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面向碳中和:中国动物源食品的低碳消费模式与未来挑战

R Wang & ZH Ba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2-04-25

食物系统造成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快速增加,由此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了较大挑战。因此,我们亟需了解当前动物源食品的碳排放现状,探索适合中国畜牧业应对双碳目标的路径与策略。


图1 图文摘要


目前,每年全球食物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1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57%来自于动物源食品。近年来,中国的动物源食品消费量不断增加,与其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处于国际中间水平(75/168),消费习惯以猪肉和蛋类为主,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牛肉和牛奶为主。每千克蛋类和猪肉的碳排放强度仅为1.0—6.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远低于每千克牛肉和羊肉的39.7—44.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因而,中国人均较低的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和以猪肉为主的消费习惯,使得人均动物源食品碳排放量处于全球较低水平(145/168),中国饮食习惯仍属于“绿色低碳”类型

然而,中国动物源食品消费量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变。本文利用中国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动物源食品消费量的历史变化规律(基准情景)预测2050年中国居民动物源食品消费量。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届时将提升至2018年的159%,并且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到4.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挑战之一。

基于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需要,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过多摄入动物源食品还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健康问题。如果中国居民遵循均衡膳食,即动物源食品的消费模式按照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奶及奶制品300克),2050年中国动物源食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降低到2.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仅为基准情景预测结果的53%。因此,面向生命健康和国家双碳目标,居民应养成均衡膳食的习惯

目前,我国每人每天的奶及奶制品消费量为63.4克。按照膳食指南,未来中国居民牛奶消费量将增加四倍以上,这将导致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增加胃肠道甲烷排放,促进短期温室效应。甲烷是畜禽养殖过程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半衰期约为10年。甲烷减排能产生明显的缓解气候变暖效果,这也给畜牧业实现气候中性(零增温)提供了机会

中国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占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54%,本文尝试通过模拟减少胃肠道甲烷排放以抵消畜养殖过程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引发的温室效应。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减少55%,中国畜禽养殖业有望在2050年达到气候中性。国家减排政策实施需要加大对畜禽养殖和胃肠道甲烷减排的关注,最终通过优化动物源食品生产模式来实现畜牧业气候零增温的目标


总结与展望

中国居民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间水平,主要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猪肉和蛋类为主,属于人均动物源食品碳排放较低的国家。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动物源食品消费水平与结构将发生改变,畜养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会提高,这对中国畜养殖业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面向生命健康和国家双碳目标,居民应养成均衡膳食的生活习惯,国家需强化畜禽养殖中的胃肠道甲烷减排策略,最终构建健康低碳的消费模式,以促进气候中性背景下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2)00016-9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三卷第二期以Perspective发表的“China’s low -emission pathways toward climate-neutral livestock production for animal-derived foods” (投稿: 2021-11-09;接收: 2022-02-04;在线刊出: 2022-02-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220


引用格式:Wang R., Bai Z., Chang J., et al. (2022). China’s low -emission pathways toward climate-neutral livestock production for animal-derived foods. The Innovation. 3(2),100220.




作者简介


▼ 向下滑动查看

王 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主要从事通过反刍动物氢代谢与甲烷排放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Web: http://www.isa.cas.cn/rcdw/yjy/index_84692.html?json=http://www.isa.cas.cn/sourcedb_isa_cas/zw/zjrc/202012/t20201222_5873114.json

王 荣,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减排策略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柏兆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农牧系统多指标定量评价、畜禽粪尿养分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

常锦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的综合评估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印遇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H-index in Google Scholar 82,主编中英文专著15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8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杰岀贡献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Asia-Pacific Nutrition Award (杰出成就奖)等。

谭支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反刍营养与代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地球之巅的植物精灵

The Innovation | 沙漠土壤化:用力学密码点绿沙漠

The Innovation | 美国白蛾肆虐,蚕食秋色千里

The Innovation | 碳中和技术与前景

The Innovation | 科学家构建首个近实时全球碳地图

The Innovation | 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IPCC报告的新认知

The Innovation | 碳中和:通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The Innovation |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展望:中国的行动与导向

The Innovation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湖泊氮积累增加

The Innovation | 小叶子大学问: 热带气候与神秘的森林物候策略

The Innovation |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冻土退化吗?

The Innovation | 如果福岛核废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

The Innovation | 太平洋“发烧”,印度干旱加剧?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们来自全球39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92个国家作者引用。目前有19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1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致力于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从此走起。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