,面试了十几家单位,也拿到了好几份Offer,但最后没能跳得动。跳不动,是个综合评估的结果,实践下来得出的结论:职业生涯越往后,你想通过跳槽来获得的薪水增幅,已经不够抵消我换工作的机会成本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从庸俗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务实角度来衡量,我如果跳槽则是在做得不偿失的事。具体一点,这苹果公司能给出翻倍的工资,但时间成本可不止翻倍;其他公司薪水增幅过小,抵消不了增加的风险成本,而且会影响副业发展;民企则依旧是低工资现状,总不能降薪1/3去上班吧。

这里的结论(从下家的角度)就是:如果你毕业10年之内,则同等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下家的薪水增幅>(换工作的成本+上家的年度加薪),可以换工作;如果你毕业超过10年了,则尽量不要动,除非企业要关停并转要裁员

【二,时代的结论】

时代,最好的说明是用数字,来做比较。这样,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就一目了然了。

  • 第一张图,应届生工资

用统计局上海城乡调查大队的数据,呈现的是上海地区大学应届生的平均工资,2018-2019是预估值。本文虽然以上海为例,但全国大中小城市,也基本规律不变。20年前,70后毕业时月薪两三千,20年后90后毕业时月薪五六千。20年才翻番,这是极低增长率,还有些年份是负增长

  • 第二张图,社会平均工资

根据(上海社保局公布)的数据,这图就是全市普通职工的平均工资曲线。2016年平均工资是6504元,根据前面五年的平均增长率8.45%,可以模拟出2017-2019年的社平工资,2017年职工平均月工资大概是税前7057元。过去20年从1千出头到8千,大致增长了7倍,平均增长率10.17%,大体跟GDP增幅相当。

  • 第三张图,应届生工资跟职工平均工资,谁高谁低?

将图一图二合二为一,第三张图如下,你就看出区别了:20年前70后毕业时,应届生工资≈平均工资2倍;20年后,应届生工资≈平均工资的一半。数字大家可以看出来,后者比前者快四倍。大学生已经不被社会和人才市场当做“天之骄子”,社会只给了他们普通工人工资的一半多一点而已。

  • 第四张图,本地房价跟本地工资

上海的这个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完全赶不上本地房价上涨。一目了然,不多说。

  • 第五张图,时代之于大学生

相比较于70后的10.6年,80后的40年出头,90后毕业后需要大约九十五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套建筑面积80平方使用面试60平方的房产,你别嫌大。

  • 第六张图,你的弟弟妹妹

如下表所示,房价从1999年到2029年,第一个十年增长了5倍,第二个十年大概增长5.1倍,第三个十年保守一点增长2.5倍。此间,大城市的有产者,有时甚至一年能不知不觉中获得小城市工作一辈子所得,这是二八原则加速成型的标志,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周边将集聚全国80%的经济,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你以为90后毕业时,不吃不喝需要95年买房就是极限,别着急,你等着你的弟弟妹妹十年后毕业时再看看,他们大概需要121年的工资才够买一套80平的房产,见绿色部分。

不要说121年了,还是当下的95年了,就是50年都是恒古绝今。

时代要你什么时候换工作?

如下最后一张图,我们列出来了上海市民的购房压力,绿色部分是每年社保局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即使用上海本地的工资,买上海本地的房子,也从需要18年逐渐变成了需要60多年

你可以找2017年的数据,将自己的税前月薪,也就是“不吃不喝不扣”的那种最高工资,放进去。最后面的红色字体,就是你在当地买80平方建筑面积房产的年数。

你此刻3分钟内就能算出自己的这个系数,务实地讲,如果你需要当下40年的工资,还不能买这样一套小房子,你说你不换工作,你换什么?在城市不变的情况下,换工作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然,国内超过这40年系数的城市,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包括你老家的县城以及老家所在省的省会,按照你能找到的工资来计算,大多数是不到40年可以买房的。有些甚至18年都用不了,你比1999年的上海市民还幸福, 你赚了。

最后总结,什么时候是换工作的最佳时机?傻问题,随时随地!

时代毫不留情,可曾跟你商量“忠诚度”“跟领导尴尬”“稳定性”,还是“房价要不要涨”“物价要不要涨”“个税要不要扣”?另外,这里是中国,你好好搜索下这两个字,几乎所有引用外国人说的那一套,全扯淡。


欢迎关注公众号职场蛙:hoppings

任何私人职业问题咨询,可长按下面二维码或加微youge2016。知识无价经验有价,你懂的,鼓励先发个9-99元的红包意思下,:)利于优先顺序的甄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