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禁塑令”,让全社会走出“舒适区”|澎湃社论
评论君说
不仅对塑料产业是一次重塑,还意味着普通人要学会接受“没有塑料制品”的环境。
更严“禁塑令”来了。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将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其中,很多措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到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到2020年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年底,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等等。
更严“禁塑令”的出台,无疑令人期待。塑料污染早已成为困扰环境的重大问题。在自然条件下,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品可以存在成百上千年。它们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海洋,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进入到食物链。塑料污染不仅有碍观瞻,还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对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对于塑料制品的处理,目前技术上并没有完美的办法。以焚烧方式处理塑料垃圾,进一步污染大气,甚至产生致癌物质;以填埋方式处理塑料垃圾,更会占用大量空间资源。因此,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尽可能地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是从根本上减少塑料污染的办法。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问题,“禁塑令”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可以说,“禁塑令”覆盖了塑料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环节。
然而,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现有的“禁塑令”出现了反复和疲态。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小商贩依然违规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塑料袋,不少消费者也对超市里的有偿塑料袋失去了价格敏感。随着互联网外卖行业的崛起,我国的“控塑”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制定和推行新的塑料管理办法迫在眉睫,必须走出“舒适区”。
要让“禁塑令”真正发挥威力,实现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的初衷,离不开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严“禁塑令”实施,不仅对塑料产业是一次重塑,还意味着普通人要学会接受“没有塑料制品”的环境。点外卖没有一次性塑料餐具,住酒店没有一次性塑料用品,刚开始,人们难免会感到“不方便”。须明白,这种“不方便”是呵护环境、治理污染的必要代价,也是我们这代人对子孙后代应有的担当。
治塑路漫漫,完成清除污染的任务很难一蹴而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作为地球生态圈的成员,每个人都要履行环境义务,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唯一的家园。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