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家长焦虑四问

达婉中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22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牵着孩子小手的家长(from unsplash)

作者:达婉中。国际教育知名专家,一土学术督导。曾任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中国文化教研主任,上海美国学校外语系主任。


写在前面

自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为寻求发展的机会,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所在。关于“未来学校”,“未来人才培养”等话题,使教育人士及家长即兴奋又焦虑。“未来学校”究竟是怎样的模式?“未来人才培养”的要素是什么?其实这与“未来社会”一样是个未知数。我们都是在走向未来中进行学习。从过去半个世纪的社会发展来看国际教育,有一系列成功案例,也有诸多现象让人迷茫。


这篇文章就将围绕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希望在这个由家庭和学校组成的社区,家长们将不再孤军奋战。就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老师所说,“好的学校是一个老师、学生、家长组成的紧密的情感共同体,一个扩大的家庭概念,能给孩子们整全的、负责任的人格教育。”


Q1

人生是否有起跑线?

孩子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人们对于成功的期待在时间上越来越苛求,希望速成,追求立竿见影的结果。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认为,生活是一个生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也是生长和发展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与杜威有师生之交,在教育领域有共同的研究和探讨。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两位教育大家在理论上有异同,但是都谈到了:教育,生活,学校, 社会。


因为有了时间的计算,日期的计算,漫长的人生可以说有着无形的起跑线。从时间上来看,新的一天,新的一周,新的一个月,新的一年都可以是一个新的起跑线的开始。从人生成长的阶段上来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这些时间和阶段的新起点,都可以作为人生自我成长的反思机会,对下一个阶段发展进行规划,以自我激励。


笔者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条商业广告语。被绑架了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竭尽全力让孩子进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从而能一路进入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那没有名牌小学和初中对日后的学习是否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历经半个多世纪,笔者得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见证了几代人的人生和成长,我们有一系列案例证实,人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五零后的领跑者


反思50后的成长过程,这一代人在他们的中学时代,赶上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许多人不仅没有升入大学的机会,所有毕业生都被送到农村插队落户,有很多孩子甚至都没有初中毕业。10年后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一部分插队青年通过自学,考入了大学开始本科学习。进入80年代,一批50后莘莘学子到海外高等学府深造。至今40多年过去了,事实上,他们之中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有的荣获海外国家科学院院士,有的以高端研究成果得到诺贝尔奖认可。更有一大批海归精英,回到中国参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成为不同行业的引领者。


50后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人需要具备自我驱动力。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亮他们内心的小火球。对未来发展具有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并有创新激情的人,在逆境中也能寻找并获得机会,使自己不断成长,有所作为。


一个调皮的六年级学生的蜕变


多年前笔者曾教过六年级。一位男生在班里属于行为无法自控,学习不专心,经常作业不做,考试不及格。教师和家长常常沟通,都对孩子的任性和不懂自我管理感到忧虑。在后来的几年中,笔者没有再任该学生的教师,但在各项活动中,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如足球比赛,乐队表演,学生会义卖等。看着这学生从一个小调皮慢慢长到1.9米高,有一头卷发的大男生。到毕业季,该学生当选为毕业年级的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在学生群体中体现很强的领导能力,在他的演讲中,他代表全体学生感谢父母对他们的爱,感谢所有教师为他们的付出,并承诺会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整个演讲充满了自信。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生长过程。“守望”是一种爱和期待。只要家长和学校坚信,孩子就会给出惊喜。学会学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付诸于行动。同时关注在跑的过程中,如何超越自己而不是和他人比赛。当孩子在18岁之前完成中小学学习,进入大学及职业发展阶段,那又是一个新的起跑。而这个阶段可以持续50-60年,在这漫长的阶段中会充满无数挑战,也会有无数机遇,应该是一路风光无限。


作为家长,笔者认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以发展的眼光,成长型思维,以及欣赏和鼓励的心态,来陪伴孩子的一路成长。


Q2

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最重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身体在发育,能力也在增强。这些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但有一种能力,必须终身具有,那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在国际学校任职20年,笔者曾带过10多届的高中毕业班。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我至今难忘。


校长说:当你们今天离开这个毕业典礼会场,你们就是成人了。我送给你们一句话,那是你们在幼儿园时老师就教你们的:“Clean your own mess 清理你自己的烂摊子”。


孩子在幼儿园的年龄,有什么烂摊子需要收拾呢?那就是清理自己的东西,不影响别人,不妨碍公共场地的使用。在学校,孩子们在做游戏或者阅读时,他们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将玩具,学习用品,或者阅读书籍散放一地。当一项活动结束,教师会要求他们将玩具和书本全部收拾归位,才开始下一个活动。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要承担的清理工作会逐渐增加。比如中午午餐结束,将自己的餐具送到洗碗池。学生自己制作展示册,选择各个科目学习作业做出集锦在家长会上做展示。学校通过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告诉学生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在家里,家长可以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助做一些家务,因为他们是家庭的一员。在公共场合如机场,巴士,博物馆等地方注意不大声喧哗,不肆意嬉闹,不随地丢垃圾。这些都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训练。


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自我保护能力。在穿行马路时,必须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擅自闯红灯,将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孩子18岁高中毕业,作为一个成人走上社会,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有不少案例说明有些青年人犯罪其实是法盲,或者是无视法规。比如1994年一美国青少年在新加坡用油漆喷涂别人的车辆而受到法官检控,处罚包括鞭刑,关押和罚款,连美国总统出面都救不了他。2010年一西安音乐学院学生从车祸到故意杀人而被判死刑。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说明青少年从小接受知法守法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将将使其终身受益。每个人必须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同时这也是自我尊重。


Q3

 解决“孩子成长焦虑症”

真的有最佳方案么?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即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同时又盼望他们能在未来社会脱颖而出。但是如何实现这个愿望?是否有什么妙方灵丹可以立马见效?这也是千千万万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在寻找的。在过去20多年里,笔者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反思自己多年在国际教育领域,从教师到部门主管,到担任民办学校的校长,以及两个80后/90后孩子的成长过程,笔者觉得消除“孩子成长焦虑症”的最佳方案,是父母自己成为懂一点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家长。在当今社会,做很多事都需要合法证书,比如任教需要教师证,开车需要驾照,申请工作需要学历或受训资格证,结婚需要结婚证等等。而生孩子只需要夫妻双方的选择和决定,孩子出生倒是有出生证,但父母却没有任何证书,保证他们会成为合格的家长。


宽松的家庭氛围的前提,是有原则的家庭教育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为人父母必须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父母自己有高学历并不代表能教育好孩子。过度的宠爱,放养,甚至过分严厉都会在孩子的认知,习惯养成和行为上带来不良后果。记得有一对博士父母,带着孩子来参加幼儿园入学报名。父母描述他们如何用“放养”的方式使孩子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孩子喜欢画画,他们允许孩子在家里任何一个墙壁上画画,甚至是父母的卧室。正说着孩子拿着一支无法擦除的马克笔,开始在校长办公室的墙上画画。笔者立即给孩子一个白板,让他在白板上画画。喜欢画画是好事,应该大力鼓励并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和机会。但是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孩子到处进行涂鸦。结果就会出现如那位美国青少年在新加坡发生的喷漆情况。


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家长作为家庭的主体,学校的合作者,社会的组成部分,懂一点教育和教育心理学,将极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家庭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是最有价值的礼物


笔者在上海的一所美国高中任校长时,有一次晚上八点下班回家。出租司机感慨地说:“校长这么晚下班,你们学校的学生一定都很优秀吧?我的孩子是没戏了”!


与司机交流之中,得知这位出租司机的孩子目前二年级,在学校功课比较差,经常被老师批评。一位二年级的孩子就被认定是“没戏了”?!这孩子的美好一生才刚刚开始啊!


笔者询问出租司机,“为什么你不能帮助孩子的功课”?司机无奈地说:“我们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不知道怎么帮啊”!


以学校的功课差,就定性孩子“没戏了”,这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这样的评估缺乏人文关怀。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这孩子的语言和逻辑思维智能力可能与同龄孩子相比还没有充分发育,但不能断言他/她未来就不会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早地给孩子下负面的定论,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会导致他/她对自己失去信心。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尽管孩子在学校的功课被排名落后,在家里,父母也不能轻易地对孩子说“你不行”,“你真笨”,“你没戏了”。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是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记得当时笔者建议那位出租司机,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和信念,同时父母确实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Q4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姚期智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执教30年,是该领域的泰斗级人物。2005年,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职位,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创办了“计算机本科实验班”,希望培养与世界一流高校等同的本科生,能有更高的竞争力并领跑国际创新的计算机科学人才。学生们称这个实验班为 “清华姚班”。2009年,“姚班”纳入了“清华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11年姚期智博士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笔者有幸聆听了姚博士精彩的演讲。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姚博士提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有激情的时代,一个有养分的环境,一颗充满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头脑。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太多的打击和否定,那好奇心就会被抹灭。


姚期智博士在报告中,提到中国学生的课程缺乏挑战。没有接触到深度的实验。作业和题目缺乏思考性的能力。课程应该有从浅到深,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使每个人都得到挑战。他举例说明了在给与学生多层次教学内容时,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得到挑战。


姚期智博士在教学中从差异教学和实际问题解决出发。他抛出一个30年来计算机行业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各自去研究探讨,然后进行展示及评估。几周后,五组学生各自带着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演讲,小组相互提问质疑,结果所有小组的方案都不完善,全部推翻。


这时一位学生怯生生的举手:“我能提出一个方案吗?”,姚期智博士说:“当然可以”。


该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公式,刚一写完,全班响起了掌声。姚期智博士惊喜地看到,30年都没有被计算机行业解决的问题,被这位本科生解决了。姚博士进一步辅导该学生写论文,在美国顶尖杂志发表。姚期智博士认为,中国学生相当聪明,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深度思维能力训练。正是有了各个小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和探讨,有了小组在一起的相互质疑,辩论和挑战,该学生不断在思索的过程中,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尝试着表达出来。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绝对是“有激情的时代”。国际教育进入中国有多年,对00-10后孩子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学都校应该是一个有“养分的环境”,让孩子在养分充足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的头脑“充满求知欲”,保持好奇心,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一土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