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Virus New Challenge | 新病毒 新挑战
导 语
截至2020年6月15日,全球已确诊超过七百万新冠肺炎患者。近期,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从业人员;引发新一轮关注和担忧。人类和病毒,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病毒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尽管病毒学家已经对5000多种病毒进行了鉴定,但是由于新发突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仍可能面临全球威胁。大多数EID都是人畜共患病;这些病原体能越过物种屏障感染人类。如2019年12月暴发COVID-19,在半年内迅速蔓延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COVID-19患者的中位潜伏期为4天。大多数患者(80%)症状轻微(发烧、干咳)。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得分较高且入院时d-二聚体> 1μg/ L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更高 [1]。另一方面,较年轻的患者,常表现较长的潜伏期(6.6天)和较少的并发症 [2]。与2002/2003年的SARS相比,COVID-19具有更高的传播率和更低的死亡率。隔离疑似患者和确诊病例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这一理念对管控COVID-19同样有效。
虽然某些COVID-19患者可能与海鲜和野生动物市场有一定联系,但新冠病毒的起源尚未确定,因为一些患者并没有接触过该市场。蝙蝠携带与新冠病毒关系密切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 [3]。因此,科学家怀疑野生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但尚未确定。虽然在动物身上检出了SARS相关冠状病毒,但确切的中间宿主仍有待进一步确定。科学界谴责毫无证据的有关冠状病毒起源的阴谋论;并支持COVID-19大流行是自然界意外的病毒“溢出”事件的观点。
人类对自然界的病毒种群了解甚少
已知有超过5000种病毒会感染动物,植物和细菌。大家可能想不到,在你的口腔、皮肤、呼吸道、肠道,竟然生活着完整的微生物群落,其总量是人自身细胞数目的十倍!据估算,哺乳动物中存在超过一百万种病毒,而未知的哺乳动物病毒的数量仍然是个谜!来自这个庞大的“未知池”的 “病毒溢出”将可能变得越来越频繁,但人类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容应对这些“溢出”。
我们如何有效处置EID?疫苗是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方法,但疫苗开发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通常为数年)。“老药新用”是另一个有效措施。例如磷酸氯喹,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它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方面非常有效。此外,Gilead公司与医院合作的 Remdesivir治疗COVID-19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了谨慎的乐观;聚合酶也是目前认为可用于广谱性抗病毒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之一 [4,5]。此外,中医药在临床上也显示出抗疫潜能。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攻关
2020年1月5日病毒学家经分离获得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1月10日基因组学专家报告了新冠病毒的第一个基因组。1月15日临床检验学专家公布了第一个新冠诊断试剂盒。1月27日流行病学专家发表了第一篇有关COVID-19临床特征的报告。2月19日结构生物学家在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及其与ACE2受体复合物的结构。3月16日中国开启首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并于5月22日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且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6月5日批准了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
新冠病毒会像流感病毒那样,成为人类躲也躲不过的敌人吗?21世纪,由于人口增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加速出现类似COVID-19的疾病。人类应对这种“未知威胁”的能力将会受到极大考验:这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让科学界从“被动应对”转变为“积极准备”,继而实现“从容应对”。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 合作期刊 The Innovation 第一期发表的Commentary文章 “New Virus New Challenge” (投稿: 20200325;接收: 20200410;Online:20200428;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04.005)。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0)30009-6
参考文献
1 Zhou, F.,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20.
2 Liao Jiaqiang,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The Innovation, 2020. 1(1): 100001.
3 Zhou, P.,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2020. 579(7798): p. 270-273.
4 Peng, R.,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arenavirus replication machinery. Nature, 2020. 579(7800): p. 615-619.
5 Peng, Q.,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RNA synthesis by influenza D polymerase. 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4(10): p. 1750-1759.
作者简介
施一,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长。他通过整合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对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侵入和复制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第一或共通讯)在Cell, Nature, Science, Nature Microbiology, PNA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EMBO Journal, PLoS Pathogens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东非、中亚和东南亚等区域重要传染病防控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首席)、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6年)、面上项目、中科院先导B专项(项目负责人)和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2014年)等资助。
The Innovation 第一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