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07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文章来自:一土苏州活动圆桌论坛。文字整理:lily.


“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

在现在这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日益增长的时代,大家都在谈未来教育或者创新教育,未来教育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是对教育变革的诉求和对教育现代化的向往,面对这个新时代的命题,我们需要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今天的文章,主要从回归教育本质的角度来谈一下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以及在这个趋势下,老师的角色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未来教育应该是看见人的教育 


 未来教育应该是更注重“人之为人”的教育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工业化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也更追求目标和效率,并且人也逐渐变得工具化,我们开始忽略作为人的感受和情绪,忽略了作为人本身的一些需求。


所以,未来的教育不应该是 do something 的状态,而是每个当下 being 的状态,我们应该更关注状态,而不是更强调目标。


未来,不该再是单纯的“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是时时刻刻感受到“我”的感受,享受当下的生活,不管是开心亦或者是难过。


内卷时代,让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去享受当下,但是不管你是焦虑、愤怒还是失望,如果都能够感受到并且享受那一刻,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未来的创新教育需要是人在中间的教育。人在中间,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会紧张,不会觉得跟孩子一来一往的交互要处处被监管被要求;孩子本身在中间的教育,会让他有为自己生长所负责的意愿和动力。


 图片来自广州一土


因为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人在中间的教育中,会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愿意等一等自己,让自己慢慢地长成最好的样子。

 未来的学校教育需要兼顾个性和群体性
未来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需要在两个维度上走得更远,第一个是自主和个性化,第二个是群体性。

我们的学校从建立以来,其实相对是大一统的,但是会出现对个性照顾不周的问题,这是今天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群体性和社会性,是学校本有的一种宝藏,但是在如今也并没有被充分地用好。

每个人在他毕业以后,真正怀念起来的是那些和朋友、师长以及父母之间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在学校,没有被充分地加以生发。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去做更多的社会化学习,比如一土的社会情感学习(SEL)。

 一土SEL课程框架

学校其实是我们的社会,里面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件事情在学校里面往往也只是被一笔带过。

未来学校如果能在个性和群体性两个方面落地和走得更远的话,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或许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未来的学校需要抓住教育的核心主线


对于学校本身的突破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抓住教育的核心主线。


人的一生最好经历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是自然的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说,是孩子的童真天性,以及我们的大自然;第二是身边的教育,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营造温室,在他接受的范围内,我们要去突破和挑战,让他认识真实的社会:现实如此,以后自己有没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第三是世界的教育,是跳出你原有的束缚和局限去反思和重建。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我们的学校,需要在时间分配上充分地去考虑,哪些时间用来做自然,哪些活动用于认识真实世界,哪些活动是跳出来打开想象力的。


如果能够在时间切分上保证好,学校就会往前迈一大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的自由和自主,自由和自主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经历的最重要的课程,这种课程的时间在学校里和学校外怎么保证,是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去努力的。



  面对未来教育,老师的角色需要有哪些转变?  

 要把老师当人

在现在社会的教育系统下,作为老师,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今天当老师很不容易,就像当医生不容易一样,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品头论足。


一线老师是所有需求的实现者,面临着大量的要求、规则规范,甚至是指责,还要面临孩子的成长、情绪状态以及家庭问题。作为老师,他的所有动作也都会被放大。


但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老师也需要社会、需要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只是单一地盯着孩子。所以,不能让老师的生活除了学校之外没有第二个地方,我们需要为老师营造一个全新的生态。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老师也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为你要照亮别人,需要可持续地去照亮。老师也需要给自己留有空间,并且学会爱自己。


像小月校长所说:


“作为教育的支持者,一定要经常问自己:‘我自己现在快乐吗?我真的在工作里面有愉悦感吗?我觉得我是个有趣的人吗?’如果生活不让我觉得有趣,我不要做事。在一土,我经常跟老师们说要多爱自己。”


而且在一土,据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月校长会为了老师们的早餐,宁可下厨试一试做早餐。世界上有非常多可以谈及的指导老师学习和发展的东西,但是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心里装着老师作为最底层的人的需求,老师一定是幸福的,老师幸福了,孩子在学校自然也就能幸福地学习和成长。


▲ 一土部分老师


 老师也需要成长


但同时,作为老师,有时候也有很大的问题,往往为了达到各种琐碎的目标,忘却了最本源的状态。


很多时候,不把孩子变成达到目标的工具,先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孩子的成长目标,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老师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学习,这个职业是最应该有成长性的职业,但据不完全统计,80%老师的年均阅读量不超过两本。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我们现在对教师的培养,比如说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更多的还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老师的评优评先更多的也是知识技能,我们简单地认为,老师能够把他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交给学生,就是对老师优秀的评价。


但这些恰恰只是入门的评价,当把基本线变成优秀的时候,我们对教育的要求就太低了,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低需求是要先吃饱饭,最高的需求才是追求自我。当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是吃饱饭,是还能够考到好成绩的时候,就没有机会和环境去追求自我实现。


老师要逾越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未来的老师会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情绪劳动者,要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绪(首先要能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受每个孩子所处的氛围和当下的感受,是做教育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感受情绪的能力。


 作为老师,需要更注重跟孩子的关系而非课程


愿意成为老师的人,心里都有一份善良。但是作为老师,能不能放下权威的角色,跟孩子形成共生的关系非常重要。


现在,无论是城里的学校还是村里的学校,课程都很多,有的学校甚至有三四百门课程。但是如果问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小朋友会特别开心地说最喜欢的是大课间,其次是小课间。

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大课间和小课间和我们投入那么多心力打造的语数外比起来,到底为什么让孩子记忆深刻?

一土在早年的时候,有一个辛苦种出来的一盆花被打烂的故事。小朋友初期认为是隔壁班的孩子们使坏干的,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究,才发现猫是罪魁祸首。

严格意义来讲,这不算课程,但这就是学校里,老师跟孩子的互动。课程是教育价值观的载体,并不是学校的束缚,而载体里面的连接点是教师。

一土老师跟孩子们


今天中国教师发展最关键的东西并不唯一,但是学校有没有空间允许教师去捕捉到孩子真实的需求,让教师站出来呼应那份需求,和孩子一起不带有标准答案地去回应那些真实,非常重要。

在里面,既让孩子除了大小课间的喜爱以外,又真的能在里面建立起一种师生之间的新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或许老师最值得学一学的是如何跟孩子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师生关系。

今天我们焦虑,把孩子送进名校,是我们看到了那些名校的成绩,所以相信。但未来的教育是我们相信才能够看见。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做教育越久,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


杨东平: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培养“一个明智的人”


这些教书匠……


↙文末留言您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 也欢迎转发给需要的朋友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