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走一届平淡的法网,但“李娜效应”价值未减

欧杨洲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31

“李娜效应”还在发生作用,它提供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另一种路径,这比短期竞技成绩更重要。

王蔷


法国网球公开赛刚刚落下帷幕。中国队共有6位女子选手入围女单正赛,但是“小花们”表现平平,只有王蔷一人挺进32强。


其实,提到法网,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七年前的那个6月:李娜于女单决赛击败对手,在法国巴黎的红土赛场捧起了个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自那以后,罗兰-加洛斯球场成为中国网球的独特纪念地,“娜旋风”席卷全国。


李娜  图片来自网易体育

虽然李娜如今已经退役,但她的个人经历和辉煌战绩仍对中国网球界,乃至中国体育界产生深远影响;体育明星效应为我国发展该项运动提供了契机和资源,如何将李娜留下的体育遗产发掘出最大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李娜在国际赛场上的成功首先吸引了赛事组织方的关注,投资蜂拥而至。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速度:李娜的家乡——武汉主办的武汉网球公开赛是女子网球十大赛事之一,广州、天津、珠海等地在这几年也相继成为巡回赛站点,形成了近两个月的中国赛季。李娜在中国掀起了网球热,顶级赛事的落户则能进一步稳固和发展中国的网球爱好者群体;球迷不出国门就能欣赏顶尖球员的过招对决,大呼过瘾。


普通人从中受益之外,“李娜效应”也能润泽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人才培养土壤;举办顶级赛事不仅仅要关注上座率、赞助额等经济效益,还要关注赛事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对网球有了兴趣、愿意从事职业网球运动时,中国网球的后备军才能有更广泛的选材范围;如果能对青少年辅以科学的培训体系,中国网球会一改如今只有几棵“独苗”的尴尬状况,形成有扎实基底的“金字塔”人才梯队。


李娜  图片来自山西新闻网


中国主办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也意味着中国选手能获得更多的参赛外卡,年轻运动员们有机会在家门口出战,接受更高级别、更高质量比赛的洗礼,从中积累经验和信心,这也是运动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


李娜的成功也再次引发对我国体育选手培养机制的反思。李娜、彭帅等四名网球选手在2008年通过网球管理中心的“单飞”试点计划选择了个人职业化道路。运动员自己选择、优化团队,发挥个体潜力;虽然训练和比赛旅程开销对运动员的经济压力不小,但压力也可转变为动力;运动员还通过个人努力从市场博得商业赞助,成功塑造个人品牌。


网球管理中心的试点让国内赛事环境和训练体系与国际高度接轨,选手在国际赛事中获得资金回馈,在职业体育中收获成绩突破,国家的运动员培养成本降低,效益反而可能升高,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其实,不必将李娜的“单飞”与“举国体制”对立起来,此前李娜的成功,丰富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今后,还可以在足球、篮球、高尔夫等体育项目进行更多的尝试,让“举国体制”和“单飞”两条腿走路,也许能带来更多惊喜。
球迷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质的变化,但以李娜为代表的体育明星是这些方面的强力助推。


又是一年法网时,中国的“小花们”表现平平,但是,“李娜效应”还在发生作用,并不会随着退役而销声匿迹,它提供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另一种路径,这比短期竞技成绩更重要。

 

※ 作欧杨洲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老年不可欺,帮夕阳红群体捂紧钱袋子

面对抄袭指控,“西瓜足迹”不能一笔带过

“高手在民间”,遏制环境违法需要全民参与

揪完“神医”演员,还要继续查“导演”“出品方”

只能回答“很满意”,民意调查岂能提前“对台词”?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