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归眼中的创新创业

2016-10-21 叶晓楠 海归人才网HG

“一带一路”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近期来到广西。31位团员全部是海归人士,其中有院士2人,“千人计划”专家17人。他们有的是高校领导和学术带头人,有的则是投身创业实践的企业董事长兼总裁。

本报记者一路跟随采访,试图从中了解:高层次海归为何纷纷选择回国创新创业?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在本土创新中的优势和不足?对当下的创新创业环境有何建议?

再过几天,有“医药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盖伦奖将在美国公布,首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之一、科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宁若拉和他发明的锥光束乳腺CT产品已获得了盖伦奖的提名,正在等待最后的结果。10月19日,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一场和高校学生的交流之后,他匆匆飞赴美国,为此做一些准备工作。

“我看好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名学有所成的海归,希望能把我的爱国热情转化成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创新创业做出贡献。”宁若拉说。

宁若拉本次在南宁的交流活动是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一带一路”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广西行的一部分。

这些高层次的海归为何纷纷选择回国创新创业?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在本土创新中的优势和不足?对当下的创新创业环境又有何建议呢?对此,本报记者在服务团中进行了访问。

怀有深深的报国情怀

“我们这些回来的人,都怀着一种报国情怀。”首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之一、哈药慈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燕文这样说。

1993年远赴美国深造的段燕文,虽然在医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心里却总是有一份不甘。“我和一批赴美留学的学者,心中都憋着一股劲,搞新药就要回国搞,为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研发事业贡献力量。”段燕文说。于是,2005年10月,他带领着10位华人科学家组团回国创业,创立了长沙天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即组合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药物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启合成生物学驱动的天然产物创新药物发展的新路。

与段燕文相似,宁若拉回国创业前,已经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终身教授、美国放射学会医学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的是针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新型医学影像系统的研究,2008年,他开始了在中美两国同时开展研究和工作的生活,带领着团队在中国创业,目前他的产品已是唯一获得了中、美等多国批准的进入临床使用的乳腺CT产品。谢清禄是山东人,在美国工作学习了14年,曾在美国硅谷的多家顶级信息公司工作,同样是怀着一份对家乡的惦念,放弃国外长期居住权(绿卡),选择了回国创业,并在2012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在国外有稳定的生活,不错的收入,但未来的人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上升通道有限。但在国内不同,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遇,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个人能力,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能直接在祖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如今,谢清禄创立的以萨数据股份公司和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率领的技术团队智能分析了超过数万亿条数据和8000亿张图片信息。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虽然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但是综观这些高层次海归的情况,共同特点是都继承了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如果有人问起他们回国的想法,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两个字:“报国”。

深入了解国情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认为,留学报国、服务社会是留学人员优良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但是,大多数留学人员在外学习生活工作多年,了解国情的机会和时间较为有限,有的滞后多年、有的片面局部,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对于主要居住工作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归国留学人员而言,全面深入系统认识国情也绝非易事。

“组织‘一带一路’留学人员服务团,就是要帮助留学人员接地气,克服回国后的‘水土不服’。”戴均良说。

作为1992年就回国从事科研的老海归,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院士认为,中国正在迎来海归回国创业的新一轮浪潮,他们带着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回到祖国,追逐创新创业的梦想,谱写了许多激荡人心的故事。海归有很多优势,比如素质高,既了解国外,也了解本土文化,中外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在当下的经济转型中,尤其有需求;但是海归也有不足,比如很多人对国内近年来的发展不够了解,对国内的市场环境也不够适应,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

“因此,类似这次来广西的活动就很重要,既能帮助海归认识国内环境,也有助于激发其创业热情。”李卫说。

的确,在访问中,多位海归都谈到,有了回国创新创业的念头,但要具体落到实处乃至最终创业成功,绝非易事,其中很多的弯路,都来自于对国情的不了解。

谢清禄刚回国的时候,选择的是开发一款新型的海量生活信息搜索产品,当时的团队,经过两三年的开发,推出了一个技术强大的平台,但是在10年前由于无线技术不够成熟及使用习惯的不同,商业推广结果并不理想,“我一直在调查研究和思考,哪一个市场领域最需要我们的海量数据技术。”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谢清禄在大数据应用领域选择了更精准的研发推广方向,快速取得了成功。

在谢清禄看来,回国创业,务必要在全国各地多走走多看看,深入了解国情,理解市场和用户的本质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结合中国的不同国情和市场特点进行技术创新,满足刚性市场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当前真正需要的技术,这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以创新作为发展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220万人。多位海归认为,留学人员的回国热潮,与国家对留学人员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留学人员的关怀分不开,比如“千人计划”等政策都激励了海归人才归国创业。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留学人员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而《关于加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的意见》等多项相关政策更是鼓舞人心。中国支持创新创业的环境值得信赖,从长远看形势东风浩荡,海归需要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之中。

“海归要更多地看到机遇,把握和适应时代的需求,克服水土不服等难题,”段燕文总结了海归创业要想成功的8个字:发展、融合、提升、创新。也就是说,首先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来定位个体创新,其次,要善于融合本土的研究人员一起参加;第三,要能给本土的发展带来新提升,最后,必须要有创新作为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将对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李卫说,机遇就在眼前,还需要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留学人员回国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以更好地发挥海归的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