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字中国”的互联网力量|澎湃社论
评论君说
公众还是期待有更多的、必要的政务业务能实现网上办理,推动从“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24小时在线的政府服务升级。
2月5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各方面工作。还特别提到了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下这个特殊时点上,要充分发挥“数字中国”的发达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优势,用好互联网的非接触、数据高效聚集、供需精确匹配的特点,将更多的政府业务从线下办理搬到线上办理,实现便民操作;通过互联网+提升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的科学化水平。上海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在抗疫大背景之下,在改善营商环境之外,又多了一层内涵。
当下,政府机关已经恢复办公,政务服务的“供应端”已经到位了,但是,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公民还留在家乡,有的还在接受医学隔离,很多人没有办法及时到政府部门办理各种紧急的政务业务。而且在一些政府服务中心、审批场所里,如果形成人员聚集,也不利于防止交叉感染。这让大家有不少焦虑,也增加了当下抗疫的负担。
以上海来说,企业因疫情而暂时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需要到中国贸促会开具事实性证明的,目前上海贸促会出证认证部正式提出线上服务:在确认相关佐证材料后,可以通过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开发的线上认证平台开具证明。此外,上海还实施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不见面”审批。据上海市外专局统计,2月3日是节后首个工作日,全市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受理窗口共受理通过了98份“不见面”审批的申请材料。
抗疫大战将之前的方便变成了不方便,也将不方便凸显得“更不方便”。这场疫情是“危”,也是“机”,给了全社会重新考察行政流程和审批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机会,让全社会有做“减法”的强劲动力:能不见面就不见面,能开短会就不开长会,能缩短的流程就缩短。当下是推动“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特殊契机。
之前,很多要求公民必须本人上门办理的业务,不妨从设置行政手续的初衷来思考:审核什么?为什么审核?如果一线工作人员凭经验和肉眼无法有效识别、审核,不如痛痛快快地实现业务网上受理,交给网络、交给身份证信息库等数据库去审核。
大疫之下,要充分发挥“数字中国”的互联网力量,公众期待有更多的、必要的政务业务能实现网上办理,推动从“最多跑一次”向“不见面”审批、24小时在线的政府服务升级。抗疫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机会,也是改善营商环境效果的硬核考试。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