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四到六年级孩子的思辨读写课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460 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写在前面: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期末考试几乎不会给语文留复习的时间,反正复习也没用。这门功夫在平日的学科,所反映的可不仅仅是人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更多的是孩子思考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阅读理解的本质是和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写作本质上是思考的表达。当孩子对某个话题真正有所思考,当他掌握了某种思维方法、思考框架,写作就是一场自然发生。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对独立和独立思考的渴望,相信他们主动探究去了解思考世界真相的强烈愿望。让我们通过广泛的阅读,精彩的讨论,将真实的思考与学习相联结,从底层思维能力入手,直击读写的本质吧。
时隔多年,因故意杀人(猪)罪入狱的大野狼阿力,接受了《大野狼日报》的专访。
在采访中,他讲述了当年他杀害三只小猪一案的真相:阿力奶奶过生日,阿力想亲手为她做个蛋糕庆祝,但家里却没了糖。在向前两只小猪借糖的过程中,因为重感冒,他正巧打了两个大喷嚏,不小心吹倒了小猪们的房子,把小猪给压死了。而第三只小猪不仅拒绝借糖给他,还侮辱他的奶奶,阿力恼羞成怒,抓狂的同时也抑制不住地打喷嚏,结果被赶来的记者和警察抓了现行——称他试图故意吹倒小猪的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犯。
这样一个“反转”的故事,你相信吗?
这部曾获美国插画家学会银牌奖、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的经典绘本,简直是对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的现实隐喻。
被立场、偏见操控的媒体权威消解,各路流言在情绪的挑拨中不断发酵,所谓的事实被一次次反转,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
真相扑朔迷离之时,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我们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型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到底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信什么,是指在信息输入时,能对信息源有所辨析、对论证质量有所判断,基于可靠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被轻易忽悠、煽动;做什么,则是在信息输出时,能基于事实、基于逻辑,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作出明智行为决策,而不被权威、情绪、经验、立场所绑架。
换句话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独立的观点,成就自由的思想人格。
这样的思维能力,在西方一直被视作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很多重要的教育机构和知名人士都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而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它也成为新课标、新高考的一大关键词。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中强调,要把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和考试,转变成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为核心。这里的“能力和素养”,就包括“理性思维”“科学素养”“解决问题” “质疑反思”“独立思考” “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这一系列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怎么教?
面对新课标、新高考提出的要求,无数老师和家长问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上,批判性思维到底应该怎么教?
我们给出的回答之一,便是与阅读写作结合。通过读写,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人文底蕴,塑造价值观。这种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也被不断强化。高考考试试卷中,阅读理解的绝对字数在增加——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而阅读速度,只可能通过日常的阅读训练来提升;阅读的选材范围在拓展——这对学生的阅读面也提出了要求,平时阅读面越广,对各种话题接触的越多,考场上就越不会犯怵,越得心应手。
而考场上一道道的“阅读理解”题,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能否提取信息、概括大意、读懂作者所思所感,更要求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观点。
这种观点,既包括对阅读文本的判断——作者到底写的怎么样,有哪些地方特别精彩,有哪些问题还值得商榷,要能评价作者的推理论证;还包括对书中探讨的议题的回应——一本好书好文章,反映人性冲突,反映伦理困境,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议题。作者在书中有他的立场态度,孩子也应该学会通过独立的思考分析,给出自己的回应。通过深度的思考,而不是对作者浅层的附和,不断拓展自己思考的深度。
如果只是让孩子自己自由、随意地阅读,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而这几乎也是普通语文课上的应试技能,最难以触及和提升的部分。
例如在孩子们自己读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后,我们让孩子写下自己的感想。
孩子们能在独立的阅读中,读出这本书第一层寓意:事实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阿力可能是被冤枉的。
但这本书可供我们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却远不限于此。
在C计划的课堂上,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什么呢?
打破标签。狼一定是坏的吗?现实生活中,狼的杀戮行为是否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在所有的文化中,狼是邪恶的生物?——打破我们的先入之见,而不要给一个人、一个群体轻易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
兼听则明。只听到三只小猪的说法,或者只听到阿力一方的辩白,我们可否就轻易相信?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避免只听一方观点,就匆忙作出结论。那你们有过因为只听一方观点而冤枉别人,或者因为父母老师偏信一方而导致自己被冤枉的案例吗?——兼听的道理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同样,当我们在上网读报看新闻时,也要学会识别判断,我没有有听到冲突双方的发言,记者媒体们有没有采访双方的声音。当我们只看到一方的指控时,选择等一等,等听到另一方的说法,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尊重证据。双方的声音都听到,彼此的说法却不一致时,又该怎么办?——用事实说话,看谁的证据更有力。但什么样的证据才是可信的?例如“大家都在说”、被众人相信的信息,是否就是可信的?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又会经常用一些不相关的证据,试图佐证某一个看法?例如,你们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成绩差甚至长得丑,一旦班里发生某些坏事就首先怀疑他/她?当我们只有种种蛛丝马迹,却没有直接、确凿、充分的证据指控某个人时,是始终怀疑、排挤他/她,还是坚持“无罪推定”、平等待之?
写作的底层是思考
读过了,思考过了,然后还要做什么?
写下来。将自己的思考输出落地,才是真正的强化掌握。
现实地看,在孩子们经历的升学竞争中,作文早已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而当他们迈入社会,优秀的写作、表达能力也是职场发展的必备利器。
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应试作文辅导班,指导孩子雕琢精致的文法,掌握精美的字句。而我们相信,写作本质上依然是思考的表达。当孩子对某个话题真正有所思考,当他掌握了某种思维方法、思考框架,写作就是一场自然发生。
例如,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课程结束后,我们问孩子们——你们最想说的、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他们有太多素材可以写了。被父母冤枉,被老师冤枉,或者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冤枉别人。
而在作文中,他们并不只是简单地记录事情的经过,还处处透露着对事件的反思。究竟是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公允的事件发生,下一次,我们可以如何做到更好。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阅读,思辨,写作——输入,思考,输出——我们希望通过思辨读写课形成这样一个教学闭环。用一本本好书,一场场精彩的课堂讨论,和一篇篇习作,陪伴孩子的学习成长。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C计划刚刚和一群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们读完了七本书。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我们一起讨论贫困的话题、讨论校园霸凌、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讨论成长路上的选择。更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怎样去权衡利弊、怎样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手段、学会分析什么是合理的归纳。
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我们邀请孩子们,再次踏上思辨读写之旅。
线下版课程,将独家落地一土空间。小班额,强互动,会给孩子们留下满满的收获。
我们为孩子们精选了七本书。话题涉猎广泛,从文学经典、人物传记到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的科普,并配合主题,在全书阅读中嵌入相关文言文与现代文片段,拓展孩子们的阅读面。
两周一个主题,在补充课外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观点、分析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在一次次的讨论、写作中,塑造不懈质疑、多元包容、理性判断的思维品质。
《可怕的科学之<受苦受难的科学家>》:通过这本经典有趣的科学读物,让孩子们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分析让科学家们受苦受难的真正原因,学习他们求真求知的探索精神。
《海底两万里》:科幻大师凡尔纳的经典之作。在畅意阅读中,我们会为孩子们补充大量有趣的海洋科学知识,让他们学会用可视化的方式提炼文本信息,并体会学习“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书中人物对于海洋资源利用的不同态度,则为进一步的思辨讨论提供背景与空间:人类到底有没有权利猎杀海洋动物?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边界究竟何在?所谓的“可持续捕捞”真的能实现可持续?我们应该为海洋保护做些什么?
《捣蛋鬼日记》:通过这部经典的顽童小说,我们将和孩子一起探讨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奥妙。“熊孩子”到底为什么“熊”,怎样让熊孩子长成小英雄而不是小恶魔?学会对人的动机、行为进行分类,通过“知能愿”框架层层追问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理解什么才是充满爱与平等、尊重的教育。
《小狗钱钱》:青少年“财商”教育的经典读物。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什么才是“健康”的金钱观,挣钱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会用“目标-手段”“开源-截流”等经典分析框架,梳理理财知识,更新理财理念;并尝试应用书中知识,为自己列出“愿望清单”、制订理财规划。
《夏洛的网》:通过这部家喻户晓的儿童经典文学,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如何寻找每个人独特的人生价值。我们更会一起大开脑洞,学会使用“穷尽分析法”,寻求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如果你是夏洛,还能想到更好的办法救下小猪威伯吗?
《少年读史记之<帝王之路>》:基于《史记》的历史通俗读本。这也很可能是不少孩子第一本接触的历史科普读物。为什么要读历史?应该如何读历史?《史记》里记载的故事都是真的吗?历史学家到底是如何去探究历史的真相?为什么司马迁也会出错?“有错误”的史记还值得我们读吗?如何更加全面立体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激励无数人的经典著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带领孩子了解残障这个他们少有机会接触的话题。残障人士面临着有形的障碍,而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也将面临各种各样有形或无形的障碍。面对障碍如何树立人生目标?如何找到真正问题所在、克服障碍?为建设一个“无障碍”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又可以做些什么?
线下版课程导师团队
课程信息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了解更多信息及优惠
▲一土空间公众号
-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