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不能忘了民生这条底线|澎湃社论
评论君说
环保需要全民动员,但动员不是强迫。因为强迫无法可依,也缺乏长效。
近日舆论广泛关注的“水泥堵炉灶”,引起了环境部的注意。
1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发布会,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发布会上回应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在散煤治理过程中用“水泥堵炉灶”时表示,散煤治理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量大面广,特别是涉及到居民做饭、取暖等日常生活,涉及到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这份回应既亮明了环境部对洪洞县散煤治理相关工作的态度,也为更多地方的重申了基层环保治理的基本原则,即环保不能伤害民生。刘友宾说,在推进散煤治理过程中,环境部一直强调要依法依规,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底线,特别是进入秋冬季后要把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大事,作为第一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有的地方以环保、治污为名推进的一些工作,给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困难,妨碍了温暖过冬的“第一原则”,那么它们就不是在执行环境部的要求,而是在违背环境部的要求。
对环保大局来说,那些简单生硬、过火走形的基层治污动作是一种类似“高级黑”的存在。就拿“水泥堵炉灶”来说,激起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弹,可究竟能有多大的治污成效呢?居民烧火做饭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主要污染源,一个村里即便留下几户烧煤取暖的“落后分子”,其环保危害也极有限。慢一点把工作做细做实没有坏处,如果急功近利、贪功冒进,反而会伤害整个社会艰苦达成的环保共识。
蓝天保卫战本是为了公众健康这一民生大事,“为了环保可以牺牲部分民生”的思维和做法是对环保事业的亵渎。具体来说,新鲜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冬季室内温度不足却严重伤害人体健康,所以推进环保必须兼顾民生。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之所以是“头等大事”“第一原则”,正在于此。
“水泥堵炉灶”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当地居民反映的“天然气太贵”是更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北方应该广泛存在。在“煤改气”、“煤改电”之后,既要关心老百姓能不能用得上,更要关心老百姓能不能用得起。如果新的取暖方式产生的费用与当地人的收入水平不匹配,那么今天费九牛二虎之力清理掉的散煤,将来也许会“回流”。
环保需要全民动员,但动员不是强迫。这不仅是因为强迫无法可依,也因为强迫往往缺乏长效。生活方式的改变非一日之功,盲目追求改变的速度,也许会造成意料之外的后果。比如前段时间,河北出现多例使用清洁煤中毒的事件。地方上在推广清洁煤时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提示,居民按烧散煤的习惯烧清洁煤,出事之后不好说只是“个人使用不当”。
环保不是游击战而是攻坚战,不能争旦夕之功而要放眼长远,所以基层环保治理必须摈弃短视思维。只要时刻牢记民生这条底线,就不会把环保这件好事办到岔路上去。
※ 编辑|程仕才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