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评论君说
要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做最坏的打算,为积极控制风险做最充分准备,完善公共事件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一方面要立足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的总结和改进,从危机中学习和提升,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有利于当前和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综观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去年12月上旬,第一例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不明肺炎病例开始,到今年1月8日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此后一段时间判断“无人传人证据”并“可防可控”,直到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此次不明肺炎存在人传人的风险及确定存在医务人员被感染的事实等,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防止疫情扩散。但据报道,在武汉封城之前由于春节、寒假等因素已有不少人离开武汉,迅速将新冠病毒传播到了全国,引起了中央和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应急响应,形成了群防群控和联防联控的应对疫情被动局面。
回顾整个疫情发展的历程或许可以分析,我们在思维方式和危机意识上出了问题,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威胁和危害后果根本“没想到”,对疫情潜在的风险和产生的危机缺乏必要的“想象力”,最终由于前期工作麻痹大意、信息披露不及时和风险预警机制失灵等因素,使疫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大家的预料和想象。
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地方上一些官员缺乏底线思维,凭着固有经验或习惯性思维处理新问题,失去了初期控制疫情风险的主动权,从而导致全国各级政府全方位的严峻考验。
近年来,面对频繁发生的事故灾难事件(如交通事故、煤矿事故等)和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暴雨等),由于全国上下各级政府和社会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和及时反思等,无论在风险防控还是应急响应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自2003年“SARS”事件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和改进,尤其是传染病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及其他软件硬件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又因成功应对了禽流感等疫情,大家对传染病防治体系充满了信心,甚至有专家在多个场合表态,再也不可能发生类似“SARS”事件了。
然而,这些经验和成果也可能迷惑了我们的识别力和判断力,影响了大家的底线思维方式,限制了对巨灾型公共卫生事件的“想象力”。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击垮了大家自认为成熟的疫情防控体系,让我们正在为疫情防控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风险社会”,这些风险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是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的风险”。这些风险不是以个人或国家意志为转移的,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而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
面对日益复杂、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面对可能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强调“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精力倾注在基层,随时做好“出点事、出大事”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扎扎实实做好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为此,我们今后应借助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总结和改进机会,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彻底地转变思维方式,面对各类风险防控工作应坚持“底线思维”,克服经验主义和习惯性思维的缺陷,提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危机“想象力”。要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做最坏的打算,为积极控制风险做最充分准备,完善公共事件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各类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