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分享会苏州首秀:干货满满的教育盛宴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关心一土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刚过去的立春之际,一土未来教育项目签约落地昆山。(点击链接查看→《一土教育携手昆山市,共创未来教育生态圈》)
3月8日,一土又走进了苏州,来到这个能与天堂媲美、又极具人文风光的城市,举办一土新书分享会及纪录片《教书匠》的展映——内卷时代,教育能否不焦虑?这是一土落地昆山后开展的首次长三角地区的活动,希冀将一土的理念实践与苏州、昆山、长三角的家庭建立沟通链接,共同探讨交流。
▲ 活动现场图片
中国教育智库网CEO、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先生,中国首部关注教育设计的纪录片《教书匠》的总策划及总导演梁玉洁女士,上海STEM云中心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理论研究所博士张逸中先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执行负责人李成越先生,原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总经理解琪女士,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陈馨女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刘刚教授,昆山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兼一土教育创校董事王建利博士,一土教育创始人兼董事长申华章先生,一土学校创校校长郭小月女士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纪录片《教书匠》进行了展映,该纪录片于3/27日正式登录央视,一土有幸成为该纪录片记录的12个来自全国的教育案例之一,取名《安全感》。透过镜头,纪录片真实呈现了一土日常,以及在这背后一土老师们对教育深入的思考和热忱的探索。
现场进行了两场圆桌论坛——“如何做,才能把教育从理想变为现实?”“内卷时代,教育能否不焦虑?”论坛气氛热烈,金句频出,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来自不同背景的嘉宾,用他们多元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为当下教育带来了深刻的观察,多角度解读了教育的真义。
01.
大家都在谈未来教育或者创新教育,在现在这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日益增长的时代,未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郭小月校长、解琪女士、陈馨女士以及李成越先生给出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看法。虽然大家说法不同,但都一致认为:未来教育应该是更关注人的教育。
嘉宾们表示:
“未来的创新教育是人在中间的教育。人在中间,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会紧张,不会觉得跟孩子一来一往的交互要处处被监管、被要求;人在中间的教育,孩子会有要为自己生长所负责的意愿和动力。我们每个人,在人在中间的教育当中,会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愿意等一等自己,慢慢地长,长成自己那个最好的样子。”“未来的教育,第一是要让人更像人,我们人在未来能够活得更像人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第二是要更关注人的状态,而不是更强调目标。”
“希望我们未来的教育不再单纯的是“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是可以时刻能感受当下的状态。”
02.
在学校,老师是最重要的元素和角色,但在现在的社会包括教育系统的大框架下,老师各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如何理解老师这个角色,又可以做些什么去支持老师,能够让教育变成赋能的场域?
做过一线老师,目前正在做农村教育研究的李成越认为:“作为老师,一方面需要安放好自己教学的期待和目标,更多地关注孩子这个生命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需要被关爱、被释放,需要有更多空间去支持自己的成长以及更好地去生活。”
做学校教师发展的陈馨女士说:“首先,老师需要保持一份成长性的学习;第二,老师应该放下权威的角色,跟孩子形成一个共生的关系;最后,老师需要摆脱工具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心里应该装着老师最底层的作为人的需求。”
而当问陈馨女士,在给教师赋能的教师成长课程设计里面,最需要给老师的核心东西是什么时,她说:
“对教师发展关键的因素并不唯一,希望学校能有像有一土这样的空间,允许教师去捕捉到孩子真实的需求,让教师站出来呼应那份需求,并和孩子一起,不带有标准答案的去回应那些真实的可能。
老师和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可能最值得学一学的是如何跟孩子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师生关系。”
03.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一土也非常强调关系的构建,教育中的三个主题“学生、家长和老师”中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校关系也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
论坛上,《教书匠》纪录片总策划和总导演梁玉洁女士则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给出了关于亲子关系的一些建议:
“成人在跟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状态里,首先是要知道退回来,因为我们的经验只是其中一种可能而已。”另外,她更是从安全感的角度给了家长一些建议:
“很多时候是我们觉得不安全,所以才去替孩子担心他未来的种种,但我们不可能像阿拉丁神灯一样,可以随时给孩子解决困境,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给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像水一样的状态,更多地是流动的、是会随时改变的、是可以适应的。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他都能调整自己,也会有一个更好的生命状态。”
张逸中博士从自身作为家长的角度,给出了在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上的一些参考: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会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是陪伴,第二是跟孩子分享,分享他每天的成长和收获。
在跟学校老师沟通上,会经常主动问老师孩子的近况,从支持孩子成长和学校工作的角度去沟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也会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学习和生活负责。”
在如今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做才能有更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深有体会的一土一线老师李卓说:
“孩子生而为人,而不是长大成人。他天然应该拥有和我们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只是因为幼年的时候,他无法自主行使这样的权利,作为成人,需要协助他形成这样的权利。不管是亲子陪伴,还是教师跟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归还权利的过程。
而老师和家长之间,不可以成为客户和服务者的关系,而应该是生活的关系,是相互陪伴、相互刺激、相互生长的一种多元的关系。”
所以,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我们的家长、教师和学习者,是共生的关系,更应该是一致行动的关系。
04.
在内卷严重的当下,作为教育中的三个主题——学习者、家长和老师,都很焦虑。怎么能够在内卷的时代,做到不焦虑呢?
对此,一土老师李卓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焦虑不可避免,要以坦诚和成长的心态去面对焦虑:
“我们应该包容、接纳自己和身边同伴焦虑的状态,我们焦虑,往往是因为面临了问题,或者是困境。焦虑并不都是不健康的、不需要的,关键是焦虑之后我们要做什么。焦虑之后,是否能把我们面临的问题梳理出来。梳理出来以后,产生解决问题的行动,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对家长来说,当有焦虑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焦虑和担心,但不要用这样的情绪让孩子产生驱动力,只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比用焦虑来引领孩子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勇气,是相信自己,是创造力,是平静下来。”
作为一个教育观察者,梁玉洁则认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会面临这条道路上的问题,也会享受在这条路上的精彩,我们需要多角度去看待一些事情:
“孩子无论在哪条路上,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也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收获。作为家长,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未知时,应该少想一些不一定会发生的负面东西;而在跟孩子互动的言行和态度上,应该想得更多一些,才不至于破坏关系,影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对底层教育常识的东西想得越通透,我们做的事情才会越不走样、越不变形。”
一土教育创始人华章则表示:“应该更享受过程,即便是痛苦的过程,也可以很享受,关注过程就不会太焦虑。因为即便按单一价值观,每个人也不可能有一样的结果,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像郑德林先生所说:正如一个跑道上有向左和向右的箭头,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向一个方向跑(暂且不论资源是否够用),那么可能带来的是更多的内卷,是去超越去竞争。但是,有的孩子向右边跑,有的孩子向左边跑,带来的则可能是相遇。人生当中,更多的相遇,一定比更多的竞争要更好。
最后,借用陈馨女士的一句话:今天我们焦虑,把孩子送进名校,是我们看到了那些名校的成绩,才相信。但未来的教育是,我们相信才能够看见。
“仰望星空,万物皆明。”把目光放在更广阔的的空间,把眼界放在更长远的未来,或许我们的前路才会更加清明。
点击下方海报二维码,可回看活动直播↓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一土的小店,可购买《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以一土老师推荐的其他书籍。
- END -
一诺对谈《准备》作者:内卷之下,教育的突围之路(对谈干货)
内卷有药,你敢要吗?
杨东平:解决“内卷化”,需要一场学习的革命
↙点击【阅读原文】| 可观看直播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