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孩子行为上无法无天,思想上却缩手缩脚?

2016-11-23 三川玲 一土教育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44篇原创文章,内容来自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三川玲,儿童教育作家,童书出版人,自媒体“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创办人。


前言:9月22日,三川玲老师在一土社区的讲座间分享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行为上无法无天,思想上却缩手缩脚”。讲座文稿经过一土社区志愿者孙姐、wendy、julianna的细致整理,啦啦的再编辑,三川玲老师的审阅,得以呈现,在此感谢你们的付出。

童书出版“天才”,也是一个普通的妈妈

我本身的职业是出版社编辑。当我的孩子生下来后,我就想有没有一个工作,能让我平时在家里和上班做的事是一样的?在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去做儿童书,就能在上班和下班都考虑一件事,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于是我开始做绘本。那时才2007年,绘本还不普及。绘本应该怎么做、怎么卖,其实是一个编辑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我的职业背景。

我可能是属于出版界里称得上“天才”的人物。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我不自量力,但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就卖了五万册以上,在这之后我再也没有出过销售量低于五万本的书。如果有出版界的朋友,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我出版的书,多的销量有一百五十万册,少的也有十万册。

我们同行都夸我是“天才”。但如果仅仅归因于“运气好”的话,可能一次、两次能成功,不可能十几年一直都有这样的成绩。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我做书籍出版,通过大脑来分析的时候并不多,我全部都是依靠直觉来判断。

那什么叫直觉呢?

首先,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我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想看什么样的书。我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判断一个书稿好不好,应该把它做成什么样子,我自己才会喜欢。所以做出来的书完全就是按照我自己的口味、我的想法去理解,但我会很真诚地把它做到最好。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因为生活中像我这样的人非常多,比我要求更高的人也很多,不如我要求高的人也很多,而中国又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所以很容易做出成就来。

那么回到我做妈妈这件事情来说,我其实从来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当妈妈。当了妈妈才知道,原来贝亲是奶瓶的名牌,花王是纸尿裤的名牌。之前只知道LV、Gucci是名牌,当妈妈的知识是一片空白。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失去了判断一个东西的直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是好的?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我应该怎样选择来养育我的孩子?我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书,让父母们觉得这样的书很好?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我把育儿类、教育类排行榜上前100的书全部买回来看。因为我是个分享癖,我一边看就一边不停地刷朋友圈,谈我自己的感受。这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出现了像新闻联播一样的效应——有时候我打开朋友圈,会发现我的朋友们都在刷同一个内容,那个内容就是我写的一些东西。像这种新闻联播的事情发生了几次之后,我的一个好朋友就说:你不如开一个公众号,把你平时写的都搬上去。这时候我才知道世界上有“公众号”这样一个东西。因为我一直也蛮爱玩博客或者微博,对于我来说,再开一个公众号,也跟玩玩那些没有区别,所以我毫无心理负担地开了公众号。我就想着把我自己写过的东西都搬运出去给大家看,把它展示完了也就结束了。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公众号写了几篇之后,读者在一天天爆发式地增长,我就发现,以前那种随意的做法是对不住读者的,于是就开始认真地边学边写。大概写了一年的公众号之后,我就突然被教育部选中了,做教育部家庭教育的专家,和一群北大、北师大、清华的教授、主任一起开专家会议。

我今天给大家说我的这个历程,不是为了说一个人在名和利上做暴发户的感受,而是分享我的一个领悟:

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你持续地、非常热情地、非常投入地关注一个东西,而且没有人肯花那么多时间和热情去投入这件事情,那么你必定会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结果。

今天的内容就是我当了所谓的教育专家之后,我一直坚持阅读、学习,以及和公众号的读者交流的时候,我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体会。

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差距在哪儿?

我观察到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之间会有这些区别:

1. 好的教育更强调合作,坏的教育更强调竞争。

熟悉童书妈妈的人都知道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达尔文的三个害人原则”,其实那篇文章就是讨伐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原则移植到教育上的一个错误做法。

我发现一个孩子最终得到人生的成功或者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并不来自于他超过了多少人、从多少人中突围而出。而是当他做好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做到了更好的自己时,他就可以获得人生的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做动画的,现在算是中国动画界大师级的人物,北京奥运会时所有的动画指导都是他做的。我问他:“你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你总结你是通过了什么样的路径、PK掉多少对手之后到达这里的呢?”

他说:“其实这些年来,动画圈有时候很繁荣,有时候很喧嚣,有时候也非常寂寞和冷清。能够坚持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做下来的人其实非常少。” 他呢,就是一个埋着头一直往山上爬的人,他只是觉得爬山很快乐,做动画很有趣,十几年来他就一直这么做。当他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发现周围已经没有人了。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变成了一个大师。

发现了什么呢?他并不是因为超越了别人,而是因为他坚持做了一件他非常喜欢,坚持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的事情,他就做到了成功。所以我觉得成功并不来自于从竞争中突围,而是来自于合作。

那么合作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们进入社会以后会发现,现在社会分工这么细,几乎完成一件稍微大一点的事情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做到的。那么互相协作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发现每个人的优势与长处,它会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女儿去“棒童”机构打棒球,棒童的张老师告诉我说:“在我们这里打棒球的孩子很少有来了之后放弃的,他们都能一直跟着打好几年棒球。” 像这种培训机构,学生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可能老师稍微教得无趣一点,学生这几节课觉得没那么好玩,他就不上了,或者还有种种原因,比如路途遥远、家长嫌累等各种原因导致流失的学生非常多。像棒童这样,除了转学、出国,学生几乎不离开这个团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张老师告诉我,其实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是用比赛式、团队式的方式来学习,他们是打联赛。他们所有培训的过程是孩子们打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像我女儿,她好像打的是最后一棒。他们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分。当时我女儿去报名的时候,她犹豫要不要上这个课。有个小女孩就拉着我女儿说:“你一定要来,我们的三棒没人了,她走了,出国了,你一定要来,我们需要你。” 所以在一个团队里,互相需要、互相发挥优势,它才能够形成一个稳固、有战斗力的团体,它真正能为我们争取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2. 好的教育评价孩子是评价过程,坏的教育评价结果。

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螺旋式上升、曲线发展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评价结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很低的自尊感,他会觉得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就感。一味地评价结果和追求结果,会产生很多华而不实的手段。比如考驾照,我就发现考到驾照的人不一定能开好车,能开好车的人不一定一次就能考回驾照。那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呢?为什么能应付一场考试?应付不了真实的驾驶呢?因为一次两次的考试结果跟长期的适应社会、幸福生活的能力是两回事。

说大一点,其实就是关注短期目标和关注长期目标之间的区别。追求一些见效快的学习方法,比如几天就可以把孩子的记忆力提高,背多少首诗,记多少个单词等,其实就是一个短视的做法,是应试教育的做法。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评价过程呢?

因为评价过程时,就会划分出来,我们要打赢这场战争,我们要怎么做?有怎么样的路径?什么样的战略?我们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在哪里有问题?评价过程的过程当中,其实是在总结经验,在分析战术。小孩在被你评价了之后,马上会知道下一步要去做什么。而且他因为心里有数,他知道在哪个地方会遇到低谷,会遇到阻碍,他也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这些东西。

3. 好的教育强调扬长避短,坏的教育强调“短板理论”。

这个短板理论,其实和达尔文理论一样害人。我这里要补充一句,我说的达尔文理论,其实后来有读者告诉我,那个叫达尔文主义,其实和达尔文本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达尔文主义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个短板理论说的是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有多短,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有多长。所以我们经常在学生时代听说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面俱到,三好学生,每个方面都要发展得非常好,每门学科都要高分,如果有个学科比较差的话,就意味这个桶不能装那么多的水。

不过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一个桶,我们的孩子可能是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雄鹰、一朵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可以说,我们唯独不能说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桶。

我和大家说下,我经常和我女儿聊天的范冰冰。我以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记者,亲自采访过范冰冰,她可以说是大多数男人心中的中国第一美女。实际生活中,她的脸确实漂亮,大眼睛,头发很浓密,皮肤很好,可以说如果按照她的模子整型整出来的会非常漂亮。但其实范冰冰非常魁梧,可以说是虎背熊腰,膀大腰圆,如果你和她在一起,你感觉不到她女性的魅力有那么强烈。但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人都没有留意到她的缺点,而只看到她的优点呢?因为她懂得扬长避短。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子吗?去发挥你的长处,避免你的短处,这样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我们在评价范冰冰是第一美女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她的长处去看。

回过头来,我们如果一直强调那个木桶理论的话,就会把我们的教育陷入一种补短教育,老是忙着去补那个短处。而补短教育最让人痛苦的是,它会不断地提醒小朋友:你非常无能,你非常笨,你做事情老是做不好,你就是有很长的板你又怎么样?其实回忆起来,我们如果偏科,就会遭遇这种指责:你数学再好又怎么样?你语文不好。我觉得很多小朋友受到挫折都是这个原因。这样,小朋友经常是低自尊心的,学习起来非常不快乐,他很厌烦,他想逃避。所以我觉得流传甚广、同时非常愚蠢的木桶理论是造成中国小朋友不幸福不快乐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总结一下:好的教育是扬长避短的,坏的教育是补短抑长的。

为什么坏的教育下的孩子在行为上无法无天,在思想上又缩手缩脚呢?

这其实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几年我经常出国,老实说中国小朋友的确是挺丢人的。非常有意思的是,童书妈妈公众号最爆款的两篇文章都是写的有关熊孩子的教养,其中一篇是二十九条公共素养,我取的名字是“不要再把熊孩子带出门了”,另一篇是“不要再让全世界嫌弃你的小孩,让小孩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打扫自己的人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几百万的阅读量。

其实我写这两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我并不是刻意强调中国小孩不好,外国孩子好,如果上升到这个地步挺没意思的。我并不是说中国孩子一无是处。但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乘游艇从雅典到圣托里尼岛,满船跑来跑去、大声喧哗、乱丢垃圾、买很多的吃的东西又吃不完、剩一桌子的,都是中国孩子;在旁边默默地看书、很小声地聊天、高高兴兴地去买一点东西来吃的,都是西方的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而我们的孩子在思想上又缩手缩脚的。比如这一轮新科技的发展,包括百度、微信、甚至微博,我们都是山寨的东西。再比如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做出影响世界发明的比例等,都非常低。说到现在我们唯一津津乐道的还是四大发明,那已经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难道不是要从我们的教育模式中找原因吗?

我们其实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小朋友。大家都看的见,小朋友在学校里是非常守规矩的,在家庭里我们也是要求他们非常守规矩。比如在学校里,你会看见,老师要求小朋友手背的整整齐齐的。我甚至看到很多小学,孩子们学会敬礼,行礼要鞠躬九十度。我自己试了一下,鞠九十度的躬真的很辛苦。在家里面,孩子们要学会孔融让梨,学会谦让;要学会敬老人;甚至我们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我们要常回家看看,要学会感恩。

这些规矩,其实我们已经天天强调,日日强调,为什么孩子们一旦出了国,稍微可以爆发一点,就那么地无法无天?甚至连过个红绿灯,我们也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实大量的交通阻塞、行进缓慢是我们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比如进个火车站要检查那么多遍,是因为很多人不能管住自己去遵守规则。

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方面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让孩子们背了那么多的弟子规、三字经,而不守规则的熊孩子还是那么多呢?

因为这些规则都是我们强迫孩子们去遵守,强迫孩子们去背诵下来的。

我们经常爱说“看孩子”,把孩子“看住”,那么“看孩子”的背后就代表着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们不相信孩子能自己管好自己,也不相信如果不管的话,他会自己向上向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并没有参与到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理解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阳奉阴违的做事方式,也很容易产生应试教育的那种--表面我能考过一个分数,实际上我另外去做一套事情--分裂人格的小朋友,也很容易出现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很容易出现在台上大谈两袖轻风、清廉,一下台就被双规走的领导。

知识的掌握重在理解吸收。中国教育中所谓的童子功——趁孩子小时候记忆力好,背一些诗词歌赋,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先背下来再说,据说能够培养孩子语感,变成DNA的一部分,我本人是非常反对的。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很热爱中国古诗词,尤其唐诗宋词,我小的时候也无意识地背过,但真正让我把这些古诗词输入大脑的是初中时,我迷上了班里一个才子,刚好他也迷上了我。我们用背诵李煜、李商隐的诗句传达各种感情,有时候一天能背上十首,而且我和才子朋友还都有读了一遍就背下来的经历。后来还经常将初中背过的诗句用于文章写作和与女儿对话中。这个经历说明,知识只有理解吸收了,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

守规则的前提是参与制定规则。与古诗词背诵一样,规则也应该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产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孩子只有认可了原因和目的,才会遵守。这两张照片分属于美国杜威实验幼儿园和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一角,前者非常家庭化,让孩子非常松弛,后者分组分区,家具摆放有序、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两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没有被整齐划一地规划在一起排排坐,几乎一整天都是分头在玩儿。而且幼儿园的规则是小朋友们自行研究制定的,帖在每个班级门口,小朋友们会自行遵守。从中可以看出让小孩子守规则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制定规则。扩大到全国人民也一样。这是现代社会民主的选择,教育的选择。


我用这种民主的方法管理女儿小丸子,非常好用。比如时间管理、物品管理。每天放学回来,我会给小丸子一张表格填写,让她用五分钟做时间规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变成回家流程图,时时提醒她按时做好,心理也有谱。尽管每天要完成多项,但从上幼儿园到现在小学四年级这六年,她从来没有迟到,每天都是高高兴兴上学,因为她从内心深处知道管理自己的方法。她还将自己放学时间做成一张表格,便于奶奶管理自己的生活。所以真正的尊重是相信,发自内心相信孩子有往更好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方向努力的能力。

思想自由的前提是开放。思想自由的缺失就在于,我们现有教育体系是要学生去执行一系列他们不理解的东西,这和我们教育中总是强调固定答案的模式有关系。

举个例子:A.种子,B.树苗,C.桃花,哪种东西能够生长?家长和小朋友都认为每个东西都能生长,但这是一个单选题,老师就会说,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那就是树苗,树苗是可以生长的。逻辑是这样的:种子为什么不是正确答案呢,种子不是生长,是会发芽的。桃花为什么不是正确答案呢,桃花是能开花的,它不是生长的。小朋友们表示不理解时,老师说不用理解,记住答案就行。我们孩子不能举一反三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记住一个个没有逻辑的答案,怎么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那么两张关于教学模式的图。左面的是中国教学模式,一个老师在上面叨叨地教,他告诉孩子们答案是什么。右边是孩子们一起讨论究竟答案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好的教育应该是等待答案。坏的教育就是给答案。给答案的方式会让学生的水平就止于给答案人的水平,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水平就有多高,这个显然是限制学生发展的。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如何问问题?

怎么样能让孩子们具有想象力,我们怎样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呢?一个黄金问问题的方法就是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不停地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吗?还有吗?还有吗……老师不用给任何的答案,家长也不用给任何的答案,只是问孩子看到了什么,让他去说他得到了些什么东西。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把问题分成了几种(答案“是”或“不是”;答案是固定的;答案是非固定的)。凡是答案是“是”或者“不是”,或者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的,这都不是一个好问题,真正好的问题,答案是不固定,可以让孩子们天马行空,随便说,各种各样的答案都可以的。比如这张画有几种颜色?猫有几个耳朵,几个爪子,还有一种是非固定的,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如何获得答案?

我们怎么能够问出好问题,等到好答案、得到孩子们天马行空、具有创造力的答案呢?

第一步:有耐心。你问第一次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会回答,要慢慢等,慢慢看,显示出可怜巴巴、等待孩子们救我们的样子,孩子们就会纷纷说出想法。这是第一步,要有耐心,不要怕冷场。

第二步:重复孩子的答案,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这样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愿意回答问题。

第三步:继续追问。例如问还有呢,让其他小孩子觉得不是一个小朋友回答了就跟自己无关了,老师还有期待,你还有提供更好答案的可能性。

第四步:不评判答案。当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回应对还是不对,不应该做评判,可以说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答案我觉得不错,我喜欢,这个答案我不喜欢。

第五步:正向回应鼓励。对孩子的答案不仅仅有言语上的期待,还要用动作去鼓励他,甚至他回答的时候,还用身体扮演这个答案,那么孩子们就越来越愿意互动。

另外,倾听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一个人找另一个人寻求答案的时候,我们其实大多数时候做的工作就是听。当我们在那里认真听他说的时候,为了让你听懂究竟他的烦恼、问题在哪里,他必须把自己的问题认认真真、逻辑清晰、完完整整地想一遍,才能够给你讲出来,才会让你去判断他应该怎么解决问题,而他在讲述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心理医生其实大多数时候做的是这样的工作,甚至做思想工作的人,大多数时候做的工作也是这样的工作。一个好的闺蜜、好的伴侣、好朋友,好的爸爸妈妈,所做的工作也就是倾听,然后不停的肯定他,启发他,还有呢?还有呢?就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出来。

那么总结一下,好的教育其实是等答案,而不是给答案;坏的教育是拼命去灌输一个答案,让孩子背下来一个答案,强迫他接受一个答案,而不是让他有选择答案的权利。


最后,给大家预告一个秘密。我打算结合自己在儿童教育领域这么多年的经验,在今年我生日的时候,和一土合作推出一个项目,来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奔着培养孩子“内心充盈,乐天行动”的方向努力。这既是送给你们的礼物,也是在这个特殊节点,送给我自己的礼物。想知道具体是什么吗?关注“一土教育”后,在后台留言“礼物”,我们将会为你揭晓。


推荐阅读:

改变教育,从语言开始

我送小布上一土

120平方米的试验田

发音不好,怎么让孩子学好英语?

一土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更多了解一土学校,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那里有几篇来自奴隶社会的文章,讲述了一土学校和一土社区的缘起和一路而来的进展。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