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不是小号的成人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87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www.pexels.com
作者:一诺、任琦枫。文字整理:lily.



写在前面:


一土talk是由一土教育独立发起的访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对教育有深度思考、有热情的父母和教育探索者、实践家,以及关注教育的有识之士,围绕教育、养育和共同成长的相关话题,来展开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对话。
这次的一土Talk,邀请了一土教育创始人一诺和一土幼儿园部负责人任琦枫老师,针对亲子育儿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教育冰山下的东西。 

 


@Sue


《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说“帮我们更懂孩子,帮孩子更懂我们,帮我们更懂自己”。这三句话简练地道出了教育的一些真谛。围绕这三个层次,您认为我们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孩子及孩子的成长?


@一诺:

我们成人起始的状态都不懂孩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但是作为成人,去看待孩子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孩子并不是小号的成人。

我们经常有“孩子就是个小号成人”的错觉,希望他能听得懂我们的讲话,而当他听不懂的时候,家长就会很挫败。

▲ 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我们跟孩子之间产生的很多冲突都来自于“我认为他是一个小号的我”,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由于孩子整个大脑的发育状态和心智发育规律,导致他的行为模式非常鲜明。

像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所讲的那样,孩子的一个重要语言就是游戏,英文叫做play,play是一个很广义的词,角色扮演、玩个游戏等都是play。这是孩子最自然的一种语言。

但因为我们经常忘掉这些,所以经常会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一些“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好像跟别人比,我的孩子心智发育很“缓慢”,给自己造成一种不必要的压力。(这个所谓的缓慢实际上是正常的状态,而所谓的超常,实际上是不正常的状态,或者哪怕是正常的状态,也是少见的状态。

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孩子的状态都有让人觉得很不错的(比如我们拍下来发在朋友圈的),但是只有你在第一现场,你才知道他的全部。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看到的别人家孩子或者看到别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其实只是一个侧面。

我原来有写过一个文章,里面提到:生活有 100 帧,你经常看到的是 1 帧,你看不到另外的 99 帧。

你看到朋友圈里孩子的状态只是1%, 大部分时候,孩子的状态跟你看到的眼前的孩子是一样的。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通过这些所谓的比较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我觉得做教育最难的一点,是你需要去真诚地面对一种恐惧——对不确定的恐惧。因为教育,说到底是在培养未来的人,未来就是不确定的。

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不确定的底层心态,是教育者和家长最重要的内在功课。这个功课如果不做,接下来的很多动作都会是变形的

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总希望去寻找某种确定(不管是一种教育理论还是一种教育方法),觉得好像能抓住什么东西似的,这时候,其实会对自己造成一种假象——你看我抓到了一个东西,我能掌握未来了。但实际上都是虚幻的。

所以,我们还要能够有谦卑之心,谦卑之心的意思就是做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搞定什么。如果一个理论告诉你——只要学了我这套东西,就可以搞定一切问题的心态本身就是问题。孩子不是让你来搞定的。

我们要承认自己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的,然后用这种谦卑之心去对待孩子、对待教育,这样,才反而能看到很多教育的真谛。

▲ 来自一土幼儿部


这是这三个层次提醒我的三点。第一孩子不是小号的成人;第二你看到的并不是全面的事实。第三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面对内心的恐惧,并保有对孩子的谦卑之心。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至少会是个比较愉悦的体验和旅程。

@任老师:

首先,从脑科学发育来看,人的大脑要到 22 岁才发育成熟。孩子刚入幼儿园时,出生才 1000 多天。针对小龄段的孩子,我们要用孩子能够听得懂并愿意听的方式来跟他沟通,这是我认为最聪明最便捷的方法。

现在的家长,由于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总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包括也会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比较,别人报奥数班,我也去报,别人上英语课,我也去上等等,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落下别人一步。

但是,我们有没有关注过孩子是否有这些方面的天赋和兴趣?我们是为了满足社会的眼光,还是从孩子的个体出发,去做适应他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和父母,需要去考量的事情。


▲ 图片来自一土幼儿部


孩子的记忆是拼图式的记忆,我们说话和使用的方式,一定要能够和孩子已有的经验连接起来,这样,这一部分的感受、经验和知识,才能够内化为他自己的。

未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在孩子幼儿,甚至更小的年龄段,就要抱着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和摄取更多的育儿知识,去了解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特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


图片来自一土幼儿部

@Sue:

父母如何做,才能够和孩子在一个高度,去听懂、理解孩子,让孩子觉得能够被接纳和被同理?

@一诺:

我们认为对的方法,比如讲逻辑、讲道理、讲建设性方案,很多成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线条,在孩子那里是走不通的。穷则生变,并不是说我特别有智慧,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方法是对的,而是做了很多尝试,发现了这些方法不行,不得不去寻找其他的方法。

对孩子的学习来说,安全感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没有安全感,那些所谓的心智发展,所谓的学习知识,都大打折扣。所以,我觉得要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要务来做,在做的过程中,你也就会有很多相应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一土一直大力倡导家长教育的一个原因。

刚才讲的游戏力,和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个语言是广义的语言,不一定是跟他说话,可以是跟他玩游戏等。),这些事情都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一土和任老师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够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些,你跟孩子的互动质量就会不一样,你和孩子也都会因此受益。


▲ 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Sue:

您做了二十多年幼儿园,经历过公立和私立园,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您的角度来说,在幼儿教育中,您有什么想要给家长们分享的?

@任园长:

第一,我们做了什么,孩子就会学到什么。

最近,在我们的家园沟通平台上,看到了一篇妈妈分享的和孩子放学后的对话(妈妈也知道我们在幼儿园正在做“如何做快乐的自己”这个主题)。

孩子:妈妈你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妈妈:为什么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孩子:不快乐的话表情都不好看,别人还以为你怎么了?
妈妈:那我怎么样才能快乐呢?
孩子:想开心的事,或者做个鬼脸逗逗自己。
妈妈: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太胖了,不够漂亮,所以会不开心。
孩子:胖是因为你平时吃太多零食了,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有什么不开心的?
妈妈:我怕别人嘲笑我。
孩子:干嘛管别人怎么想,你自己觉得自己漂亮不就行了,不开心才会变丑呢。
……
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从“如何做快乐的自己”主题活动中,孩子所学到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做了什么,孩子就会学到什么。

▲ 图片来自一土幼儿部


第二、跟孩子沟通时,要用一些合适的方法。

比如我家孩子(一年级)昨天早上出门,当时是07:20(平时是07:40出门,其实还有充分的时间),但爸爸从一开始就很着急地催:快点、快点,面包还没有吃、牛奶还没有喝。

其实对孩子来说,父母越是这么说,孩子的心里越是无所适从。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希望他怎么做,并给他一个限定时间。

我当时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正在吃早餐,现在距离出门还有 20 分钟,妈妈给你上一个闹钟。20 分钟之内,我们需要吃完早餐、喝完牛奶,穿好鞋子、背好书包出门。你可以吗?

孩子说可以(而且我还设置了预设闹钟)。接下来的过程,我没有提醒一句话,15 分钟过去后,她很顺利地完成了以上的事项。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比如有些妈妈说,每天晚上回家,孩子要先看半小时电视,然后玩玩具、吃东西,吃完饭后又要看电视,怎么都管不了。还有爷爷奶奶说:孩子妈妈还没下班,只有妈妈管得了,在这之前他一直玩手机,玩一个多小时都抢不过来。

后来,我就跟父母分享了一个时间管理表,这也是正面管教中经常会使用的方式。拿出纸和笔,和孩子坐下来(当父母拿出纸和笔的时候,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放学回家之后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时间上的安排,并且图文并茂地写下来。

如果孩子说想看一个小时电视,妈妈不同意的话,要告诉孩子不同意的原因(看电视时间太长,对眼睛不好,等等)。在孩子参与的情况下,把时间惯例表列出来。

通常,22天,孩子就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段时间后,不用提醒,孩子就知道要做什么了。


▲ 图片来自一土幼儿部


@Sue:

在亲子养育里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技能和素养),你们认为最底层的东西是什么?

@任园长:

普遍来说,家长很关注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幼儿园的很多家长会问,大班的孩子学不学汉语拼音、识字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前几年,幼儿园大班孩子流失,也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都非常直接地体现了家长的焦虑,担心孩子到小学以后跟不上。

未来我们的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首先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用中国的话说叫德智体美劳。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教育最重要的我认为首先是认清“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这些涉及到“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和我与世界的关系”。

而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我负责、抗挫折能力都很重要,是孩子从小到大都需要培养的。

图片来自一土幼儿部(孩子们在揉面

我接触到的有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任何主观诉求,大人认为他需要的就全来了。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想法,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想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底层是自我认知和素养。


@一诺:


我原来推荐过一本书,叫《三重专注力》。


▲ 图片来自网络


《三重专注力》实际上是讲教育的。他所说的三重就是跟自己、跟他人以及跟世界的关系。里面讲到最底层的能力,就是专注力,做任何事情,其实都需要有一个 attention,这是从能力方面来讲。而专注的基础是有一个很清晰的“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这样的专注力。

我们教育里很大的一个误区,是总希望去规划路径。前两天我收到一个咨询,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规划自己的职业,他做了很多很多访谈,我是他其中一个。她问我的问题是:我想知道一诺你的这一路都做了些什么,我想成为你,意思是如果我想成为你这个样子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做你这些事情。

但是我跟他讲,就算你知道非常清晰的路径。但,首先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想成为我这个样子,而且就算真的想成为我这样,拿着一样的路径图去走这条路,放在今天,也是走不通的。

我们认为人生的规划就是一个路径,是一种思维惯性,比如说去某个学校、去跟着某个老师学习、去某个大学的某个专业,就可以有这样的人生,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有非常多的偶然性,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这样的。

就像乔布斯所说,这都是一些点,可能过了二三十年之后,这些点才能连成线。而你当时在做这些点的时候,并没有这些感受。

做路径规划实际上是在刻舟求剑,而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刻舟求剑,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有用,但实际上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举一个例子,我们家老大,现在六年级,一年半以前(正好疫情期间),他很随机地看到了笙,很感兴趣,到现在学了一年多,一直在坚持(我从来没不逼着他练习,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该怎么练。)。


我想如果是我给他选了一个乐器,给他找了一个老师,还得每天操心很多事情,陪着他、提醒他练习,那就会很不一样。但现在,他自己把这件事情规划得很好,包括上课和作业。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笙的演奏者。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能做的是:支持孩子喜欢的事情,让他对自己选择的事情有信心,以及支持他养成好的习惯。而他开出什么样的花,我们并不知道,就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鸟飞过来,放下了一粒种子。既然种子已经种下,就等待开花好了。


@Sue:


之前,大家都说教育离不开路径和出口。但现在,很多人也开始认同不能站在既定的终点去看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因为你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尤其是近两年疫情和教育政策的变化。


曾经记得一个老师说,我们总期待着孩子(这粒种子)能够开花、绽放,但或许他本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所以,我们应该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和不一样的灵魂。


就像一诺在文章中所说的(点击链接查看→一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ZZ》),孩子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而成人似乎总在着急地把孩子教育到现实里。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尽量在想象的世界里去徜徉,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支持和扩大这个想象的世界,这样,孩子的世界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ZZ


做了二十多年幼儿园,我为什么加入一土?


李松蔚:和孩子谈一谈


近一年来,一土教育公号有很多新关注的朋友,但或许您发现,不能经常收到我们公号的推文,请记得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哦,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了。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