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多少家长?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5篇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其它公众号标明出处全文转载。
作者张旎:三个孩子的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馆长,国际儿童博物馆协会中国大使,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创立人。
写在前面:
老牛探索博物馆的“大脑”-- 这是张旎众多和儿童博物馆挂钩的标签中的一个。
从2015年儿童节开馆至今,位于北京儿童活动中心的老牛博物馆已经成为许多孩子最喜爱的去处之一,那里有带传送带滑轮的建筑工地,有地震模拟台、有娃娃家、超市、诊所等角色扮演区域,有模拟的水利发电系统、还有恐龙考古区和空气气流体验区等,在游戏和探索中,孩子们得以感知体验真实世界,同时发动各种感官,去领会科学的奥妙。
虽然越来越多教育者与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儿童博物馆教育对于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作用,但在张旎看来,与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儿童博物馆教育相比,中国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博物馆陪伴孩子的状态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无为的“看娃”上,而并没有将儿童博物馆看作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孩子行为、启发孩子的思考、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发挥自己长处和优势去解决问题,并实现生成教育的绝佳场所。
正是看到了儿童博物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以及在引领未来教育和未来学习模式变革中的作用,一土与张旎的团队筹划在一土即将开放的家长学校平台上,通过设计一套以项目制学习为呈现形式的实践课程,来倡导和普及儿童博物馆教育,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可以借助身边的儿童博物馆的资源,来参与到孩子到成长教育中,让充满游戏力的陪伴点燃孩子终身学习的热情。
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之前也组织过带孩子去老牛儿童博物馆的活动,得到很好的反响,现在我们也在筹划进一步的合作。
更多细节,还请持续关注一土教育公号的内容推送和一土学校官方网站的内容更新。
那么到底什么是儿童博物馆教育?其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张旎将在这篇文章中,为您揭晓答案,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更多依旧为孩子教育发愁的父母们,打开一扇看到未来的窗。
为什么我要做儿童博物馆?
2005年我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国际教育发展,了解了各个国家教育的相同和不同,同时也理解了全球范围内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公平”,这些基本的认知对我现在所做的事儿影响非常大。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结婚、先后生了三个孩子,同时也开始研究儿童博物馆教育。在这个特别小众的领域工作,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的三个孩子,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的“早教乱象”看不下去。
对比中国和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的差异,我观察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政府和公益基金在早期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投入非常不够,这是导致这种“乱象”横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早期教育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这个问题应该是需要去解决的,这样的话,每个家庭不需要花巨大的代价去盲目“投资”早期教育,每个孩子也都能够拥有公平的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2010年我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儿童博物馆——豆豆家,当时是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会员场馆。
2012年,豆豆家获得了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最佳实践奖”,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国际儿童博物馆。也就是在那年,老牛基金会通过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找到豆豆家希望在中国捐建100家儿童博物馆。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在北京和呼和浩特有了两个落地的项目,同时也在其他城市推广。
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让儿童博物馆在中国发展起来,虽然离解决“早教乱象”这个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开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头。
可能你之前没有听说过儿童博物馆,希望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能明白儿童博物馆教育在做什么。
你的思维,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在中国,“早教乱象”出现的时候伴随着一个口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煽动性很强,很多孩子在刚出生起就成了短跑选手,很多家庭也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和钱,就是担心孩子“输”了这场比赛。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做是在时间轴上的长跑,孩子起跑的速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但起跑线的位置在哪里就非常重要,而父母的思维局限,注意并不是财富,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会有思维局限,思维越局限,孩子起跑线的位置在时间轴上就会越靠后,如果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在学校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式是“寻找正确答案”。 当教育没有打开人的思想时,就是在这个人四周筑起了看不见的墙,随着受教育时间越长,墙就垒得越高,越是在学校的优秀学生,墙就垒得越结实,最后这个人就象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见头顶上的一块天空,这就是思维局限。
在我研究儿童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局限曾被无数次打破,每一次经历我自己都觉得害怕,因为每一次我都会想“天呐!我居然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越是被打破,越明白自己的局限性,越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就越会懂得尊重孩子,因为孩子是没有思维局限的,当你尊重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看到的世界要比你看到的开阔的多。
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未来世界能够有竞争力,需要知道几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不要企图按照自己的想象规划孩子的人生
在21世纪,孩子一生换工作的次数可能是10-15次,主要原因不全是因为喜欢换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未来很多职业突然就消失了,因此未来人才需要熟悉很多不同的领域以应对各种变化,未来的工作竞争、工作模式、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都会变化,不变的部分或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没办法有效运转、或者干脆突然消失。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自己的思维局限里为孩子设计的人生轨迹是不是还成立?你应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给孩子设定目标,还是按照孩子的兴趣、优势、热情去给他强有力的指引和支持?
二、全球竞争力不是在全球化大环境中找工作的能力
全球竞争力是指:有能力、有意愿理解全球重要问题,并能够付诸行动。注意:全球竞争力是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之上的一种能力。
无论孩子有多少技能,只有当他具备了能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的时候,他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当他能够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时候,他才具备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全球竞争力中所提到的“能力”需要一整套“国际思维”框架的支撑,而全球竞争力中所提到的“意愿”只能是来自个人,如果是你替孩子规划的人生,那有可能不是他的个人意愿,如果不是他的个人意愿,他因此就可能丧失了全球竞争力。
三、只有在孩子玩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意愿
在儿童博物馆,教育最核心的思想是:
“玩本身就是学习”,注意不是通过玩来学习!
因为看不明白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所以父母有可能经常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阻碍孩子的学习。
儿童博物馆教育依据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本身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中填充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博物馆教育始终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为得到结果非常容易,但这个结果孩子是怎么得到的特别重要,过程的不同会导致孩子思维方式的不同,未来学习能力就会不一样。
我把儿童博物馆所谈到的“玩”定义为“高质量的游戏”,高质量游戏的最显著特点是“身心的投入”、“自主的行为”,和“过程最重要”。同时,儿童博物馆是个只提供大量高质量游戏的场所,你通过观察孩子自主选择进行的高质量游戏,就可以了解孩子的优势和意愿,你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势和意愿发挥到极致。
四、虽然上过很多年学,你其实可能并没有“文化意识”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并没有机会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个很深厚的概念,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思考的人对文化是没有意识的,也容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卑或自负两种心理,而不是自信。让孩子具备“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他很难在国际上受到尊重,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传统“,他也很难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全世界各地的儿童博物馆都非常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用非常系统、非常细致的方法让孩子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这一点在中国做的远远不够。
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文化教育,你其实对自己继承了什么,要传承什么是没有系统思考的。和孩子一起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去反思自己的文化,会是一个特别有益的学习过程。
五、创新不是偶然的发明而是系统思维训练的产物
创新是孩子天然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让孩子拥有系统思维的框架,他们就没办法用创新去改变世界。
简单来说系统思维有三个模块:观察、探究和创新,这三个模块下都会有具体的手段和思维框架,而在运用这三个模块进行思考的时候不是按照严格的顺序,而是反复推敲的过程。
你一定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系统思维的框架,我相信当你把这个框架应用在生活中时,不光能够引导孩子深入观察和探究这个世界,你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只有建立在深入观察和探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才存在可行性。
六、艺术教育远远不只是学会表达和欣赏,更多的是艺术思维对人的影响
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能够让人用艺术思维来理解世界、改变世界。
艺术思维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观察、提问、逻辑分析及观点分析等等,通过艺术思维来分析艺术能够横跨历史、地理、科学、社会学等等各个学科领域去理解问题。把艺术作品和相应的思维应用在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在美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在中国,应用非常有限。
在未来,艺术思维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能力模块。由于艺术创作伴随着人的情感表达,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的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思维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很难取代的。
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艺术思维,让孩子能够找到艺术和自己的相关性,能够更深入、清晰地理解艺术,能够用更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各种问题。这就是艺术思维对于整个人的影响。
我想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的思维局限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突破自我的思维局限就相当于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在时间轴上向前移动50年甚至100年,这个比让孩子想办法在落后100年的起跑线上抢跑要重要的多。
这篇文章提到的六点是全世界各地儿童博物馆教育最基本的思想和内容,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在未来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从属于未来的那条起跑线上起跑。对这场讲座感兴趣的,可以扫二维码去收听线上讲座回放。
从去年开始,和一诺以及她的团队沟通了很久关于在线家长学校的策划,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光凭单向输入是很难实现的,单向输入能起到的作用是打开门,打开门之后怎么走,往哪走,走得快,走得慢其实都是要靠自己去实践、反思、再实践,我想即使是建立一个在线的家长学校,老师带领下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也是核心。
打开门之后,每个人只要走,都能有路径,有人带路无非是走的时候有个伴,走起来容易一些、快一些,我在努力整理这个在线交互的课程框架和内容,希望能尽快和大家分享。
推荐阅读: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