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道,毕竟是一辈子的情分
从这些事件中看,“剧中人”的关系,不仅远离了师生之谊,甚至也背离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周安员家属制作张贴的寻人启事。家属供图
作者 |斯远
从7月3日就开始失联的安徽铜陵教师周安员,终于有了确切下落。
7月15日,铜陵市郊区教育局、铜陵市公安局郊区分局联合发布通报,称“据长航公安DNA比对结果确认,7月7日在长江无为刘家渡段发现的男尸系铜陵市郊区陈瑶湖中心学校失联的周安员老师,且通过视频证实排除他杀。”
尽管之前发现男尸的时候,很多迹象已经指向,这就是离家失联的周安员老师,然而,在DNA尚未确定之前,仍有人抱着一丝不无微茫的希望,希望周老师不至于被一起师生冲突压垮,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冲突与戾气,希望师生、家校之间多一些宽容与关爱。
然而,在当下的校园,以及泛校园环境中,对抗、冲撞,乃至更激烈的唇枪舌剑、拳脚相向,某些不良现象确实存在,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最近一段时间,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商丹高新学校初一某班教师王某强长期羞辱、责骂女学生婷婷的事情,已经举国皆知。更让人惊讶的,则是河南洛阳市栾川县男子常某20年后拦路抽当年老师耳光的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看,“剧中人”的关系,不仅远离了师生之谊,甚至也背离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被学校视为优秀教师的班主任,会长期辱骂自己的学生;也很难想象,一个老学生,会在20年后一边抽老师耳光,一边录下视频。斯文堕落,实在令人难堪。
历史学家罗尔纲曾在感念恩师胡适《师门五年记》中,动情地把老师的教诲称之为“煦煦春阳的师教”。那种人格的平等、交流的平和、碰撞的不着痕迹,百年之后,亦令人神往。而这,实际上是一个绵亘久远的历史传统,从孔子与门弟子“风乎舞雩”而下,历千年而不绝。
追溯先贤,不免让人遥相思慕,也会生发出很多疑问,为什么到了文明昌达、教育繁盛的当下,师生关系反而会如此紧张?大家动不动就走极端?这样的错位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师生冲突,无论起因如何,结果如何,老师、学校,始终是问题处置的主导方。这一点毫无疑问,也不必回避。毕竟,在当下的校园,教师也好,学校也好,是拥有绝对主导权、支配权的一方。这就意味着,教师、学校要多一些处置问题的智慧与手段,切忌简单粗暴,更不要落入“权力傲慢”陷阱,把事情搁置起来,不予理睬,从而激化矛盾,及至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铜陵事件为例,周安员要调处男生与女生的矛盾,是其职责所在,但无论如何,与男生发生肢体冲突,都是不应该的。办法千万条,动手是最下下策。此外,此事既已发生,学校就应该积极主动介入,公平合理处置争端,而不是畸轻畸重,要么矢口否认,要么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都是缺乏担当与责任的表现。
很多问题,对于管事者而言,或许也就是“茶杯里的风波”,但在当事人而言,则不啻是惊涛骇浪,是过不去的坎儿。对于20年前的常某来讲是这样,当时被老师殴打,已成生命中的刻骨记忆,如果当时校方有介入,事情显然会不一样;对于周安员也是这样,双方都有错,家长逼迫过甚,学校理应有更妥善的办法,把责任一股脑推给老师,恰好老师又是一个内向的人,心里一旦搁不下,必然出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冲突的师生双方,其实都是受害者,都长期浸泡在仇恨、痛苦中煎熬。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一个充满阳光、歌声、读书声的校园,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负责任的学校,应该从小事、细节入手,不应该听任此类风波酿成大祸。
铜陵市在通报中说,“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师生等矛盾纠纷,维护教师和学生合法利益。”惟愿有关部门真的如表态的那样,处置好师生矛盾,既不要在现在看到“周安员之死”的惨状,也不要再等到20年后出现拦路抽老师耳光这样的暴行。
师生问道,毕竟是一辈子的情分。
※ 编辑|李勤余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