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这 4 点,就是想让我的学生学会学习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53篇文章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作者:韩冬,一土中学部学术校长,北京大学学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硕士。曾任教于北大附中,后任教于北京鼎石学校,为该校首任科学组组长。毕业生遍布哈佛,耶鲁,斯坦福,MIT 等世界顶级大学,超过 200 名北大清华毕业生。
本文来自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
写在前面:
今天这篇文章,是韩冬校长在周一一土中学线上分享课“学会如何学习”的文字整理稿。里面,有他作为一位终身学习者的切身感悟,以及在中国顶尖的体制内学校及主流的国际化私立学校任教多年来对于教育、对于学习的心得,希望能带给大家关于学习的更多思考和启发。说到孩子的学习,相信我们常常衡量学习好坏的一个最主要的维度,就是成绩。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要学会如何学习。但对此,我想澄清一个观点:学会如何学习,并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的手段,它本身就应该是学习的目的;而成绩,只是对这一目的达成度的一种检验。因此,在一土,我们的育人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效学习者”。
在这个共识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学习这一过程要求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提升这些能力需要做什么。我们可以想一想用来形容高效学习者的词汇: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一点就透;融会贯通;专心致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际上这些都和以下四个能力维度有关:
资源利用能力
知识构建能力
认知驱动能力
心态调整能力
▲ 学习能力要素矩阵
资源利用
01
如果把学习过程比作一场驾驶汽车的认知之旅,那么学习资源就像燃料。就像不同车辆利用不同燃料的能力不同,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也不同。
资源利用能力低的学习者通常有这些表现:
局限给定的狭窄资源渠道
不能对资源质量加以鉴别
无法有效提取有意义信息
与之相对,而高能力的学习者在这方面则有这些特点:
善于主动拓展新资源渠道
能够对资源进行鉴别筛选
能够从大量资源提取所需
一提到学习资源,很多人直接反应就是课本,课外学习辅导资料,或者各种网课什么的。这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各种课外读物(尤其是经典作品)和影片(尤其是纪录片),高质量的自媒体视频, 都是极好的资源。这些材料的趣味性,生动性,知识的深入程度,以及不同作者的独特视角,都是课本和教辅读物之类无法比拟的。
另外,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子应该多到处走走,多些游历,就会多些感悟。我尤其主张孩子们多到山野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中的万物可以激起基因深处最原始的学习冲动,可以说是最大的学习资源宝库。与通过书本或者网络学习不同,在旅行中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带来更强更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情绪体验,因此有无法替代的意义;但同样它并不能替代通过书本和媒体的间接学习,因为这个过程很难高效构建知识体系,更大的作用是通过情感体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为更系统的学习提供动力。这些不同的资源渠道,功能也不同。
我的最大爱好之一是观鸟。每一个观鸟者都能体会在野外亲眼通过望远镜目击野鸟时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动 — 这是再精彩的书籍纪录片都无法带来的。在这些年我也常带着学生观鸟。不少观鸟的学生都对整个自然生态领域产生了强烈兴趣,并自发的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各种知识,从而养成了很好的信息素养;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已经坚持写科普文章发公众号,其中很多篇目引用了大量的英文学术文献(见下图)。
说到信息素养,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利用能力,而且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潜在的学习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过剩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取需要的资源。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资源量的增大,优质资源的比例一定是下降的 — 因为优质的资源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较高的成本。因此,利用资源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对资源的鉴别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紧张兮兮地时刻防范孩子接触低质资源;相反,孩子经过接触各种资源再进行鉴别提炼的过程十分有益。
还是用我自己做例子。我很喜欢古典诗词和历史,而这两个爱好都和我小时候的一个爱好有关:听评书。评书中的定场诗和其中的历史故事对我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但众所周知,评书定场诗的水准通常不高,书中的历史更是经常歪的离谱。所以评书似乎不是学习诗词和历史的优质资源(虽然可以是优质的娱乐资源),但它激起了我强烈的学习兴趣,驱动我开始接触经典诗词和严肃的历史著作。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地完成一个鉴别和提炼学习资源的过程,还没耽误娱乐,挺好。
▲ 纪念并感谢单田芳先生
有关学习资源,我想借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做个总结: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就看你如何发现和利用。但最后需要提醒一句: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资源渠道的重要程度不同;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需求不同,学习风格不同,相同资源的和适合度也不同。因此,寻求学习资源这件事情,要根据具体需求亲力亲为,真正培养属于自己的资源利用技能。
知识构建
02
不管你能找到多少学习资源,这些知识还不是你自己的;真正的学习,需要构建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知识构建的能力看作是选择认知路径能力。选择路径有不同策略。
低效率的策略包括:
针对知识技能,死记硬练
单纯积累知识,忽视结构
迷信学科教条,割裂认知
相对的,高效的知识构建策略应是:
透过知识技能,探寻规律
注重概念联系,构建图谱
打破学科藩篱,融会贯通
不得不说,大多数的学生甚至老师普遍使用的都是低效策略;在教育界之外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普遍印象也是各种低效策略的集合。充斥教育市场的产品,包括技术产品和培训产品,大多是让学生不断重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低效策略。比如广受学生、老师、家长、商家高度关注的“知识点”,实际上就是低效策略中才注重的东西。要想高效的学习,更加需要注重的是这些点之间的连接,也就是概念。换句说话,学生应该做的不是收集知识点那样的“珠子”,而是将珠子编织成网,形成一件珍珠衫。这也是近年计算机技术界的大热门“知识图谱”所做的工作。看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学会构建脑中的知识图谱,那么未来真的要被 AI 取代了!
这种知识间的连接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跨学科的连接也十分必要。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细胞的微观结构是中学生物的重要内容,也是让很多学生和老师头疼的内容。这一部分涉及大量的长相怪异的细胞结构(很多用光学显微镜都看不清),有着生僻名字(英文体系里学习更难,都是来自拉丁语或者希腊语的词),对应各种复杂而又抽象的功能。很多学生在这里做的就是一通愣背,通常传统的中国公立学校老师就让学生看着图、列着表格背,而传统的国际学校老师一般会让学生画个海报贴一贴写一写然后挂出来展出。
可以想见,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让学生的认知得到什么持久的提升,就算背得滚瓜烂熟,画的天花乱坠,恐怕完成完作业考完试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而在这一部分,我的策略是让学生把细胞和国家进行联系:细胞有边界,就像国家的边境,也都是选择通过性的;细胞有自己的“政府”,发号施令,指导细胞内各项工作;细胞也有自己的能源系统,工业系统,交通系统等等……国家和细胞都是能够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因此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是符合逻辑的;而国家是学生很熟悉的、身处其中的事物,所以学生以这样的认知路径就很容易真正理解细胞各部分功能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想象一下学生学习时的痛苦程度。
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最优秀的那些无一不是具有很强跨学科思维的人,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走得更深更远。比如我曾经有两个学生,他们都热爱化学,都是在全国得奖的级别。其中一个除了化学之外,对其他学科,包括物理和生物都不屑一顾,认为这些都是丑陋的,结果上了大学之后就显得十分平庸。而另一个学生则对整个自然科学都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曾对我说我的生物课对他大学化学专业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他已经在耶鲁攻读博士。
其实教育界对这种融会贯通的知识构建策略是一致认同的,尤其是近些年,国内外的教育系统都在不断强调,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少有落实。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比起直接考察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熟练操作,知识的连接,或者说概念的理解很难考察评估。但其实也不是不能考察,重要的是要在陌生情境中考察知识的迁移。这当然对评估人(出题人)的要求比较高了,需要自己能够创设学生陌生的情境,而又能让学生在其中应用熟悉的知识。但这确实是各种教育体系评价的趋势,无论是国内高考还是国际教育体系。
我曾经在 2011 年给我当时北大附中元培班的学生们出过一道生物期末考试题,是根据一些基础知识,从一张陌生的代谢路径图(如下图上,是生物学科常见的表示方法)解决一系列问题。当时我的上司看到这道题觉得太另类了,完全和高考方向不着边,但仔细看了看又说“挺有意思的,留着吧。”学生们做完卷子后有的破口大骂,有的大呼过瘾,一下子把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区分出来了。
6 年后,当我在闲暇时翻到 2017 年高考理综卷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有两道题(下图下)和我当年出的另类考题十分类似,而两题总占分达 22 分,超过生物总分的 1/4。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当然那时我已经离开高考体系有一段时间了,更熟悉的已经是 IB 体系。在 IBDP 的科学学科大考中,有 2/3 以上的题都是实验题,而且这些实验都来自真实发表的学术论文,学生几乎不可能见过。
▲ 我在 2011 年给北大附中学生出的期末考试题中的图例。
▲ 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中的图例。
总之,知识体系的构建本质上就是概念的理解;而概念理解的标志就是知识的迁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性,早已是国内外不争的共识。但在此还是要补充一句,虽然跨学科的迁移能力十分重要,但不同的学科却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具体学习策略上也各不相同,但这些策略都应指向学科的本质。
▲ 上图为一土中学致力打造的学科特点。
认知驱动
03
认知驱动有如发动机,为认知之旅提供动力。很多人的认知发动机结构并不有利于学习,表现在:
被动接受灌输
避免问题解决
固守原有认知
而高认知驱动能力的学习者则有这样的表现:
主动提出问题
尝试问题解决
勤于反思自我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认知冲突”。当一个人接触的新知识无法用原有认知解释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而当新的知识与自身认知达成兼容,认知冲突就解决了,也就意味着真正掌握了新的知识。 产生认知冲突的重要标志就是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会让大脑分泌一些物质,让人产生生理性的快感。
实际上人类天生就对问题有独特的敏感性。例如,我随便提个问题,比如“我今年多少岁?”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毫不关心,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猜一下答案。因此以问题驱动认知是很高效的方式。在这里给各位家长一个建议,以后孩子放学回家,不要再问“你今天学了什么?”而可以改问“你今天提了什么问题?”
与提出问题相比,问题解决的能力显然更受重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考试,无论是国内的中高考,国外的 IBDP,Alevel,AP,还是 SAT,ACT,托福雅思,本质上都是给出问题让考生解决,看解决的怎么样。但所有这些考试都只能考察问题解决的效果,而无法有效探测问题解决的过程。然而对学生的学习最有效的反馈应是对过程的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过程中的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样才能做及时调整。
更何况,问题的解决不是认知的终点。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如果没有圆满解决,那么是解决方法的问题还是问题本身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是否引发了新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思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也许你现在已经意识到,对学生整个认知驱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估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这一过程就像水下的冰山,并不容易观测到。对此,越来越多的教育系统提倡使用一种评估策略:表现性任务。这类任务通常是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利用已学知识,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而教师则对任务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和反馈。
例如在科学学科中,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性任务。下图是对这样一个任务进行评价的示例,雷达图可以反应这次任务中学生在不同环节中表现的能力。
总结一下,问题的提出-解决-反思是高效的认知驱动方式;然而这每一个环节上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具体的技巧,恰当的引导和不懈的练习。并且,资源利用技巧和知识构建策略一样,在不同学科中,这些具体的技巧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具体如何提升各学科的学习能力,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过多涉及了。从 3 月 2 日至 6 日,一土中学创校教师团队将在线上悉数亮相,为大家带来连续五期学科专题分享,扫海报中二维码可加入直播,期待见到大家。
心态调整
04
最后说说心态调整。就算有再充足的燃料,再强劲的马达,再明智的路径选择,没有完成旅行的热情和谨慎而聚精会神的驾驶,你的认知之旅也不会太顺利。心态是一切的保证。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摒弃这样的心态:
缺乏聚焦的低效忙碌
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
情绪被成绩好坏左右
而应提倡这样的心态:
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
追求学习的持久价值
对成绩保持平和理性
精力集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具备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对此,学校和家庭都应给予充分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给孩子有足够时间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这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课程设计水平都有很大挑战。
对于持久价值的追求会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意义感和目标感,使得自己更愿意面对挑战。不是说功利的价值不重要,而是它不应是追求的目标,而应该还原为对真正的最终目标的检测。这样一来,对于成绩的态度通常会更加健康。
有些孩子遇到成绩上的挫折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有些则会知耻后勇,查漏补缺。这其实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差别。
总结
05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当代名人的例子作为这篇的结尾。有“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无疑是高超学习能力的代表。他的代表作包括国际最流行的在线支付系统 PayPal,性能最好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以及连NASA 都没有掌握的可重复使用的太空火箭。
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的成功秘诀: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来思考问题。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就是,直击问题的本质。
当我们思考学习的本质,就会发现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
以热情、专注而平和的心态,借助充分而优质的资源,通过不断的问题提出、解决与反思,构建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
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需要是教师的悉心引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尝试。只有本身善于学习,又深谙教学之道的教师,才能通过一系列认知脚手架一样的课程,构建出一个高效助力学生能力发展的体系。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体系中成为一名“高效学习者”,欢迎报名加入我们的中学。好吧,我承认,这是个广告。
如希望了解更多一土中学的信息,欢迎加入一土中学咨询群。
- END -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支持一土,点“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