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疫情时永远不要忘记生命至上
评论君说
如何谈论疫情下的他人,可能不会改变他人的命运,但是却关乎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马云的一条微博上了热搜:“善良是真正的的自信。……无论国别信仰,任何人不应该对无助民众求生求救的呼声冷嘲热讽、坐看笑话。因为今天的我们同在一片着了火的森林里,一荣未必俱荣,一毁肯定俱毁。”
这让我想起比尔·盖茨近日的一番话。他说,在我们的一生中,经济从未遇到这种情形,这场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但相比于人命,经济是可恢复的,要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和死亡。
这场疫情出现以来,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有名人的有普通人的,有激进的有温和的,有远方的有身边的,有专业的有大众的,更不用说有各种语言的。在众多的声音中,人类社会最需要的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那些。
在嘈杂多元的声音市场中如何取舍,又要如何用自己的“小喇叭”发声,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任务。但这绝不代表可以放弃价值标准而随波逐流。
只有让生命至上、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每一个角落,人类才有可能实现团结,战胜疫情。病毒才不会区分这一群人与那一群人,更不会在乎他们互相说了什么。但是我们的声音会传到彼此的耳朵里。
不要轻视言语的力量。言语可以抚慰人心也可以施加伤害,言语可以拉进距离也可以制造鸿沟。各国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密切,病毒可以搭乘国际航班,那些恶性言论通过互联网可以比病毒传播得更快。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例子,小小一家粥店的不当横幅迅速传到了海外。
有些网友抱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正义感,认为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有歧视、有冒犯,所以必须骂回去、嘲笑回去才行。但是我想,别的社会也会有他们的“马云”劝大家“善良是真正的自信”。
以德报怨固然不对,因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但不要忘记孔夫子主张的正确做法:以直报怨。对误解需要澄清,对恶意挑衅需要有力反击。但是面对在疫情中挣扎求存的脆弱个体,要有起码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每个社会都难免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但文明社会要有一种秩序,让善意、理性和宽容压倒恶意、愚昧和狭隘。如果某个社会没有做到这一点,那是他们的悲哀,但我们要为自己脚下的土地负责。每个社会都向着人性的方向努力,善意的反馈就能战胜恶意的反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该是人类彼此对待的黄金规则。
如何谈论疫情下的他人,可能不会改变他人的命运,但是却关乎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医疗无国界,人心更不该有藩篱可以打麻将了,这对四川人来说意味着很多
交钱才能进小区?莫给外卖小哥“添堵”
武汉即将重启:致敬英雄之城、决胜之城!
“N号房”为何成为26万人围观性犯罪的人性阴沟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