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早期文献计量分析:科学“战疫”,研究先行

Yue Go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06-26


COVID-19的肆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挑战;全球学者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疫情暴发三个月内,包括溯源、传播、诊断、流行病学、治疗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科学参考。COVID-19的早期研究进展,尤其是中文相关研究的及时跟踪和分享,是全球抗疫进展的重要组成


 图1 图文摘要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等方法,就疫情早期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发表和接受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梳理了2020年1月1日-3月9日期间相关研究的知识脉络(如病因、病理、流行病学、治疗、防控等),并绘制新冠病毒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最后,讨论了仍存在的紧迫知识缺口和下一步治疗和防控的重点。


01

中国为疫情的科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早期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在此次的疫情研究的反应速度、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有巨大进步。中国的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从样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向世界提供病毒基因序列、共享诊疗方案等,推动了新冠病毒相关科研成果的快速发展。进入2月以后,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和频率都急剧上升。

一方面,鉴于初期疫情严重,国内的科研聚焦重点在于治疗和防控,旨在响应国家号召,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到本国的疫情控制中;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国内各地市间,医学界、科研界和产业界之间迅速开展联合攻关,并将其在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球(图2、图3、表1)。


图2 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图3 国内主要城市的新冠研究主题


表1 跨省合作发文数量

02

全球的研究工作正在加速,科研联合达成广泛共识

截至2020年3月8日,国内外的正式发文数量超过1500篇。除中国外,美国、欧洲国家和加拿大也是较早展开研究的国家。研究的地区分布和研究内容与受疫情影响情况和数据获取程度密切相关。如,美国基于新冠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前不久爆发的流感防控经验,在流行病学、防控方面有较多研究;欧洲各国和日本在疫情未爆发前的研究主要基于流动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等。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因受疫情的影响,重点关注流行病学和防控的研究(表2)。


表2 与中国合作发文国家各研究主题的发文情况


在WHO和相关出版社的呼吁下,各国就战略方向达成共识,培养科学合作,联合快速研究。中国、美国与欧洲、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合作网络,在病毒研究、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了密切沟通和信息共享,大大加速了全球的研究工作(图4)。


图4 新冠早期研究的全球合作网络


03

SARS-CoV-2知识脉络已形成,未来应加强填补知识空缺

仅仅在疫情开始的两个月内,全球研究人员就获得大量有效信息。随着研究成果不断推出,SARS-CoV-2的知识脉络日渐清晰,目前已经形成包括病因、病理、诊断、流行病学、治疗、防控等主题在内的知识图谱。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还处于认知过程中,仍存在相关知识缺口(如病毒来源和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传播方式、传染性替代物标志、临床疾病谱、动物模型、支持治疗干预的最佳策略、免疫治疗、安全防护的最佳途径、心理护理和其他伦理问题)。建议应尽快确立相关研究路线,针对知识盲点进行协调和加速研究,尽快控制本次乃至未来冠状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图5)。


 图5 SARS-CoV2 知识图谱 


04

下一步计划:考虑其他助力研究创新的因素

本次疫情的研究活动与应对疫情进行了结合,现阶段在药物研究、疫苗研发和治疗手段方面形成了迅速的研究反应。下一步应重点考虑助力研究创新的因素,如营造药物研发创新环境,注重各方协调等,以落实抗疫的创新解决方案。目前尚无针对冠状病毒的确切疗法,加快完善病毒治疗药物研发的创新环境势在必行。


对于世界市场来说,公私合营是必要的举措。此外,前沿技术在此次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应用,但也暴露出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储备物资管理体系、疾病防控基础体系等各方面的短板。未来应建立先进的制度机制,改革应急响应系统,注重科研、公共卫生人员、企业人员和政府部门的配合,以及全球联防。


对于中国来说,建议进一步加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加快从临床上分离危险病原体以及后续基础研究的开展,提高病毒治疗药物的创新研发环境。同时,应重视发展公平的卫生系统,通过加快现代信息系统建设,缩小地区差距,并加强国际合作。


END


扫描二维码 阅读原文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0)30027-8

本文内容来自 Cell Press 合作期刊 The Innovation 第二期发表的Report文章“Early Research on COVID-19: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投稿: 20200427;接收: 20200721;在线刊出:20200813;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27)


作者简介


巩玥、马廷灿、徐阳阳为本文第一作者;巩玥、贠涛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巩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馆员。主要研究方向:生命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情报研究。曾主持完成20余项研究课题,包括:2019中国生物技术人才与生物技术基地研究(科技部)、《国际科技要情》分析项目(中国科协)、多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防疫力量比较研究(澳门高教局)等。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被SCI、CSCD、北大核心等收录,出版专著3项,是《环境工程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专家。


马廷灿: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知识产权情报研究。曾主持完成30多项研究课题,包括:我国区域基础研究特点与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葛修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评估支撑研究(中国科学院)等。近年来,在《Scientometrics》《科学通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是《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科技导报》等期刊的审稿专家。


徐阳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消费升级等。主持和参与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医药、智慧健康养老、健康食品等领域近30项研究课题,在IJMS、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经济日报》、《中国工业报》等SCI和媒体发表文章40余篇。


贠涛: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项目主管。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科技项目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研究,在北大核心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丝路瞭望》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参与专著2项。


扫描二维码 | 访问期刊官网


The Innovation 是由一百多位青年科学家发起成立的综合性英文期刊,与 Cell Press 合作出版,期刊内容覆盖所有自然科学。

期刊官网1:

http://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default.aspx



2020年5月21日第一期出版点击查看


2020年8月28日第二期出版(点击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