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教书匠……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781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纪录片《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中国首部关注教育设计的纪录片《教书匠》陆续登陆央视网、央视影音和中国互联网电视平台,《教书匠》纪录片有一个副标题,叫做“The Teaching Artist",片中想表达的跟我们传统意义的教书匠形成了一个小的反差,他不仅是有日复一日的精尽,日复一日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更有作为“教学艺术家”的无限创造力。


他是跟人相关,跟艺术相关的,在《教书匠》纪录片中,更多地是想在细节中去呈现这些教书匠们身上的艺术性。


▲ 图片来自《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一土是纪录片中12个来自全国的教育案例之一,该集取名叫《安全感》。我们常规以为安全感是什么?就是我们认为有一个人完全地接纳你、包容你,让你觉得不会被受伤害,更多的好像是在情感和心理层面的需求。


但安全感不仅限于此,当我们在讨论安全感的时候,往往把它包含的内容窄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身体的掌控感,面对各种情绪时的被允许、被接纳,思考问题时的自由不受限,表达观点时的清晰顺畅,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酣畅淋漓……都以“安全感”为基础适时适当地觉察和支持,是孩子们“安全成长”的基石。


举一个例子说,一个孩子写了一天心情日记,拿给妈妈看,然后他妈妈看到后说你这好多错别字啊。我们觉得我们想要教给他更多知识,想帮他纠错,但是孩子其实只是想跟你表达、跟你链接,这个时候,如果你首先选择接住他想表达的东西,他下一次就会继续跟你表达,这就是他表达的安全感。


包括在一土课堂上,《教书匠》纪录片导演梁玉洁说:“有一个很被打动的细节,特意留了下来,就是当时李卓老师很爽快地去跟孩子道歉:‘不好意思,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谢谢你告诉我这个’。”


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允许自己跟老师说的、跟家长说的、跟别人说的不一样。他在思考的时候,就不会给自己设限,然后又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事情。


《安全感》这一集,真实呈现了一土的日常,以及在这背后一土老师们对教育深入的思考、热忱的探索以及创造。以下是纪录片中老师的语录,也是他们对教育、教学以及对安全感的理解和思考:


▲ 图片来自《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一土老师王琪:


“运动游戏课,就是一边游戏一边运动。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保护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喜欢运动,然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跟身边的成人、老师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信任的关系,让他们觉得安全。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上体育课,孩子收获的不仅是身体健康,更可以在运动游戏课当中,体育课当中,正向地表达自己。可以在游戏中很好地跟别人建立合作的关系,还可以在课上跟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引发每个人自己的这种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好的内容里面,好的课程里面,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然后吸收在自己身体里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世界的认识。


每个人其实跟别人没有可比性。你从小生长的环境,包括你每天一路感受到的事情,都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就算经历着同样的事情,但是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跟别人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每天面临跟别人比较,说我更厉害他更弱,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不太好,特别是对小龄儿童来讲,他们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循环当中,很容易陷入到自我的焦虑当中。”
 

▲ 图片来自《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一土老师祝玉娟:

我们一切的教育,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基础就是安全感,然后是尊重,在这之后才是学习等其他的发生。孩子心沉下来了,他就能够去阅读、去表达。

他们确实也有淘气的时候,我会觉得这都是相互的。

我会问他们:你在说话的时候我有没有打断你?

:没有。

:那老师是怎么做的?

:老师会等着我说完再说。

:这是老师对你的尊重,对不对?那老师在说话的时候,你怎么做才是对老师的尊重呢?

可能给一年级的孩子讲什么叫尊重,太难理解了。但是因为你一直都在尊重他,他真的是很深切地能够感受得到。所以一给他讲,他就特别明白。

我觉得人的天性就是向往美好,他自己也感觉到这种美好了,他以前不是不喜欢、不向往,只不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有人提供给他一个脚手架,他会觉得很舒服,这是很良性的一种互动。

就是一点一点地解小疙瘩,解疙瘩的同时给到他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命令式的教育,你可以说你不要哭,你别哭。这就好像是有人中箭了,你把他的箭从外面剪去了一样。单纯地不让他哭,但其实什么也没有解决,下一次他可能哭得更厉害。如果这种积压得越来越多的话,有一天要发生质变,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帮助孩子从源头来解疙瘩,那对于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对老师其实也是一样的,我每次解开一个疙瘩,其实也是自己成长了一遍,没准自己心里面也有说不出来的那种疙瘩,跟着孩子这样同时走一遍,自己也觉得挺踏实的。疙瘩解开了,慢慢地他自己就能解决问题,这个功夫是很值得的。”

▲ 图片来自《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一土老师李卓:

“这基本上是一个教师的意识。就是我在意孩子的发现,我在意他的欣喜,或者我在意他的苦恼、疑问这样的事情。当孩子看到一个什么,哇!我跟他们一起开心。然后他们看到植物已经长那么高了,他很欣喜,或者是他发现别人的实验破坏到自己的实验的时候,他们会起冲突。接纳他们各种各样的情绪或者情感,这就是我注重感受的方式。


在对孩子的评估体系当中,我看到这个词叫做“投入”,这个事让我很震动。投入的意思是,当你在做一件你没有那么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你依然愿意专心致志。

我是尽力地想要做这样的课堂,我希望我力争做到,课堂上孩子们生成的越来越多,我能越来越撤出来,我给的更多的是辅助脚手架。”

▲ 图片来自《教书匠》之《安全感》截图


一土老师王向荣:


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是跟着孩子来学习的。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可能我的力量是特别微小的,我可能不是一个特别会写文章的人,也不是一个最会讲课的人。但是我想有很多大师们,如果我自己没有能力带孩子们走向一种高度,我可以请那些大师们来带着孩子们走向文学的殿堂,走向文学的高度。


所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文学带给我们什么,它其实就带给我们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的角度。我们不读这些文学之前,当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也就是这样:我在窗外看见了一棵树。然后当我们去读了文学作品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一棵树还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看。既可以看它的树干,也可以看它的树枝,还可以看它的树叶;可以看春天的树、夏天的树、冬天的树,可以看不同的季节;甚至我们除了可以看树,还可以听树。我们有同学在写,要拿一个听诊器去听大树的心跳!

所以当我们去阅读了这么多的作品之后,它会带给我们很多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就有了非常多不同的体验。

我们没有更多地去教孩子修辞,应该怎么用比喻,应该怎么用拟人。但是孩子天生就是和自然相通的。所有的比喻和拟人,在本质上都是想象和联想。

还有一种拟人是,我是可以和动物植物去对话的,而孩子天生就是比成人有和自然更多的连接。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对他来说不存在拟人,他写的就是他自己:我真的在跟它对话。”


《教书匠》之《安全感》已于3月7日上映,可在央视网、央视影音和中国互联网电视观看。点击下方视频号上的视频,观看纪录片片段,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完整视频:

-  END  -

推荐阅读

纪录片《教书匠》值得看!


一土分享会苏州首秀:干货满满的教育盛宴


送你三把钥匙,开启孩子终身幸福的人生……


↙点击【阅读原文】| 可观看《教书匠》之《安全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