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土豆”给公众“科普”:你知道竹子的种子从哪里来吗?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219 篇文章
作者:王雨轩,一土创校班语文老师,现广州华美一土实验班语文老师。
一诺写在前面:
很多朋友也许还不知道,广州一土的分校是在华美实验学校的校园里,今年开学就第二年了。华美分校的负责人和老师是北京一土派去和招聘的,华美实验学校的陈峰校长,阮校长一直特别支持广州一土实验班的发展,所以在美丽的华美校园里,也有了各样精彩的小土豆的故事。今天的文章,就是讲这学期广州一土的一个项目制学习的过程。真正的项目制学习,要对真实的问题,展示给真实的“外人”,这个实践都做到了。另外文末有彩蛋一枚。
“天呐!老师,我好担心我晚上睡不着啊。”
“为什么?”
“因为我又激动又紧张,明天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天啦!”
橙子握着我的手不停地摇晃着。糖糖也跟着凑上来,两个小姑娘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仿佛明天真的就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可谁说不是呢?明天橙子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都会来,糖糖妈妈几个月前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爸爸也会带着哥哥一同前来,因为明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儿童节……
“这个名字是我取的”
6月1日,华南植物园竹园草坪上一片人声鼎沸,橙子最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错落有致的白色帐篷尽头,签名墙上大大地写着:探究竹子之旅项目展示日。今天是一土广州校区的小土豆们第一次将展示搬到学校外,也是他们第一次向除了爸爸妈妈以外的社区公众“科普”自己探究了三个月的科学研究成果。橙子注视着签名墙,脸上洋溢着无限的满足,因为“探究竹子之旅项目展示日”这个名字是她取的。
<< 滑动查看展示日当天更多精彩图片 >>
展示日前的项目课上,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项目名称,橙子说 “因为这个学期的项目就像一段科学的探究旅程一样,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享受整个过程”时,小土豆们似乎都被她打动了,纷纷投票给她。橙子是那么的自信从容,我恍然间意识到:这已经是她在一土做的第四个项目了啊。两年来,我几乎见证了橙子的蜕变,已然快要忘记两年前那个害羞、胆怯、害怕表达自我的她了(一年前,橙子和我一样,从北京辗转到了广州)。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
如果你参加了华美一土实验班六一的项目展示日,一定会听到所有的小土豆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名字——小超人。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好奇发问,便没有这个项目。
那是在开学时寒假趣事分享会上,小超人分享到:
寒假我和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天太热,我戴了一顶帽子,走到竹林时一阵风把帽子吹到了竹子上。竹子太高了我够不着,妈妈告诉我:竹子是可以压弯的!你把它压下来试试。结果我真的压弯竹子取回了帽子!我心想,竹子真的是太神奇了,竟然可以压这么低也不断。这么神奇的竹子,它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竹子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可谁也没有答案……怎么办?经过慎重的考虑,老师们决定放弃原本的项目计划,大胆地实践一次更真实、更彻底地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制学习,最大程度将决策权还给孩子,让他们不断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更大胆地去思考和探索。
“老师,这是我的猜想”
▨ “我猜想竹叶是竹子的种子!”
▨ “我猜想竹枝是竹子的种子!”
▨ “我猜想竹节是竹子的种子!”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老师并没有急于打断或否定。因为老师深知,这个项目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绝佳机会。他们拥有奇思与妙想,敏锐地感知着万事万物,同时也不断地建构和修正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当我们探讨到什么叫科学、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甚至科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如同着了迷一般,不舍得停下来。我们告诉他们,如果愿意,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因为科学研究的最初大多都是“疯狂”的、“不着边际”的想象与猜想。孩子们这一下可炸开了锅,于是便有了上文这些可爱又可贵的猜想。
只有猜想可不行,我们还必须实验自己的猜想,再由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理有据才够严谨。
▲ 孩子们的试验田
与自制的标识牌
孩子们严格按照了问题—猜想—实验—结果—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进行实验。大家将自己猜想的“种子”——竹叶、竹枝、竹节、竹鞭等,小心翼翼地种进了实验田里,并插上了自制的科学标签和保护它的标识牌。
实验的竹子甚至都是他们亲自写申请给校长,获得批准后从学校的竹林里挖出来的。
▲ “小土豆”们和校长申请,得到批准之后去校园里挖出来的竹子
写给校长的申请书,
滑动查看小土豆们更多的设计手稿
可是十多天过去了,地里却毫无动静,没有任何发芽的迹象。 面对这个结果,小土豆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将自己种下去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翻出来,重新做了观察分析。小朋友们发现种下去的竹叶全都黄了、干了、腐烂了。
竹枝、竹节亦是如此。那竹鞭呢?第一次实验等待时间柯一上网检索过,网上资料说竹鞭可以长出竹子呢,还有竹米。为什么我们的没有?大家拿出原来种下去的“竹鞭”再次观察,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种下去的不是完整的竹鞭,只是一部分!这部分叫鞭根。
那么竹鞭是否能种出竹子呢?小土豆们学习了如何在种植箱里使用营养土来种植竹鞭,这次的实验很顺利,十多天后,竹鞭长出了竹子。于是大家再接再厉,尝试竹米是否能长出竹子。
为了搞清楚竹米到底是什么,大家打算从一般植物的种子入手。小土豆们对比观察了不同的种子,从家里带来各色水果蔬菜寻找种子,发现原来植物的种子是从果实来的!那竹米应该也是从竹子的果实来的。老师帮大家从网上买了竹米,将竹米和其他植物的种子进行了对比观察,进一步了解竹米的特征。大家发现所有的种子剖开后里面还暗藏玄机呢。于是就赶紧在自己的花盆中种下了竹米,经过耐心的浇水、培育,二十多天后竹米也长出了竹子!
“请问竹子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探究动力,同时联结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源”,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外出学习field trip。去华南植物园从五感(five senses) 角度学习认识不同种类的竹子,去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参观……
▲ “小土豆”们走进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采访科学家
由于用竹鞭和竹米都种出了竹子,孩子们困惑极了:到底哪一种才是竹子的种子呢?
他们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于是我们便设计了华南农业大学科学家采访活动。科学家们告诉小土豆,竹鞭长出的是同龄竹,并非竹子的后代,而竹米长出的才是后代呢,小朋友们恍然大悟。
最终,小土豆们最终验证了全部猜想,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训练科学思维,培训实验动手能力的历程。小土豆们体验到了科学家怎么思考问题,如何一步步去伪存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验,最终看到事物的真相。
至少,刚刚过去的六一展示日那天,他们已经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了!
“这个展板上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做的”
“小朋友,这些都是你做的吗?”
糖糖用力地点点头,说道:“嗯,这个展板上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做的。我很满足,只要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我都觉得好开心。你知道竹子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吗?你想听我给你介绍吗?”……
为了准备自己的项目展板,糖糖遇到了许多挑战,将三个月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展板上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每当她想到自己的探究成果有机会展示给公众的时候,她又继续鼓足勇气,噙着眼泪做了下去。最终她成功地设计出了房子造型的展板,并且在展示日当天获得了很多贴纸。
当他们勇敢地迈出校园,走向华南植物园的那一刻,这个展示日便不止于“教别人”这么简单了。这样的公开展示形式打破了学校的“孤岛”状态,联结了原本“割裂”的学校和社区,使学习真正产生了社会价值。这样的联结也是项目制学习的核心所指,学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与机械记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是真实的,展示更是如此,与考试拿高分相比,这样的方式更让人充满斗志与激情。
如同仔仔所说:“昨天小姨来我家,没想到,她都读博士了还不知道竹子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脸上除了惊讶,分明还写满了自豪。我问:“那你怎么办的呢?”“我给她讲了一遍我们在项目课上学到的竹子的知识。” 项目课虽然已经结束,可看起来仔仔小老师肩负着的重任似乎并未因此而终止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710kin3e3&width=500&height=375&auto=0
▲ 关于这个项目,一土的老师这样说
一个小彩蛋
我6月份在广州华美实验学校参加山长讲坛,左四是台湾道禾的曾国俊老师,左六是华美的陈峰校长,他右边就是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