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分上名校,到底有什么用?
题图:牛津大学,转自网络。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6篇文章,来自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bookreview)的原创文章《考高分上名校,到底有什么用?》。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前言:上周我们转发了一诺在新京报书评周刊“有时·论坛”上的讲话。新京报同时邀请了十余位童书作家、独立教师、童书出版人、创新教育实践者,他们对于教育和亲子阅读都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本期我们转载了新京报书评周刊整理的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我们自身处于当下,但孩子属于未来
身处一个充满不安定感和焦虑的现代社会,为人父母者很想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当我们想象未来的时候,必然要对当下这些孩子们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期待。教育是个必要的乌托邦。
在雨果奖获得者、“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看来,今后创造力会成为必需品,因此孩子们需要一种能够把创造性思维,贯穿融入到每天生活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挥创意。孩子们天生就有创造力,我们需要的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创造者,相信他们本身就有创造的潜能,我们能给他们的就是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让他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发挥出来。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如果没有办法用系统化的视野看教育,以及用更系统化的方式思考它,它注定会面临重多挫折和困难,比如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鸿沟,以及小而美的实践与真实世界社会践行之间的鸿沟。如何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创新,需要更多同仁一起联手努力。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创作高手进入其中,为孩子们打造内容,围绕一个极致的儿童内容产品全方位去打磨,把每一个内容做透,让它寻求到一个最恰切的表达方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属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成为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而不是输入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反应甚至会超乎大人们的想象。
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关心世界将如何发展。如何带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唯有用思考、用阅读、用教育。那么到底何谓良好教育?教育需要在爱中行走,没有爱我们无从谈起教育。而教育的宗旨即是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释放他们的原力,带领他们一起穿越成长的核心。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就是学习本身。我们不断强调父母的角色,同时也希望社会在公共资源上提供更好的支持。
怎样的选拔制度才是最合理的?
评价体系
推荐信制度更依赖于家庭出身
李一诺:评价是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高考这么重要?因为高考是一个评价体系,最难的评价是对不可量化东西的评价。一年之前我是个外行,现在可以算作是半个内行,每天从学校角度琢磨教育的问题,核心就是怎么能够有一套对定性品质的评价?
为什么高 43 35284 43 15231 0 0 3315 0 0:00:10 0:00:04 0:00:06 3315考?你问教育部长高考是好东西吗?他肯定也认为高考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不用高考用什么呢?没有更好的办法,总是要双面地看问题。两个全世界最好的奖学金,一个是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还有清华的苏世民项目,它的评价是什么?成绩和推荐信。
以后大家有孩子要出国就是要靠这个东西,这也是非常原始的形式。我认识你,你给我写推荐信就进去了,可能跟我一样优秀的人还有100个,但是他们不认识你,没有你写的推荐信,就进不去,这比现在的体制好一些,但是科学吗?不科学,有时候大家讲阶层固化,确实有这个问题。你的朋友圈不一样,给你孩子以后写推荐信的水平也不一样。
还有就是要跨界考虑教育。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但现在我们的学校又变成高墙后面的存在了。我们相信,社会上有大量没有所谓教学背景的人才,如果给他适合的土壤,他们可能会比很多在岗的老师教的更好,更有激情。所以一土也在倡行,希望把许多优质的社会资源有序有效的地引入学校,支持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如果一刀切,必须有教师资格证才能来,就变得非常生硬,如何让有序的资源进来?
至少,我们可以开始培训科学家老师。清华生物系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地方,每年有1/3的学生是奥赛金牌的学生,这些学生真正进入学校,并没有成为你希望的科研人才。最后清华都意识到,我是最好的学府招的却不是合适的人才,现在说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去影响高中,招来的人没用。
走向改变
“学”和“习”完全分开,学校只为“习”
凯叔:十年或者二十年,我觉得现代意义的学校功能会消失,它正在被互联网各种产品取代。我们现在学校课堂的教育往往通过非课堂的方式展现,或者家庭课堂的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已经吸收了这样的知识。这个时候学校起到的作用和现在是远远不一样的,它会变成一种协作体系,会变成一种训练体系。
学习两个字,学变成了生活当中每时每刻进行的事情,不用再去学校;习是需要的,因为你需要协作,这个世界永远是需要协作的,人不可能孤独的成长。这种碰撞、互为角色的扮演只有面对面的时候才会存在,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教育有可能是这样:学和习完全分开,学校只为习,而学在你的生活当中的各个产品或者每时每刻都在体现。
说到最近的高考,有一些孩子找到我,让我帮着辅导考艺术院校,我听到的一些事情让我特别震惊,冬天一个女孩子洗澡的时间只有十几秒钟,她们的日子是按秒过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一个女孩子不可以拿手玩弄头发,随时都会有监控来监控你的一举一动,然后给你扣分。这带来羞耻感,把每一个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我看到这样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他走路和其他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大一的时候头几个月是齐步走的状态,好可怕。
高考是我们目前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现在我们的体制不能说它是错的,但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一个单独的KPI动作有变形,这个变形我们怎么去纠正?
其实就跟治理一家企业一样,每个部门都有KPI,但是只唯KPI的时候会发现,别说公司,项目都没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我们在KPI和更高纬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KPI和未来之间我们是不是要找到一个更舒服的选择?
蔡朝阳:预测未来经常会显得我们很愚蠢。未来我们是不可预测的,我在2015年做过一个演讲,不可预测的未来和我们当下教育者的责任。我讲的那个东西跟李一诺老师非常接近,我更侧重的是一个个体在面对不可预知未来的时候会怎么办?
比如说在《未来简史》那个书里面就讲,再过几十年人的永生有可能实现,这就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一个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用我们有限的智力是不能解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的,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学生,怎么让他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教育所要考虑的问题。
演讲的时候我提了四个字“原力觉醒”: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自己会寻找其它的东西。我对教育的观念,就是让孩子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渡过自己的一生?他自己去发现,这就是原力觉醒。我有一个非常不靠谱的判断,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趋向它的极致,这时候哲学会变得更加重要。
我希望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实验,有做农业教育的、有做工匠教育的、有做生活教育的、有做创新教育的,我希望各种实验能够丰富多彩,像春花灿烂一样在我们的国度开遍,伟大的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接纳自己
生活与心理状态,比上名校更重要
张释文:我前两天看过一个纪录片,某某中学,同学们跑操是拿书的,只要停下来就要看书,步调非常一致。前几天库克演讲的时候说,我们现在都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我们觉得现在很多学校做的事情就像这样。
很多人对体制内教育都是不满的,有的人屈从于这个体制。工作的原因我遇到一些比较聪明的自救,用脚投票离开体制,在家上学,美国有200多万在家上学的学生,但是中国不行,是非法的。另外就是他们会选择一些创新型的学校,我看到这些父母的时候发现他们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怀着悲壮的心情,他们面对有更多的未知、焦虑。
凯叔:教育自救,我觉得没有那么可怕吧。也不要觉得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公立学校就一定怎么样,把它妖魔化到怎样的程度,我觉得它还是有存在的意义,并且它大体上奔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只不过,我们作为旁观者,很多人会觉得速度有些慢,变革有些慢,但还是不能忽略它此时此刻的社会价值。
作为个体来讲,我还是觉得教育这件事是一个越来越可以自我选择的一件事。但是你选择的前提真的还要知道,你的孩子在他的童年成长当中,他需要的是什么?当你做了另外一个选择,就意味着你身上背负了更多。作为一个家庭,父母是不是可以承担?如果可以承担,这是他们的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剥夺孩子的社交需求,这个很重要。
蔡朝阳:我大概能够理解教育自救的概念,现在体制里的教育遭受到的批评是比较多的,还有就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正如凯叔刚才说的,我们现在有很多校外的这种教育已经超越了课堂内的教育,因为课堂内毕竟是一个体制的东西,这个体制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滞后于科技的发展,比如说凯叔刚才讲到的英语课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经常想,学校里的英语教育到底有什么意思?我们都面对着iPad学了,是超越教育体制方面的一些东西。体制内的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它不会特别的有一种对个性的培育,个性的教育往往是小众的,而体制内的教育往往是面向大众的,有一般性的标准。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就是会有一种对孩子的个性教育的需求,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这种个性教育的需求在未来是可以有的,也是可以值得去鼓励的和尝试的,这并不是冒险。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在田野里长大的,我跟这个世界的联系,我躺在河边的青草地上望着天上的流云空想,这就是我跟世界的联系,日后我用什么东西来挣钱养活我自己的家、养活我自己?我就是用空想,我把这个空想变成文字拿稿费,诸如此类。
小时候我们家长引以为焦虑的那些东西,恰恰是这个孩子将来立身于世的所长,从这个个性教育的方面来讲,我倒觉得是可以被鼓励的,可能在座的三位家长自己的观念会比较明确一点,但是有很多教育观念没有像我们这么明确的他可能会有迷盲,这时候的一个建议,你要信任你自己,也要信任你的孩子,世界是很大的,不要认为你的孩子将来会被饿死,有一句话,一个孩子身长你所谓的缺点正是他的特点,而他将来会用这个特点立身于世,像我只会空想,跟这个现实世界是空离的,人家在放牛我在看天上的白云。
李一诺:我们自己学校里面有一个核心理念:爱己及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在接纳自己方面是做得非常差的,很多做法是不接纳自己导致的,包括理想焦虑。家长自己选择都很焦虑,他没有接纳自己。有时候别人问我,你有三个孩子,你三个孩子的前途怎么安排?他们三个的前途跟我没关系,我尽到养他们的义务。我觉得他们前途也不会太差,我们家庭教育在这儿。你不要以为自己怎么了不起,人有的时候高估了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能力,给孩子设计这个设计那个。
其实你设计不了,作为家长要接纳自己,你很多选择都是你自己的折射。其实学校提供的是一个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场,你跟这些人在一起,这个场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不用讲。要接纳自己、有自信,作为能够接纳自己的父母,你给孩子提供了超越很多家庭的环境的东西。
凯叔:大家都觉得名校一定对孩子好,最近出了一个数据报告,名校对于人才未来的发展是不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它是名校招来了更牛的人、更牛的学生,这些学生本来更好呢,还是名校本身对它有作用?这个实验是怎么实验的?从高中毕业和初中毕业,都会找到两波孩子,有一波孩子是考上好的高中或者考上美国好的大学,还有一波孩子只差1分。长时间跟踪这些孩子,最后得出结论,特别让人吃惊:名校真的没什么用。
那个数据得出来的结论是这样的,但是有没有用只有上过名校的人知道,心里的滋养、内心的充盈、自己社交习惯的建立和周围圈子。其实别人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我没上过,我高中都没上过,我的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学习成绩特别不好,现在混得也不错。所以,综合下来其实是说,家长不要太为上哪一个学校、是不是一定能进纠结,不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孩子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他是不是很爱这个事情,要分清主次。
推荐阅读: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