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捐献遗体“管接不管送回”,寒了多少人的心

李强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30


“让接受单位送回骨灰,好让女儿入土为安”,流露出的愿望很朴素,要求显然很合理。


杨家珊生前照片 红星新闻 图


作者 |李强


2016年4月18日,罹患髓系白血病的四川宜宾筠连县的女孩杨家珊去世了,按其生前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成都医学院作医学研究,成为了该县遗体捐献的第一人。


三年后其父杨正贵按规定,想要回骨灰时,却遭遇到了离奇的尴尬。66岁的杨正贵不识字,于是委托了一位在外打工的亲戚,打电话到成都医学院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家属随时可以自行前往领取,但是医学院不负责将骨灰送回。而杨家本身就是贫困家庭,老人一无文化二无路费,要去成都取骨灰的确有不少的困难。


事件就这么卡住了。直到媒体介入后,成都医学院仍然坚持:“成都医学院是教学科研机构,不具备将骨灰送回筠连老家的能力。”但最终在舆论压力之下,答应由医学护送杨家珊的遗体回家。


杨正贵怀抱女儿的身份证和捐献证书。中国经济网 图


站在人性的角度说,人家捐献遗体供学院作医学研究,不论对于捐献者,还是对于捐献者家属,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作为医学院理应拿出真切的善待,尊重这些“无言的老师”。说直白点,就应该满足捐献者家属的合理要求。“让接受单位送回骨灰,好让女儿入土为安”,流露出的愿望很朴素,要求显然很合理。


对学院来说,尽管有千般理由难满足“送回骨灰”的要求,需要捐献者家属“自行领取”,都抵挡不了这一问:人家把整个身体都献给医学事业了,你还有什么借口?


杨家珊的家  红星新闻 图


一所医学院应有的必需的人文素养和人道精神。劝募遗体捐献时,一脸诚恳,又是发证书,又是派车接遗体,等到遗体被医学利用完成了,就换一张脸,又是“没能力送”,又是推说国家没明确规定,这只会寒了捐献者的心。


在边远的筠连县,当时女孩杨家珊付出了多么大的勇气才会做出捐遗体的决定,目不识丁的杨家爸爸不知又经过怎么的挣扎,遭遇了多少误解。这一切付出值得了医学院为捐献者提供一个体面的归宿。


作为一所医学院尤其需要检视的是,因为接触遗体捐献时间比较长,会不会形成应对上的麻木,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捐献者家属应该有的人性化关怀已越走越淡。要知道,只要麻木还在,人性化关怀跟不上,“捐献遗体,自取骨灰”照样还会上演。


总有“中国遗体捐献数量太少”的感叹,也总有人强调中国人观念落后。但是改变社会认知的主动权,还在相关机构手中。在强调仪式感的现下,护送捐献者骨灰回归故里,既让捐献者及其家属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价值获得感,又加深人们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明明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政治攀附、家族式腐败……袁仁国的“醉与罚”

不是不能接受90后县长,“挂职”也要讲规矩

让你难过的不是《权游》的烂尾,而是漫长的告别

繁荣“夜上海”,有些问题值得未雨绸缪

任正非霸屏,中国网友用转发表达态度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