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文章

幽哥 职场蛙 2021-07-27


职场

每一个关注我的人都升职涨薪了




全文共6823字,读完约15分钟
能彻底解决你的职业定向问题
本文价值10万,希望你能认真读完



大千世界,工作种类千千万万,刚毕业确实不知道自己做啥工作才好。

毕业后,除了勉强在做的这第一份工作,其他行业中各种企业的所有岗位,自己都未曾接触,自然会对未知充满莫名的期待,期待自然就变成了憧憬,认为它们都比现在自己的工作好。

于是,大多数人毕业一两年内就会换工作。

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这第一份工作TA曾经各种纠结和权衡,好像要做一辈子一样,现在才半年过去,一年还不到,就想要彻底推翻自己的选择。

以上,是第一次打脸。

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因为到了第二家单位,待了一年不到,TA又开始这个轮回了,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结果当然是再次寻求跳槽。

此刻你问TA:“你到底想做啥工作?”TA肯定不回答你,因为TA也不知道。

如果你继续追问的话,TA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是的,别为难TA了,TA确实不知道。

以上,都叫做职业定向问题,会在毕业头三年尤其毕业第20-30个月的迷茫期集中爆发。



大家注意下,不是在毕业第一年,也不是毕业第四年,而是很精确地在毕业第二第三年之间。

此时的焦虑感会让自己心力憔悴,无论你是本地家乡就业,还是异地在大城市工作,这个职业定向混沌期都不可避免。

唯一不同的是,后者因为孤身在外,严重情况会导致抑郁症和轻生的现象。

那么,如何加快职业定向,如何找出“我到底该做什么工作”的答案呢?

我们今天就来做个最全面和最专业的解答,看完本文,彻底解决这个职业定向问题。

当然,有些人悟性来得比较晚,毕业了5-10年,都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们也一并连带解决。本文价值十万。我们先从常见问题来接近本质,就容易解决问题了,不教条,不鸡汤。

01


爱好=工作?


爱好绝不等同于工作。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点,这也是找工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喜欢我的专业”——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尤其是应届毕业生。

大家此刻带上语气感觉下这几个抱怨,是不是经常听到?

但是,你注意下,毕业五年后的人,就没这些问题了,你听过几个30岁开外的人还说自己不确定职业方向的?

很少,根据我们统计,只有婚后从大城市重回家乡、海龟回国、小富二代,这三类人才会在多年后有这种情况,不能说弯路走得多,只能说前面走得太顺没注意大方向。

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爱好入手去找工作。大多数人会说“我不喜欢考公务员”“我喜欢做教师”“我不想做医生”“我想进大银行”“我对设计工作特别感兴趣”……

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

本质不一样:工作是商品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是企业为了做生意赚钱而设置的岗位;爱好是你个人的兴趣。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完全不同,目的更是背道而驰。

工作和爱好,完全是两码事。然而,刚开始工作的人,第一句话不是告诉你TA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就是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爱好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个小习惯,一个花了时间和精力并有了感情的短暂迷恋。



比方说,应届毕业生总是喜欢找专业相关工作,尽管他并不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这就更加重了未来工作方向上的迷茫。将工作往自己的专业上去死搬硬套,即使套不成能沾点边也好,这就是想让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专业的爱好。

刚进入一个单位,要起英文名,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来音译出一个英文名,张薇叫“Wendy”李琳叫“Linda”陈乐凯直接叫“Kevin”......过一段时间又后悔自己当初太“俗”了,因为公司里面已经有了一“Wendy”俩“Linda”仨“Kevin”。其实,我们很多爱好并不彻底,也变化太快,更多的则是一时兴起。

很多女孩毕业后,说自己想做设计师,觉得自己充满创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业余读了个万把块的培训班,最终还是靠关系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

一开始以为人事行政专员的工作,主要就是招人,不断找人来面试。

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做前台一会儿负责琐事也就是“打杂”,一会儿帮新员工办门禁卡,接着组织各部门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去联系外聘的导师,开员工培训班,连公司的矿泉水都要自己去买、搬、发,还不能贵。

不行,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永无出头之日,突然想到了,会计工作不错,将来越老越吃香。对,开始找会计工作,但是投了简历没人睬,偶尔有一两个面试还碰了一鼻子灰,上岗证也没有,面试一问三不知。

看来这会计工作不适合我,还有啥坐办公室、体面、工资不低的稳定工作呢?

对,采购工作不错,于是想方设法,将人事行政工作中买水买墨盒和A4纸的经历夸大,这不就是采购工作嘛!

终于,花了半年伪装简历,还真的找了份采购助理的工作,找了好几个人帮助圆谎,总算过了背景调查那一关,希望工作中别被发现纰漏,尽快入行。

上班几个月后才发现,这采购工作就是帮其他同事询价,整理报价,平时还是给部门订购文具和办公耗材,这又回到了当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这可咋办啊?!看来采购也不是个好工作。

此时,已经毕业4年,刚结婚,下一步如何走,做什么工作呢?老公工作也不稳定,真是迷茫啊!

以上是个现实版本。



大家看到没有,个人喜欢的工作会不断变化,从特别喜欢变成讨厌不能待的岗位了,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爱好,重新选择工作,这就落入一个一直改弦易辙的死循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实际上,工作就是工作,是企业单位的岗位,爱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

工作为老板服务,爱好用来满足你私人的快感,两者的动机格格不入。

另外,从时效性来说,爱好是暂时的,而工作却是一辈子的事。

看来,依据爱好去找工作,不靠谱。


02


专业=工作?



这十几年来,我接触过成千上万名大学毕业生,“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就是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说来也奇怪,中国的学生就没几个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源头可能跟专业的选择有关:一是大部分人的大学专业是父母选的;二是不听父母的仅凭自己当初对社会的认识,去选了专业,现在又不喜欢了,就只能打脸了。

中国的这种“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奇怪现象,是个常态,也是个失误,年轻人毕业后需要花费大致五年的时间才能相对弥补过来,这长达五年的试错时间,就是失误的成本。

更有甚者,都毕业工作10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接着又开始做MBTI性格测试,但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实际上,专业从来就不是工作,专业在中国仅仅是获取学历和相应学习能力的工具,却不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应用。

再说,学校里的专业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学校里那些陈旧的理论知识,早就过时了,在你就业的单位完全不适用,你又何必对所谓的“专业对口”耿耿于怀呢?

另外,专业是大学里设置的主要科目,英文名叫做Major,工作却是具体的岗位,这俩完全不同的东西,如何对口呢?

经常听应届生说“我要改行!”早干嘛去了?!

而且,你是学生,你只能换专业,你都还没工作,哪来的行业?

应届生就没有改行这一说,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适合的工作,这才勉强叫做改行。

所以,专业并不是工作。


03


性格=工作?


西方的MBTI等职业性格测试,在欧美也许有用,根据个人的性格特性,推算出适合的岗位,再去求职。

但,这套在中国怎么可能适用呢?算出你的性格适合做医生,你就能做医生了?算你适合做律师、精算师,适合做银行家,你就真信了?

还是那句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里是中国,性格测试行不通。



2017年大学应届生人数又创新高,795万,2018年820万,毕业生就业率节节走低,所以大学会鼓吹“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有一份职业规划”。

这是扯淡,学生都没进入社会,都没工作过,不知道社会和职场是啥样,如何做职业规划?

都没见过水的人,你让他写个计划“如何做游泳冠军”?结果就是学生花了上千元人民币去做性格测试,算出来自己适合做医生、律师、法官......这性格测试不做也罢,因为它只会让你更加不知道找啥工作,更迷茫。

在以“关系”为主的中国职场,那些性格测试“算”出来的你的性格,对你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于事无补。

在中国的任何事业,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这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你的工作,跟你的个人性格无关,她存在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共性之下,却不是你的性格发展的结果。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下原因。

首先,中国当今社会更侧重于存量资产而非增量资产,这就给了每个人不同的起点,很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别人可以通过先天继承或者关系运用去取得,而不是能者居之或者想要就给你那么简单。你是想得美。

其次,中国的文化,是属于侧重集体主义精神而忽视个人需求的亚太文化,几千年延承下来,并结合几十年以来体现社会主义集体意志的法律法规,使得个人的工作需求屈从于社会的需要,至少也是家庭的需要,而个人的性格则放到事业的最后才去考虑。

第三,中国一直以来侧重记忆的教育方式、高考等选拔制度、户口、养老、医疗、住房等制度,都从源头否决了大多数个人选择工作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你靠性格去找工作,简直就是笑话,是天马行空。

最后,在当代的中国,税收、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深入到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强大的生存压力压倒了任何体现你个人性格的职业需求。在一个侧重生存而非生活的社会,其个人的事业必定建立在自己能养活自己的现实之上,物质基础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你去根据性格找工作,这叫与虎谋皮。

以上三点,已经阐述得很明白:爱好、专业、性格都不是工作,也不是在中国求职的依据。不明白这点,你将多走五年弯路。工作并不是去迎合你的专业,也不是强调你的性格,更不是去满足你的爱好。


04


什么工作适合我呢?


那么,这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如何发展呢?我该做啥工作呢?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己挑选下自己身边40-50岁之间事业比较成功的亲友,多找几个,比方说找10个这样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事业成功是有规律的。



  • 首先,很多人靠关系成就了事业。

关系,是我们个人对外的一种联系,关系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十年前的香港商界“小超人”李泽楷,没有首富老爹李嘉诚的支持,他的事业飞得起来?恐怕早就遍体鳞伤了。

当今的王思聪,没有其首富老爸王健林,他能成为“国民老公”?估计还在哪个网吧里打游戏,在网上冒充高富帅。

当然,我们不鼓励这种先天“投胎”的关系,投胎不可复制

但你可以总结和运用好方法,这可以复制。

你的社会关系和职场关系一开始可能不多,也不会有个过分有钱的爸爸,但你可以不断积累关系。

有关系能帮你推荐工作的话,你是不应拒绝的,无论如何,这至少给了你一个就业机会,尽管后面的关系需要你自己去维护你看下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有几个是靠关系上去的?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极少数靠继承。

  • 接着,有些人锚定了资历。

他可能也换过各种岗位,但一直在那家公司,且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尽管学历不高,一开始也没啥关系,但他的事业也很成功。这里,成就他们的就是资历。

资历,代表个人在行业以及这个单位中的资格,我们通常讲这人“老资格”,就是说的资历。所谓的“老司机”就是在这个岗位上的资格老,但不代表他在公司和行业内资格多么老。

我们投简历的时候,对方职位要求(JD)中会写明“5年+工作经验”,这里的5年以上工作经验就是行业资历。

换句话来讲,所有应届毕业生都没有行业资历,因为还没工作。

你将来跳槽时,HR也会问你要一份上家的离职证明,并且对你进行背景调查,这就是在鉴定你的资历。

但资历和关系一样,并不能长久。比方说你新换了工作,则你大多数资历得重来。

好在行业资历还在,万一新单位不待见你,你可以立马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问题的关键是,此刻已经作为职场新人的你,你的资历在哪?你刚毕业还没经验,就凭着学校里都没好好学的书本理论知识,企业凭什么要你呢?

你又凭什么能去强调“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这工作专业不对口”“这不符合我的性格”呢?

  • 最后,你会发现还有一部分高学历人群。

这部分人,关系一般、资历也不怎么样,也就学历高。

难道高学历就有成功的事业吗?当然不是。

学历,不仅仅指书面的证书文凭,还包括学习的能力和学识。很多创业者现在已经是上市公司大老板了,他仍然是个小学文凭,但他的学识却很惊人。

当然,我们主要讨论一般的普通职场人。

在同等情况下,学历高更容易被录取。学历和学识的获得,跟其他俩要素不一样,关系和资历都有赖于跟人交往去获得,唯有学历这个要素是可以通过你自己单独努力来取得的。

很多人明明学历不高却还不注重学历,破罐子破摔,每每碰到对学历有要求的时候都避而远之,抱怨老天没给自己机会,这实际上是咎由自取

正常来说,在一线城市,从职场40年来看,本科要比大专一辈子多赚200-300万,研究生又比本科再多赚200-500万。

高一点的学历,越早取得越好,成本低且容易获取。

即使家里当初没能供你上学读高学历,你为何在工作后自己不去读取更高的学历呢?

如果嫌时间不够,说“为时已晚”的话,那你职场40年的时间还不够?借口罢了,给自己的自欺欺人的借口。

学历因素对我们工作的影响,贯穿整个职场的始末。

毫无疑问,靠学历获取的工作是你应得的,也是合适的工作,你早已为此付出了成本。

我们也一直在跟自己的同学比较工资,因为同学的学历是一样的,或明或暗,实际上我们内心早已承认:符合学历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学历还能对事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甚至在当下,你如果没个硕士学历,你跳槽试试看,在一线城市部门经理的职位是轮不到你的。无论你如何内部奋斗还是外部跳槽折腾,都难以长久保留高层管理岗位。

有人说“我创业自己做大老板,不需要学历了吧!”我们来看下这张图,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大佬聚餐,你看下哪个是低学历?



以上,从中国现实出发,挖掘出来了在中国个人发展事业的三个重要因素:关系、资历、学历。

莘莘学子每天面对自己觉得无聊的书本和课堂,以为没用,实际上是父母用心良苦,在其他俩要素不强的前提下,他们花一辈子的心血去供你上大学,已经在为你未来的一生在铺路。

你呢?你却是个桀骜不驯、充满个性、自命不凡将来会超过马云的张云、王云、李强东、陈强西。败家子,不识时务。

我们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人事业的强大影响,这是在中国发展职业的基础。扯那些西方的性格测试、职业规划、远景目标,都是没用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个人性格,这是本末倒置。结果就是让你交钱做性格测试,测出来你适合做投资银行家、公务人员、教师、医生、艺术家......这只会让你更加迷茫。

所谓“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才是在中国一直以来的事实:爱好、专业、性格对工作和事业发展来说,都不重要。

应届生和职场新人在这里最容易本末倒置,他们为行业、企业、岗位、专业等等次要因素,纠结得睡不着觉。五年后,自然会觉得自己如此可笑,还花了冤枉钱交了智商税,再次打脸了,都打肿了。

大家记住,在中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利用自己的关系、资历、学历中任意一条才能获得的工作机会,就是当下适合你的工作;如果三者都能用到,那就是你最适合的工作。

所谓的爱好、专业、性格,滚一边去。你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比方说8个行业中的岗位,然后去求职,如果你能找到3个行业中的Offer,则你可以综合评估并选择一个先去上班。

实际上,这3个愿意录取你的Offer也许一个都不在当初你中意的那8个行业里面,这就对了,这才是现实。

这就是一个“我想”到“我只能”的过程。你想?你还想周游世界顺便也赚钱发家致富呢?你想,是你“想的”;工作岗位是现实存在的,你想不想,她都在那,你得赶紧过来抢,而不是空想其他的黄粱美梦。

即使这次你觉得选择不正确,下次还可以通过在职跳槽去变换。

切忌“我要想清楚我要做什么工作再去找工作”,你空想是想不出来的。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只要能捉老鼠就是好猫”,走一步看一步,这才是硬道理。


所以,所谓的职业定向,其实非常简单,你原来的出发点就错了。

不能从“我喜欢新能源和互联网金融结合的方向”“我想做那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发的工作”等等这种你的想法出发列出你中意的十大就业方向;

应该通过面试等实践先看下在你那个城市有3个还是5个企业的岗位愿意要你,再从中选择最优的那一个。

说白了,你要找老婆,你该从你所在的那个城市身边的同龄且条件相仿的女孩中,接触下,看哪三个对你有意思,你挑选一个谈谈看,以后才能走进婚姻殿堂。而不是列出中国十大当红女星、世界十大名模作为目标,你想娶回家。

毫不客气一点来说,毕业头五年还没职业定向,还算正常,如果你都毕业六年以上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那你就是不识时务。

文末,祝大家都早点确定职业方向,这是职场获得发展的前提,属于职场最基础课题。


END


本文为幽哥原创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是一种美德

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你可能还感兴趣:


1.  如何提升学历

2.  打工,能否实现财务自由

3. 这样选行业,能少走10年弯路


福利:公众号后台回复“100”,可免费获得幽哥整理的中英文面试100问。




【作者】幽哥: 职场作家,先后在百得、德尔福等世界500强中工作,历任运营经理、商品经理,多家企业特邀管理顾问、员工职业规划师,天涯论坛“职场天地”版主,被职场人士亲切地称为“大师”“淡雅大哥”,代表作《工作只需20年》《逆袭时代》。



如果本文有帮助,记得点个“在看”支持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