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博物馆

陈禹潜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历史悠久的“老人家”不再正襟危坐,开网展、做直播、办小剧场,用更年轻的姿态面对大众,俏皮地将教育的本意浸润心田。



作者 |陈禹潜


昏暗的通道,幽深的展厅,明亮的灯光照着“穿越”千年的展品。着装整齐的人们,表情庄重肃穆,说话自觉压低声音。只有讲解员口若悬河,后面跟着一群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学生”……


你印象里的博物馆,是这样吗?


以前,这可能是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样子。而现在,这只能算是刻板印象了。自带“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的学术人设,作为严肃的“知识密集型场所”的博物馆,正走下高冷和小众的神坛,走向大众化、年轻化、互联网化。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各国、各地、各类型的博物馆们,开启了一轮花式刷存在感,一个比一个会“玩”。


比如,线上观展,有望从疫情防控期间的刚需,变成未来观展的新常态。最近,上海推出了“云上博物馆”活动,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足不出户畅游上海的博物馆。可别以为线上观展就只能走马观花,博物馆直播、漫游博物馆、学游博物馆、听游博物馆等内容,让沉浸体验Max成为可能.还有“专属主播”,专治“看不懂”。 


比如,直播也来了。谁说直播只能看个乐呵?文化和历史也可以!在“云上博物馆”活动中,可以看到“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大展”,领略最美江南;系列直播《博物·在看》将直播镜头放在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博物馆。这些红色教育博物馆,将变身“大型剧场”,带你穿梭时空、寻找初心。


比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进军“带货界”。上海博物馆学院、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开展“云带货”,通过直播形式推广自己的文创产品。还有周公馆邀请大学师生,打造了原创情景短剧《思南路上的“雾海明灯”》;上海虹口成立了博物馆联盟,27家场馆推出5条微旅行线路…… 


这么一看,是不是感觉博物馆画风突变?不用惊诧,博物馆在诞生之初,一项使命就是成为教育机构之外的大众补充教育场所。为了达成使命,紧跟时代、拥抱大众,永远是所有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君不见,从2018年到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分别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博物馆的数字化、年轻化、互联网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将博物馆的影响力,利用新形态推向全社会,是越来越重要的命题。不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革新,和找到发力的方向。


探索博物馆早就开始了。在内容为王,综艺广受欢迎的2017年,各大博物馆与央视合作《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在B站、豆瓣等年轻人聚集的社区,获得海量好评,刷爆朋友圈。 


在扮演盛行,文化传播越来越需要亲身参与的具身化时代,去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主题活动,各大博物馆纷纷跟上,设计出各种美轮美奂的文化主题,让观赏者宛如亲身参与往日时光,观赏更带感。


在社交圈层化,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饭圈成员的语境下,就在今天,微博发起的“国际博物馆日”和“博物馆奇妙夜”等话题,在众多明星的助攻下,轻松斩获10亿阅读量。


越来越潮、越来越会玩、越来越懂怎么戳年轻人的心,博物馆为自身打造的新“人设”,又通过承接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而不断强化。由“研究故纸堆”变成“娱乐新场所”,在博物馆,人们能感受过去的脉搏、历史文化的厚重,也看到未来的方向。


博物馆的华丽转身,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历史悠久的“老人家”不再正襟危坐,开网展、做直播、办小剧场,用更年轻的姿态面对大众,俏皮地将教育的本意浸润心田,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博物馆“约取”大千世界,大众“博观”古今中外。


这样的博物馆,怎会不可爱,怎会让人不Pick?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夜读丨西坡:救救那些父母失职的孩子
夜读|连贝克汉姆都秃头了,中年的人生需要多少勇气
夜读|聊聊五毛钱的事儿
夜读|李佳琦式的勇气,你有么?
夜读丨张丰:珠峰依然高峨静默,但它已不再寂寞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