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三评“炒鞋潮”:当多管齐下防止风险失控
评论君说
近日,央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称“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就此,澎湃评论刊发三文,全方位解析炒鞋风险,建议监管部门不妨适时介入、多管齐下,防止出现风险失控倾向。
一评:“炒鞋”者们不懂,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搞清楚“炒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先我以为,“炒鞋”可能是因为年轻人钟爱某鞋款,以至于奇货可居。可随着“炒鞋”热度的不断高涨,连我这个纯粹的局外人,也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
平心而论,“炒鞋”的野蛮生长,已经和炒鞋者爱不爱鞋、懂不懂鞋没有半毛钱关系。众多分析早已表明,“炒鞋”炒的并不是鞋,而是一种变了形的“期货”。说到底,那些狂热的“炒鞋”者脑袋里想的,无非是那些“一夜暴富”式的童话罢了。
听说,就在最近,继“炒鞋”之后,“炒裙”又成了新热点。如果再回溯过往,不难发现,名贵中药材、名酒名茶,甚至是核桃、藏獒都曾被“炒”过。
但不管炒的是什么,本质上都是一种投机行为。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总有人希望走上一条捷径,用最省事、最便捷的方式发家致富。
资本是理性的,哪里赚钱它就会往哪里涌。但那些被资本驱使的人,恐怕已经失去了理性。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人人都能一夜暴富,那么那些凭空产生的财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然而,那些被童话冲昏了头脑的人,总是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会是那个幸运儿,而别人,都是倒霉蛋。
随着各方的不断重视,有理由相信,病态的“炒鞋”潮终究会退去,而到底是谁在裸泳,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但问题是,只要还有人迷信那些虚无缥缈的致富童话,下一个被“炒”的物件,可能离我们就并不远。
拿球鞋来说,不管它看上去如何酷炫、亮眼,终究只是在工业流水线上诞生的产品。既然只是批量化的产物,不管再怎么饥饿营销,也不可能为它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稀缺性。当泡沫消失时,真正的价值自然会显露出来。
这个道理,绝不只适用于跑鞋。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一个人的价值骗不了人。江山代有才人出,风水总会轮流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商品如此,个人亦如是。
一个把梦想押宝在“炒鞋”上的人,输掉的可能不只是经济财富,更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评:面对“炒鞋”市场风险信号,监管不妨适时介入
“炒鞋”正从小圈子扩散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从而带来深层次的市场风险。央行上海分行近日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根据《2019全球及中国球鞋二级市场现状剖析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看似诱人的市场蛋糕,吸引了更多人加入,而在这其中,很多人会因为暴利诱惑失去理性,要么通过发展“下线”的方式,形成转手牟利的销售网络,要么因羊群效应而高价买鞋,抱着“未来鞋子价格还会更高”的所谓“投资”梦想。
对于参与“炒鞋”的这两种人而言,风险无处不在。从经济原理来看,当商品交易价格逐步背离实际价值时,就会形成巨大的投机泡沫。而参与的人越多,投入其中的资金量越大,所累积的泡沫化程度也越高,终于有一天会因为价格达到某个峰值而无人接盘、迅速进入崩盘状态,导致大量参与其中的人血本无归。届时,发展“下家”的参与者有可能构成非法集资等罪名,而“下家”们也会对着价格暴跌的球鞋欲哭无泪。
如央行上海分行所指出的,“炒鞋”越来越像炒期货,日交易量巨大,涉及群体数量也就越多,一旦出事,则造成的社会影响力难以估量。与此同时,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并存,就会有人为此不惜高额借贷,如果炒鞋市场风向转变,这些人就会面临背负巨额债务的后果,也会连带放贷平台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形成连锁反应。而某些交易平台如果因种种内外因素突然“跑路”,众多炒鞋者资金无法收回,后果不堪设想。
任何现象一旦出现风险失控倾向,此时就需要外部约束和监管的及时介入。在社会发展史上,因为炒作某类商品而带来严重后果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历史上,荷兰“郁金香风波”,就是因为一场大量人投入郁金香价格炒作引发风险的典型事件。
面对扭曲的参与者心态和行为,不能小觑,正如风险警示一样,更多监管部门不妨适时介入多管齐下:首先是通过权威机构发声、媒体广泛报道,向参与者释放风险警示,为狂热情绪降温。此外,尽快严查现有“炒鞋”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合规行为,禁止其向不具备申领资质的“炒鞋者”发放大量杠杆资金,堵住助长“炒鞋”市场资金泛滥的通道。
通过及时干预,逐步消除“炒鞋”所带来的群体非理性,推动球鞋交易回归正常的价值基本面,此举不仅能帮助大多数普通参与者避免投资失败之灾,而且能减少“炒鞋”对社会风气、市场良性发展等各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评:“炒鞋”风险警示发布,平台准备好了吗?
央行上海分行《简报》点出了整治“炒鞋”乱象不可忽视的关注点:“炒鞋”平台。指出,毒、Nice、斗牛等国内十余个“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最近几个月里,球鞋二级市场的炒作现象异军突起。其实,在球鞋收藏领域,用户之间的交易并不鲜见,限量产品也常常成为商家炒货的对象,但让交易迅速向全社会普及,从小众变为大众,显著提高市场热度的头号“推手”,非平台类App莫属。
在这些App出现前,球鞋的二手交易市场是典型的“爱好者市场”,有行情,但波动不大,圈子之外的散户和大资本很少入场。然而,“炒鞋”App的登场,及大肆的广告宣传,让市场迅速膨胀,出现了显著的投机趋势。这些抱着投机而非消费动机入场的“炒家”,让球鞋的市场价格迅速被推高,达到了远超使用及收藏价值的水准。
在亢奋的投机者眼里,热炒背后藏着巨大的暴富机遇;但在理性的投资者和监管层看来,更多是难以预测的可怕风险。对于这种典型的泡沫现象,倘若放手不管,“炒鞋”市场很可能会在哪天,因为“黑天鹅”事件而轰然崩盘。届时,不仅投机者要“吃不了兜着走”,许多普通的球鞋买家,也会蒙受沉重的损失。
球鞋交易平台提供“证券化”交易平台
然而,就像开赌场的人不会在意个别赌客的输赢、总能稳赚不赔一般,作为交易平台的“炒鞋”App,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蒙受损失。相反,在没有外部制约的情况下,市场炒作越猛烈,作为中间服务商的“炒鞋”App越能获利。换句话说,“炒鞋”App既扮演了让市场迅速膨胀的原动力,也在炒作升级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因此,他们很难有动机对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承担起帮助交易者规避风险的社会责任。
而且,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平台大规模涌现的背景下,球鞋、盲盒之类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与正规的金融市场,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许多收藏品交易市场都出现了“金融化”的趋势。
因此,监管层必须及时转变思路,不能再将这些市场看作民间的“小打小闹”。我们可喜地看到,央行上海分行此次及时发布了风险警示,其他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行动起来,对其严肃看待,通过对平台的引导和约束抑制泡沫。
网传有人一夜亏了30万,意图轻生
同时,也要看到,不论收藏品交易市场多么旺盛,和金融市场多么相似,两者之间还是有决定性的差异的。真金白银、股票期权的价值虽也会受到炒作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受到整个金融货币体系和法治大厦的支撑的。而球鞋、盲盒之类的消费品,市场价格完全由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决定,且太容易受到一两家厂商的掌控。
这意味着一旦市场被投机、炒作的心态绑架,混乱失序是迟早的事情。已经有年轻人投入大量积蓄,抱着“暴富梦”在球鞋交易市场上大肆活动,最后血本无归的案例发生。有鉴于此,除了监管层面,仍要提醒个体充分认识到风险,谨慎入场,避免悲剧发生。
※ 作者 李勤余 毕舸 杨鑫宇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