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诺:永远跟孩子站在一边……

一诺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710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Photo by Rene Bernal on Unsplash



写在前面:

今天的推送是一诺参与碧山讲堂的直播活动,与碧山创始人张玫女士对话的文字整理。在分享中,一诺从一土创办的初心角度,梳理了她对教育认识的三个阶段,站在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总结了对孩子底层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这是一场回归教育本位的对话,将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关系阐释地清晰而完整。


敲响那还能够敲响的钟,
忘了你完美的供奉。
万事万物都有裂痕,
那恰恰是光进入之处。
——伦纳德.科恩(Lenard Cohen)



 教育的时代裂痕是过度的路径化 

从2016年创立至今,一土已经走过了四年多的时间。

说起做教育的初心,我想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当时给我大儿子择校的时候。在调研过程当中,我看中了加州的Altschool,当时在加州有很多创新学校,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就是规模不大,但是标新立异,以儿童为主体,当时我们就在那里读了一年书,算是创校生。

《你也在为孩子上学发愁吗?》←可点击查看)这篇文章,也是我在那时的思考。里面写进去很多在美国体验到的创新教育理念。同时在我考虑回国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整个国内对教育的焦虑。

我在了解国内教育的时候,很痛心地发现大家都把教育路径化了,好像一个人选择一种教育就是选了一条路径,似乎作为父母,你就必须要在孩子还只有五岁的时候,给他选一条路。

by Joshua Tsu on Unsplash
   
而且焦虑的大环境裹挟着家长:如果这条路没有走好,那目测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我当时对哪个目标路径都不喜欢。我觉得脱离本质的教育的路径化本身就是问题。那时候希望在所谓“国际” 和“高考” 路径中间开辟一条“路" ,让孩子既有强烈的中国身份认同感(Truly Chinese),又有全球视野 (Truly Global) 
这是我第一个阶段对教育的认识,可以说是在”反抗"路径化的教育, 希望“另辟蹊径”。

第二个阶段,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是个简单的路径问题,究其根本,好的教育都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拥有儿童视角。

相比之下,你也会发现,所有所谓不好或者“坏”的教育,也都有共通性,就是以成人为中心。

其实好教育跟路径没太大关系,你可以学中文,可以学英文,可以中国, 也可以国际, 如果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一个好的教育。

所以一土就提出了三句话——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

这三句话的真实落地让我开始意识到,其实做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听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不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课程体系就能达到的,它其实是一个生态。

教育实际上是个community社区),这个词可能会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大家都是周围的邻居,学校也是community school。中国理论上讲也是这样的,但是这些年城市化急速发展,所以其实大家在真实生活里并没有那种community feeling(社区连接)。

by United Nations COVID-19 Response on Unsplash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社区非常重要,放在从前有一个词,叫做“吃百家饭”,这就说明了比较温暖的社区关系。一土讲“全村养娃”其实是一个道理,这其实对孩子的整个社会情感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个阶段,开始有做教育的生态观。实际上学校里面教的那些课程知识,是表面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是学校这个场域,以及在这个场域中人和人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试图去了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这么焦虑,后来发现纵使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社会分层之类,但是问题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关系都是不对的。很多学校里,各种关系都是拧巴的,老师跟孩子的关系,老师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和校长的关系,校长跟上面主管单位的关系等等。然后家长跟老师的关系也是拧巴的,家长跟孩子的关系都是拧在一起的。

所以不论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课程体系、师资,但是每天面对这样的关系, 你是不幸福的。

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讲述教育中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点击查看)。其实真正做教育,是要做这个生态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对的的时候,孩子就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有肥料,有阳光雨露,它就会长。你不用每天去拨一拨他的种子皮,然后去挑一挑他的嫩芽。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做个比喻,我们的“土壤”是有问题的,“阳光”是有问题的,“雨水”是“酸雨”,“空气”也是“雾霾”。但我们不在乎这些, 我每天就在用针去挑那个种子,就把那颗种子搞得非常痛苦,而且会适得其反,不可能长得好。

这时候你会认识到,办教育就是办社会。做教育就必须有这种社会观。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我去培育这个种子,搞这个阳光雨露太费劲了,我就每天挑挑种子吧。

但是实际上你真的要种子发芽生长, 就需要去做这样的阳光雨露, 因为这些才是一个教育必要的一个环境。是必须的工作, 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没有这个环境的话,好的教育,靠每天拨弄那个种子,是不可能发生的。


 好的教育是集各家之所长的教育 

大家问到中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The Well Trained Mind》,作者是Susan  Bauer,这个作者很了不起,她自己homeschool(家庭教育)了四个孩子。它里面讲的“经典教育”的哲学和方法我十分认同。

书里讲,孩子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鹦鹉学舌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重复,是积累大量的知识或者事实的层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为下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逻辑阶段(Logic stage)。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兴趣在于寻找”为什么”,更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互相联系,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第三阶段,是表达阶段(Rhetoric stage)。学会写出和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对事物的独特观点,并且是以清晰、有说服力并且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有了大量的事实,可以去argue(辩论)。

所以大家看, 这并不是中国的或者美国的, 而是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确认他们需要的方法,里面有偏记忆的, 也有逻辑的和表达的。三阶段的教育正好切合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这也让我看到其实好的教育不是单一维度的,不是欧美体系或者中国体系,这是很肤浅的一种标签, 其底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支持,这不论对什么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孩子的底层能力重于专业技能 

我记得曾经在麦肯锡招聘的时候,对大学的教育有过很多反思和认识。我认为不管一个人学的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阶段,特别是本科阶段,其实都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什么专业不太重要。

回忆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觉得我学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忘了,留下的,都是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比如说工作环境的构建和能力的成长。

如果我们宏观地认为教育是为了就业,那就业是为什么?如果追溯根源,还是当时工业革命的时候发现社会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工人。从这个角度,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处在18世纪那个模式,这是现代教育的整体问题。

by Josue Isai Ramos Figueroa on Unsplash

可能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如果你选了一些很偏的专业或者看起来无用的技能,那进入了职场会没有优势,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虽然表面上大家看招聘的时候,看重专业对口,但是我们在职场这么多年也知道,其实我们最后重用哪些年轻人,主要是看他底层人格的构建,比如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坚毅的品格等等。 


 给家长的建议 

经常有家长会问我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投入什么东西是最值得的,什么是最性价比最高的?因为很多商家的卖点就是这样产生的。

家长被告知你应该学好英语,学好数学。但我认为,对家长来讲,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那就是你跟孩子永远有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你只要有这个东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了,纵使你花再多的钱在数学、语文、古文经典上,都不会对他充盈的人生起大的效果。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中国家长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孩子有事情,比如今天收到一条孩子行为表现不好的短信,就会自然地想:“我在家里得怎么管他,才能让他达到老师的要求啊?”

家长遇到孩子问题后的心理状态,会很自然地跳到和老师一边,和孩子对立起来。但我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一步。

家长要时刻记得,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永远跟你的孩子在一边。不要轻易去美化跟孩子站在对立面这件事情,认为是因为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

很多青少年自杀的背景, 原因之一就是,自己本来就很难受了,妈妈来又骂他一通,把他骂的一文不值,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孩子的这个状态是很可怜的。他不像我们成人可以选择和别的人交往,孩子没有选择,只能和你这个父亲或者母亲在一起,所以当我们也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他就无处可去了。 

最近我看一些青少年自杀相关的资料,真的非常非常痛心,大量的青少年时期自杀的孩子,在他们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家长是没有任何预感的,这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作为家长,如果有什么事,是排在所有事情前面的,就是要永远是和孩子在一边,始终和他保持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最后,这篇在碧山讲堂的访谈,缘起是一土最近出了《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这本书,希望这些文字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想要购买书籍的朋友,可点击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关于教育,很多家长都是在“梦游”


一诺:三个孩子独立动手做钱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诺谈三个孩子的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



↙转发、点赞、在看| 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