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疫情中爆发的学业危机,也许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3-09-19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1097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www.pexels.com/

内容来源:一土教育《疫情时代的次生影响》直播精华整理



写在前面:


从 2020 年新冠爆发到如今,已三年。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正在从各个方面,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重塑着当下的教育环境。


从积极的层面上来看,疫情时的在家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但同时,疫情也的确打乱了孩子们正常的学习节奏,产生了一系列比如孩子厌学甚至休学等次生影响,很多家庭也陷入了日渐激烈的亲子关系的漩涡。


今天的文章,是一土教育与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瑜老师在六月份的一次对谈分享。面对疫情下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挑战,以及可能的次生影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疫情像是硬币的两面,是挑战,更是一个机会。

@Sue


您认为疫情带给大家的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与您交流沟通过的孩子和家长繁多,在其中您看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瑜

今年上半年,上海是重灾区,从4月到6月,上海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以网课的形式在家里进行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接触了很多孩子。我们先来说机会的部分,孩子原先的生活是比较单一、平静的,在疫情居家这种非正常状态下,他们首先对很多的社会议题,病毒学、传播学,以及舆论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这些其实都是教育。


本文全部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我们都知道,教育不一定只发生在课堂。今天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变成了一堂课,孩子每天接收到的关于疫情的多方面的信息就是知识的获取,这些都是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的,这部分我觉得非常珍贵。


同时,有非常多的学生在疫情期间,身在一线,参与了很多具体的社会事务。比如有一个大二的女生在封闭的小区里做楼长,组织楼里的居民做检测、分发物资,表现得非常的棒。还有一个高二的男生做“团长”,负责给居民们募集生活物资、做团购,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众口难调碰到了很多具体的困难,他需要权衡很多事情来寻求最优解。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孩子能担当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些都是大于一张考卷能给到孩子的难度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很多真实具体事件中,学习锻炼了很多能力。所以说这绝对是机会。


还有一些孩子虽然没有进行社区活动,但是他们在生活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比如我采访的一个高二男生,他以前是一个从来不料理家务事,完全五谷不分的孩子,碰巧因为封控独自一人在出租屋內居住了七十几天,倒逼他把很多书本以外的事情都学会了,比如第一次做菜、第一次整理房间、第一次洗衣服,这都是很好的经验。



当时我就问他们,你觉得多年以后你会怎么看待这一段岁月?他说虽然物理空间上受到了限制、没有了自由,但是他觉得心里是非常自由的,他会很怀念这段时光。即便有些事情他当时做到崩溃,但回望这段经历,他会觉得这些点滴都是他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梯。所以,如果我们很好地去抓取的话,孩子会有各方面的成长。


接下来我们说“挑战”。


我会觉得“挑战”是要大于“机会”的,其实在第一次疫情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的孩子在学业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使得他们后来在复学的阶段有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有很多孩子在经历漫长的网课之后,没有办法再返回校园,最终导致了休学。


有那具体的挑战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网课的效率不高,大部分老师没有经过培训如何高效地上网课,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是打折扣的,并且让孩子长时间去盯着电子屏幕吸收知识,这对他们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不可否认,很多孩子在中途的确是会分心或者是跟不上、听不懂,学术进度就一点点落下了。学业方面的困难是鲜见的。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亲子关系没了缓冲区。以前即便晚上发生了争吵,第二天爸爸妈妈去上班,小孩去上学,大家白天分开,晚上回到家有些事可能就过去了,但在疫情期间孩子们跟我说,他们感觉简直无处可逃, 24 小时全家人都在一起,所有矛盾都没有一个中间地带,大家每天都剑拔弩张。


如果亲子关系前期没有构建好,那疫情居家绝对是巨大的挑战。


第三,是电子产品,疫情居家期间孩子没有了社交活动、运动空间、外出游玩和很多本该有的生活内容,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电子产品上,电子产品的使用就成为了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我看到的关于疫情期的那些家庭的纷争,大部分是由这三个重点引发的,所以我觉得的确可以提出来,值得我们家长关注。


@sue

疫情确实有很大的次生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挑战,都可能都是一种机会。这样一个充满社会真实性的复杂话题,其实是给予了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很多双语学校和国际化的学校里,都在落地项目制的学习,而当下的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制学习,我们有很多可以带着孩子去共创的事情。



我们一直说,关系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底层基础,在疫情来临的当下,您认为我们作为家长,可以从哪个切入点开始,去构建一个比较好亲子关系。


@陈瑜

通过与大量的孩子和家长的双向沟通,我发现今天家庭教育的一大矛盾是很多家长和很多老师都希望孩子像一个听话、用功、高分出成绩的机器。而今天的孩子,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感受、想法、体会和情绪能够被看见、听见,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当作人来对待。


所以两方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落差,机器的核心是功能,它的存在价值就是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务,但人生而为人,我们跟机器的差别,就是因为我们有情绪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独立的需要,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尤其是今天的孩子,绝大部分是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不会在物质层面有非常多的忧患,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精神层面和心灵领域里,会有非常多的追求。我在与很多孩子聊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话题经常会汇聚到“读书到底为了什?我到底是谁?我今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一些哲学命题上。但反过来想一想今天的家长,恰恰是很多成人对这些问题是没有进行过深度思考的,也没有一个自己很笃定的答案。



孩子们在追寻的是“我到底这辈子该怎么活?”如果我们不在这个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去跟他们对接的话,首先就很难去真正看懂今天的孩子。


在家长叹息“怎么办”时 

答案就在问孩子“为什么”中 


今天的亲子教育的最大的一个难点还是“把孩子当人来对待”。说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常识,是一个本能。但真去追寻的话,家长看待孩子很多时候只聚焦在了成绩或者排名,所以很多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们是非常的痛苦。


第二个点非常重要,也是曾经一个男生跟我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不是真的碰到了问题,谁愿意摆烂?”


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了例如全天玩手机、不写作业、厌学、躺平等情况,所思所想就局限在了这些行为问题上。但是究其根本,孩子们发生这样的行为问题,大多因为早先他们遇到了凭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战胜的困难。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关注点不要着重放在解决孩子当下的行为问题上,而是先要去了解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他到底碰到了什么样具体难处,他落入了什么样的困境,我们该怎么去帮他?原因才是重点。如果只去矫正孩子的行为,家长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沮丧,因为找不到症结就容易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糟糕,亲子关系就会冲突成升级。


现在大家总在说,孩子的青春期正在提前,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跟家长对抗。很多孩子到了初一初二的时候,尤其是男生,个子超过父亲的时候就开始发生肢体对抗。所以,我们不要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看孩子,发现问题先要先关注背后的原因,这两点是家长时刻抓在手里,要高度注意的。


@Sue:

是的,建立亲子关系的根本就是需要真正看到孩子,从多维度的角度发掘他们的情感诉求,在外显的这些社会评价层面之下,更细致的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追求、想法和情绪。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有一些强烈的内心需求的。而这个需要如果一直处在饥渴状态没有被满足,孩子得不到支持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个行为更大地去外显和具象化。


那么,当我们看到孩子表象行为的核心诱因,怎么做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支持?


@陈瑜

我发现还有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来自于家长的教育方式跟不上孩子的年龄发展,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还在用养育学龄前儿童的模式与孩子相处,关注点一直在孩子要听话、要多喝水、多吃饭、不要着凉,但这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不愿意和家长相处在这种议题里了。所以,家长如果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有了解,也对他们在每个时期会遇到的难题有准备,这将对整个养育过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学有余力的家长来说,还可以更深一步去了解一些跟教育有关的内容,因为很多父母对辅导孩子特别热心,但有时候却帮不到实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很有专业性的事情。通识教育和底层素养构建有一套学习方法,针对应试的教育也有方法论,要根据孩子当下遇到的真实困难,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的帮到孩子。


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是孩子厌学,而厌学大部分来自于孩子在学习里边没有乐趣,讨厌学习。那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的教育里,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的内心有很多问号需要通过学习来解答,孩子在后期就会大大降低厌学的可能性,因为我发现,在我采访的孩子里边,真正在早年被这样激发的孩子,他的学习动力是最强的。


如果家长可以把这个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并引导他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这将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做法。



 教育的最优解是……


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与教育需求都在高速变化、高度内卷的时代,家长的自我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高,但自己却是停止成长的状态,他们经常会说,“我把所有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争气”!孩子就会想,“凭什么家长停止成长了,小孩就需要继续努力?”很多孩子经常会跟我说,“爸爸妈妈是硕士、博士或者 985 学校毕业的,但他们成天回家就是抱怨工作,有时间就在沙发上刷手机,我现在这么拼命地考学,到 40 岁成为他们吗?”这听上去真的是非常没有说服力。



今天的孩子是非常敏锐和尖锐的,家长是不是一个生机勃勃向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兴趣也好,职业也好,事业也好,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一个美好的人生样本,孩子才会觉家长对他有影响力。所以说,能否在家庭的场域中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能否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关键。


尤其是学习上,有些孩子所学的知识点,家长跟着一起再学一遍其实也是很大的乐趣。我认识的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正讲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他就买一本书一起看,每周都抽出一段时间跟孩子探讨学业中的内容。孩子是非常希望能和家长谈天说地的,他们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很渴望有一个可以分享、交流、相互启发的同行者。


@Sue:

是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会不断觉醒,当孩子有更强的自主性的时候,这一代很多没有面临过窘迫生活的孩子们,会更趋向于追求精神世界和家长的同频。所以家长可以围绕很多的具体的话题,与孩子进行比较有深度的探讨和分享哪怕是争论,这对孩子来说,他都会觉得父母是一个非常有精神价值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天天催促他吃饭、刷牙、早睡觉的唠叨管理者。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成长中,他都会在家长身上,看到自己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可能性,我们一直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也是他第一个参考样本。


@陈瑜

当然,家长自身成长的层面也非常重要,父母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围绕着孩子。我见过很多妈妈,生活重心全部都在孩子身上,对生活了无兴趣,每日都过的很沉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也会感觉非常窒息。


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没有一些事情会做得很有意思、很有意趣。作为一个人,但凡有一些兴趣和癖好的话,整个人都会感觉很生动。但如果家长有自己所长,有自己的爱好,然后这个爱好又让人觉得很有价值感,我们就不会过度在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这也是自我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最后,如果我们还在更高维度上有自我实现,在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基础上,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那父母其实就率先为子女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人生样本,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我采访过一些孩子,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非常敬佩,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像爸妈一样。所以,无论是跟孩子有关,还是自己的个人成长,家长都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我们不用每天过度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因为到最后这可能是收益最小的选择。


@Sue:

自我成长真的非常重要且美好,最后我想把在一土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对于每个家长来说,孩子是礼物,是通向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一扇门。”


养育关系不是只有挑战和困境,教育的双赢选择和最优解,其实是我们作为父母,如何用乐观充盈、开放和成长的心态,来看待这一段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因为这段旅程注定不仅仅只是为了孩子,更多,其实是为了自己。


-  END  -


如果您对北京一土学校广州一土学校感兴趣,您可以扫码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





一土核心素养

关注公众号,发送数字“1”返回原始图片。

推荐阅读


当今很多被热议的教育理念,甚至连个错误都算不上


一诺、华章:高考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一诺、华章:两个学习方法&那些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