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中国启动“天路”工程:川藏铁路面临的挑战
导 读
2020年11月,我国正式开工建设 “天路”—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该铁路全长约1800 km(雅林段1011 km),东起四川成都,西穿四川盆地,横跨青藏高原东缘,止于西藏拉萨。沿线海拔高、地形高差大、活动断裂密集、地震与山地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图1)。本文论述了川藏铁路建设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并针对挑战探讨了应对策略。
图1 川藏铁路示意图
川藏铁路沿线海拔高、地形起伏大,平均海拔3800 m,地形高差2000 ~ 5000 m(图1B),气候复杂多样,具有低压缺氧、寒冷干燥、强辐射、温差大等高原气候特征。铁路沿线交通不便、电力及通信设施薄弱。此外,铁路沿线山高谷深,隧道埋深大,地温与地应力高,岩爆等灾害突出,严重威胁施工人员安全,影响机械设备运行,给铁路施工与维护带来严峻挑战。
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川藏铁路沿线构造运动活跃,活动断裂密集发育,活动速率高、地震频发。1300年来, 震级M>5.0强震多达80余次(图1A)。断裂活动与地震可诱发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进而可演化为地质灾害链,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导致洪水或泥石流灾害;还可错断铁路,导致铁路路堑失稳、桥墩倾覆及隧道坍塌,严重威胁铁路施工与运营安全。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陡峻,活动断裂众多,以及地形切割破碎,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高易发区。近2000余起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三江”流域、帕隆藏布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冰川消融,导致冰湖面积增大,冰湖溃决泥石流风险增加。而且,极端干旱天气使得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导致裸露山体易被暴雨激发形成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因此,川藏铁路沿线山地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对铁路安全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川藏铁路穿越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邛崃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贡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沿线分布近百种珍稀动植物。其中,青藏高原为长江等多条河流发源地,且独特的地形对北半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青藏高原气候极端、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强烈,易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次生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川藏铁路的建设让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将面临生态功能区域保护、珍稀物种保护及土石弃渣堆积处理等诸多挑战。
为降低工程建设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川藏铁路,我国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已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并于2019年启动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项目。为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空—天—地表—地下”一体化的灾害风险感知、安全评价、预测预警及安全防控新技术,实现地表、地下灾害灾变前兆信息采集、灾害预警级别判识、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安全防控的智能化与一体化。
总结和展望
海拔高与地形高差大、活动断裂众多与地震频发、山地灾害活跃与灾害链频发、生态系统复杂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川藏铁路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保障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实现铁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尚需研究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材料。因此,建设川藏铁路将促进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 Xue, Y., Kong, F., Yang, W., et al. (2020). Main un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along Sichuan-Tibet railway. Chinese. J. Rock. Mech. Eng. 39, 445–468.
2. Zhu, Y. (2016).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ichuan-Tibet railway: 2016 Academic Symptom Proceedings (China Communication Press).
3. Guo, C., Zhang, Y., Yang, Z., et al. (2018)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active faults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 and their geological hazard effects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030-8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二期将以Commentary发表的“China starts the world's hardest “Sky-High Road” project: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ichuan-Tibet railway” (投稿: 2020-09-25;接收: 2021-04-06;在线刊出: 2021-04-08)。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05
引用格式:Xue Y., Kong F., Li S., et al. (2021). China starts the world's hardest “Sky-High Road” project: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ichuan-Tibet railway. The Innovation. 2(2),100105.
作者简介
薛翊国,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与防控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4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及企事业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大型地下洞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期刊《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主编。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太平洋“发烧”,印度干旱加剧?
The Innovation | 300多头大象连环“凶杀案”:凶手是谁?
The Innovation | 室内低浓度臭氧损害儿童心肺健康
The Innovation | 垃圾焚烧:是节能还是污染?这笔账要好好算一算...
The Innovation | 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可以兼得吗?
The Innovation | 环境温度对新冠肺炎传播速率的影响
The Innovation | 气温对居民寿命损失的影响
The Innovation | 未来地球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访问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往期作者(Volume 1 Issue 1 -- Volume 2 Issue 1)来自全球24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82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1%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让你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让你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让你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让你从此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