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不公:一个山东考生眼中的“农村专项计划”
评论君说
在我们学校的文科班,往往要等很多年才能有同学被C9联盟的高校录取。
8月11日,北大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发酵多日的北京大学“退档”事件终于尘埃落定。看似皆大欢喜,争吵却远没有平息。
在“北大树洞”中,不少北大的同学表达了不满,“凭什么我奋斗十几年,比不上一个投机取巧的家伙”,“希望能当他们助教,只要他们真不行我一定把他们挂走”……
品一品这些“不太友好”的言论,情感很鲜明、矛头很明确:我为了上北大,累死累活考了那么高分,凭啥你捡个漏就进来了?你配吗?
然而,根据国家专项计划的规定,这两位同学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被录取也是合情合理。所以,如果想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先要弄明白一件事,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公不公平?合不合理?
如今,城乡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正逐渐由入学人数多少的显性不公,转为更隐蔽的隐性不公。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受师资力量、生活环境等差异深化,贫困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抗衡的难度加大,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高考统一招生也似乎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声。
笔者是一名山东县城考生,作为一名文科生,近几年明显感受到,县城学生想要通过高考进名校真是越来越难了。在我们学校的文科班,往往要等很多年才能有同学被C9联盟的高校录取,有时候甚至全校第一只能去一所普通211。一些贫困县、贫困村的情况,就可想而知。
这种条件下,作为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国家专项计划”,旨在为贫困地区考生开辟特殊通道,为成绩优异的贫寒学子提供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的特殊政策,体现了一种精细化趋势,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有着重要意义。
也有人提出疑问,这两位考生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在北大学习吗?确实,北大的学生大都是全国各地的拔尖人才,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被淘汰。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确实不起眼,但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同样是很多人所没有体会过的,至少在他们的小环境中,他们也是佼佼者,我们有理由对他们有信心。
在笔者就读的复旦大学,同样有面向贫困学子的“腾飞计划”。我身边有很多通过“腾飞计划”进入复旦的同学,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相对较低,但身上巨大的潜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都成为了他们在大学“腾飞”的理由。
这场风波提示我们,国家专项计划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符合要求的学子因为不了解政策错失了进入名校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可能存在巨大差距,“名额到校”值不值得考虑?此外,一些高校的培养方案上是不是也值得完善?有些高校的英语课程难度较大,缺少低阶课程,不少来自农村、县城的学生纷纷表示跟不上、听不懂,甚至连四六级都过不了。
作为一名来自县城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有幸考入复旦后认识到了城乡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与更多种可能。真心希望能见到更多更合理的招生政策,为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